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关于外婆 关于生死(1 / 1)

第四部收尾的时候,恰好看到一则新闻。

在荷兰,有一场特殊的葬礼正在举行。

离开的人被安置在一具特别的棺木中。这是一具会呼吸会成长的活棺材,材质是蘑菇纤维菌丝。

人在其中,用身体作为养分,让菌丝长成,身体解构加速菌丝长成。

这是一个“堆肥”的过程。

种花的小伙伴就会熟悉堆肥这个词。

有人会觉得葬礼另类,有人会觉得死亡本来就是回归自然的过程。

在《夏日之旅》系列里,我写过两次蜜蜂。

对于蜜蜂的最初记忆,是这种小虫蜇了我的手指。

大概是八九岁的时候,小学校园门前有一整排的七里香,开一种小小的洁白的花,许许多多的小白色缀在一起,极其亲密。

花香浓烈,有些人不喜欢,比如我,常常觉得这是吸引苍蝇的香味。

许多年以后,当我每一次想到七里香,都会想起这种壮烈的、不顾一切的开花方式。

它的香气自然地在我的脑海里根植,我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那是生命的怒放吧。

好了,还是讲回那只蜇了我的蜜蜂带给我的疼痛,在此之前,我平淡无奇的人生里经历的最大疼痛是吃一块肉的时候牙齿掉了的痛感。

被蜜蜂蜇到的痛要强烈几十倍,当手指尾端红肿成了一个小丘壑的时候,出于恐惧疼痛感呈几何数翻倍。

我觉得我可能会死。

死亡是那时候的我接触到的一个严重的词汇。

我在乡村长大,死去的人们在祠堂做丧事。

人对“死”人都有一种天生的畏惧。祠堂前有一大片晒谷场。

晒谷场前是一个戏台。

年末戏台就热闹起来。

即使平时没搭着戏棚和帷幕,只是一个空落落的建筑,也会形成一种固定的记忆模式——这儿是热闹的,这儿是喜庆的。

只有过年做大戏的时候得以在管教严厉的家长的默许下,晚上九点半仍能在戏台下,嗅着温暖的人气味儿,看着戏台上流光溢彩的人生。

结局一定是大团圆的戏本,让冬天的人们心都暖融了起来。

这边是快乐,而不到正月十五,另一边的祠堂做起了丧事,来来往往的人们脸上带着克制的表情。

到了出殡那天,麻衣孝子,一路都要听见哭声。

这是纯粹的殇。

这种比对显得太矛盾了。

祠堂里阴森的屋梁,让人害怕的棺材。

木材制成家具就是有温度的,它代表了生活、人间烟火气、家的安全和温暖。

制造成一具棺材,那种盒子一般的形状和一个没有呼吸、不会行走、不会说话的人,组合成了一个悲伤的、恐怖的噩梦。

我想象着属于自己的棺材。

这种想象让“蜜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了我必须要克服的一个心理障碍。

而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看到这种小动物会驻足,会在心中浮起些许惆怅的怀念,而不是害怕呢?

那应该是我远离故乡很久很久之后。

对于我来说,人生是溯流而上的河流,这代表的是未来,同时也是一条溯流而回的河流,这代表的是故乡和回忆。

有些妈妈可能不会告诉孩子关于“死亡”的一切。

大雨初晴,在树叶之间看到一只翅膀被折断的蝴蝶,孩子或许会问:“它怎么了?它还能飞吗?”

你家的狗狗最近总是懒洋洋的,趴在院子里提不起精神来,你扔出骨头它慢吞吞地抬头,一点也不想去叼住。

妈妈带狗狗去看医生,医生说狗狗不是因为生病而是因为衰老。

有一天你放学回家,这条老狗不见了。

你哭着问:“它去哪里了?它丢下了我吗?”

