企业的市场经营有三种境界:“等市场”、“找市场”和“做市场”。
“等市场”:是计划经济时期及市场经济萌芽时期的做法。重生产与内部管理,轻市场营销,坐等市场找上门来;
“找市场”:是企业通常的做法。短缺经济时代结束以后,企业开始关注外部环境、研究市场、进行目标市场定位与细分,开始讲究营销策略,但一般还是按照惯常的思维方式追随领跑者,一哄而上。结果,同构竞争异常激烈,不时引发“原料大战”、“价格大战”、“广告大战”等恶性竞争的肉搏战,常常是你死我活、两败俱伤;
“做市场”:跳出同构竞争,进行战略创新。改变行业游戏规则,超常规,反传统,以逆向思维创造全新的需求,使企业和产品进入一个相对无竞争的境界。
在西方,经过几百年的工业化进程,直到第三次浪潮的到来,已经形成了高度发达和规范的市场经济体系。同时,市场的空间越来越小,在寻找新的市场空间的过程中,企业往往借助定量的手段,靠数据、模型来得出结果。
但这种方法如果照搬到中国来就未免有些刻舟求剑了。在中国,判断市场首先是定性,其次才是如何定量;首先是选择哪一种方法,然后才是怎么应用方法的问题。中国的市场环境与西方恰恰相反,无序但充满活力,是根本无法用数字来准确衡量的,而且很多调查得来的数据本身都是经不起推敲的。于是,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悖论,传统西方的手段应用到中国来,往往会得出南辕北辙的结果。所以,工作室更看重这种无序和混乱背后的规律——富有中国特色的规律,更重视对它的研究和把握。
另一方面,中国的市场经济起步不久,很多产业和行业都面临着一次次重新洗牌和升级换代,那些所谓的市场领先者大多只是先行一步尝到了甜头,随着市场机会的日益均等,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因此,在中国这块极其特殊的土壤上,我们更有理由说,市场不是等出来的,也不是调查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