妈妈说:“没有啦,老狗去环游世界了。”

大人们总觉得不应该让孩子洁白的眼睛看到死亡和哀伤,可是大人们忘记了,孩子不是不懂思考的植物,他的心底早已埋下了蜘蛛网一般的疑惑。有些大人给孩子翅膀,有些大人给孩子根,有些大人给孩子答案,有些大人给孩子伤痕。

《夏日之旅》第一部的“我”对死亡被动地接受、懵懂地理解,到了第四部,外婆的离开对“我”来说是一种无法承受的命运之痛。这个过程是缓慢推进的。

从枝头掉下去的树叶,是深秋的死亡。

一双穿破了穿旧了的鞋子被主人丢弃又何尝不是一种死亡。

我们都有一个外婆,当外婆还在我们身边,给你织一件毛衣外套,叮嘱你不要把胡萝卜挑出来,给你做好吃的……依然拥有这些平常而温馨的时间,那么一定要好好珍惜哦!

如果,外婆已经离开,那么——

希望所有的小孩长大以后都能记住这个世上最爱他的人。

我认识一个小男孩,他只有八岁,我受朋友之托照看他一段时间。

他一开始每天都问我,什么时候可以见到妈妈。我送他上学,讲故事,打扑克牌,陪他去弹钢琴。

渐渐地他不再问了。

妈妈本来约定一个星期后来接他,可是转眼之间两个星期过去,他依然住在我家。

他学会了不发问。

他和妈妈其实每天晚上都视频聊天,讲了一会儿,他就会很乖巧地说“我去写作业了”。

我们都觉得这孩子没心没肺,至少是适应了。

有一天晚上,我半夜醒来,客厅里有一个人影。

男孩坐在客厅里悄悄地掉眼泪,着实让人心疼。

我抱住了他,他问我:“我外婆是不是生了很重很重的病?”

我恍然,这孩子什么时候发现了。

他在乡下被外婆带到五岁,才被父母接到城市来上幼儿园。

他和外婆关系亲密。外婆因为重症转到省医院,大人们都瞒着他,却没想到他已经洞悉一切,只差一个回答。

他的小脸在黯淡的光线下闪着幽蓝的光芒。我几乎不敢看他的眼睛。

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有那么几次面对着一双眼睛溃败下阵来的时候。

那一刻我想写一个“外婆”。

《夏日之旅》承载了我对于世间美好的物、美好的人的向往。

从第一部《爸爸不只是一个词语》开始,我承认我在里边塑造了一个理想人物——外婆。

这是一个无比契合我的人生观的人物。

到了《夏日之旅》第四部,外婆的人生基本上已经脉络清晰。

幼年曾外公早逝,曾外婆不得已回到故土,和一个男人有过短暂的姻缘。曾外婆被这个男人家暴,和男人分开后还屡次被骚扰。最终曾外婆死去,一同死去的还有外婆对于故土的眷恋。

成年后,没文化的外婆只得去做清洁工。

在一所小学做清洁工时,外婆遇到了她一生中的挚爱。

然而外公离开了她,化作一捧黄土。女儿叛逆,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居然酿下了大错——她不说苦不抱怨,抚养起了外孙。

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凄惨,见仁见智,但总是苦难多于光亮。

外婆没有大智慧,她一生平凡,可是她有好心态。

生活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句话多么适合外婆,所以外婆是“我”的英雄,是“我”的超人。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什么?

有赤条条的“生”,也必然有无牵挂的离开。

就像宴席,再热闹终有散席时。

但是没关系,即使彩虹尽头没有你期待的美好也没关系。

人生经历过也就会有获得。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什么?

我们呀,是为了体会爱、得到爱、赠予爱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我相信,所有的写作者都会渐渐产生一些焦虑。

为什么要写作?

为了在寂寥的人生中得到一点精神上的慰藉吗?

为了把对世界的理解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吗?

为了在冥冥中寻找到一个可能和你共鸣的灵魂吗?

冬日的下午,阳光暖着,走路就可以了。轧马路,有时候会遇到一棵树,不知不觉间已经爆出了一树的花朵。有时候会遇到一只黑猫,静静地潜伏在低矮的平房屋顶。

阳光更好的时候街上的行人更多一些。

匆忙的人们身上的烟火气在我们看不见的城市上空云雾一样聚拢、消散。

人的大脑是很奇妙的。有些情绪很浅,几乎是转瞬即逝,在体验的当时一掠而过。只有在以后的某一日,忽然见到一个场景或者一个人,才会在当下激活曾经的体验:哦,我原来早已见过。

写作大致也是如此。

文字记录下的是书写者的人生体验的总结和重复。

就这样噢,亲爱的小孩,《我们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期待着和你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