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关替身的故事比比皆是。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就发掘出替身的妙用。
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昏庸无能,荒**无度。此人平生一大“壮举”,就是与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并为此派人杀了妹夫鲁桓公。
有一次,齐襄公外出打猎,一头野猪窜出来,把他吓得不轻,当场从车上摔下来,受了重伤,被抬到行宫里躺了好几天。
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图谋不轨,便伙同奸臣发动政变,闯入行宫,来到齐襄公床前,将**的人干掉。
但是,被杀的这个人并非齐襄公,而是他常年培养的替身孟阳。
公孙无知仔细一看这尸体,有些纳闷:“这人不是国君,长得不像啊。”
齐襄公没来得及跑远,躲在门后面,脚都露出来了。公孙无知虽然名叫“无知”,人却很机智,一会儿就发现了门后的齐襄公,派人将他拖出来,乱刀砍死。
01
在齐晋两国的鞌之战,也有一个替身忠心护主。
据《左传》记载,这场战役的起源很无厘头。齐顷公六年(前593年)春,晋国派遣大臣郤克出使齐国,齐顷公也不知哪根筋搭错了,让母亲藏在帷后观看晋国来使。
郤克是晋国的名臣良将,偏偏生得跛足驼背。齐顷公母亲见他登台阶的样子很滑稽,竟然放声大笑,笑声传到郤克耳中。
郤克大怒,发誓:“如果我不报此仇,今生不再过黄河!”
回国后,郤克请求晋景公出兵伐齐。晋景公不同意,只让他消消气。郤克就是咽不下这口气,后来齐国使者进入晋国,他在河内将四名使者拘捕,并下令处死。
四年后,又是一个春天,齐攻鲁、卫。
鲁、卫两国向晋国求援,晋景公当机立断,派大军前往,领兵的正是郤克。两军在鞍地交战,郤克先是中了对方一箭,鲜血直流到脚。郤克疼痛难忍,几欲退军,车夫看出主将的心思,直言:“小人从开战到现在,已经受了两次伤,不敢言痛,担心士气受挫,将军您也应该忍着点儿。”
于是,郤克振臂一呼,继续与齐军鏖战,将士们见主帅身先士卒,也都奋力杀敌。
齐顷公则在阵前豪言:“冲啊!攻破晋军后回来办宴会!”此君开玩笑在行,打仗不太行,面对晋军的猛攻,齐军的形势不容乐观。
眼见齐军将败,齐顷公侍臣逄丑父急中生智,与齐顷公交换了衣服和位置。齐顷公假装为车右(驾车人右边的武士),逄丑父改穿齐顷公的甲胄。
随后,晋将韩厥杀到齐顷公车前,将车上人俘虏,他以为自己将要立下大功,喜不自胜,特意戏弄齐顷公,拜伏在车前,说:“敝国国君派遣在下援救鲁、卫两国。”
齐顷公怒不可遏,但又不能暴露自己。韩厥将齐顷公和逄丑父押解回营,路上,假装齐顷公的逄丑父称自己口渴,取出一瓢对身边的齐顷公说:“我渴了,去取水来。”
韩厥不疑,于是齐顷公以打水为由,偷偷逃走,又在沿途齐军将士的帮助下安全撤离。
韩厥带着逄丑父回到晋军大营,郤克见过齐顷公,当然知道中计了,当即要杀逄丑父泄愤。逄丑父反驳道;“今日我若代国君而死,今后恐怕为人臣者就没有人敢忠于国君了!”
郤克毕竟还是正人君子,转念一想,杀了忠臣,不吉利,就把逄丑父放了。逄丑父的“替身”任务圆满完成,毫发未损地回到齐国。
02
值得一提的是,鞍之战中立下战功的晋将韩厥,日后被拔擢为晋国八卿之一,三家分晋的韩国正是出自这一家族。
春秋诸侯纷争,战国七雄争霸,犹如弹指一挥间,一统天下的大秦没有传承千秋万代,而是很快淹没在起义浪潮之中。在此之后,新的主角是刘邦与项羽。
楚汉战争时,在荥阳,这个曾属于战国时韩国的土地上,又上演了一出李代桃僵的好戏。
公元前204年夏,汉军被楚军围困于荥阳,城中缺粮断水,全军筋疲力尽。刘邦很慌,他手下有一名将领却很淡定。这手下名叫纪信。
纪信和刘邦长得极像,乍一看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可能就只有刘邦传说中的“左股七十二黑子”无法复制。
忠心护主的纪信对刘邦说:“现在情况紧急,臣有办法,可保汉王安全。”
听完纪信置生死于度外的建议,刘邦只好同意。他让陈平写一封降书,送给项羽,声称今晚就出东门投降。
深夜,刘邦大开东城门,两千妇女相拥而出。楚军一脸迷惑,不是要投降吗?怎么尽是妇女?刘邦在哪儿?
此时,刘邦已经在众将士的保护下,从西门逃出。等到东门的妇女们走完,天都亮了,刘邦早已跑远。
就在楚军茫然四顾之际,身着汉王服饰的纪信坐在黄屋车上,用一边衣袖挡住脸,慢悠悠地驶出城来。
“刘邦”终于来降,项羽大喜过望,楚军高声欢呼。等到走近一看,咦,这家伙不是刘邦啊。
项羽傲然问道:“你是谁,竟然冒充刘邦?”
纪信毫不退让,高喊:“吾乃大汉将军纪信!”
项羽被惹怒了,马上又问:“快说,刘邦在哪里?!”
纪信回答:“汉王早已离开。”
项羽被骗,气急败坏地将纪信活活烧死。纪信用自己的生命换得刘邦安全,解了荥阳之困局,历代对其推崇备至,奉为忠臣楷模。西晋陆机曾赞道:“纪信诳项,轺轩是乘。摄齐赴节,用死孰惩。身与烟消,名与风兴。”
03
刘邦善用人,正是有纪信等人才各显神通,才得以打败项羽,开创大汉王朝。两汉国祚四百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东汉末年,豪杰并起,此时,又见替身的身影。
有人用替身是为了脱险。
190年,各方牧守兴兵讨伐董卓,大部分在隔岸观火,真正出力的不多。其中,长沙太守孙坚率领少量的先头部队,跟董卓军交手数次。历史上,华雄就是孙坚部所斩的,并不是关羽的功劳。
之后,孙坚率军与董卓麾下的徐荣在梁县交兵,奈何寡不敌众,打不过,只能跑了。
徐荣军紧追不舍,孙坚一时难以脱身,幸亏部将祖茂出手相救。孙坚平时爱戴红头巾,在战场上很显眼,后来他征讨荆州,孤军入岘山,被黄祖军轻而易举射杀,可能也与此有关。
在危急时刻,孙坚将红头巾戴到祖茂头上。徐荣部下众骑果然将祖茂当成孙坚,趋马追赶,孙坚则趁机从小路逃脱。
祖茂势单力薄,眼看对方就要追上,情急之下,飞身下马,将红头巾挂在路边一根烧过的柱子上,自己躲到草丛里。孙坚与祖茂的这招替身之计默契无间,徐荣军围着柱子转了半天,定睛一看,知道自己被耍了,方才各自散去。
也有人用替身是为了避嫌。
有一回,曹操要接见匈奴使臣。曹操虽是一代英主,但其貌不扬,觉得自己的相貌不足以威慑匈奴人,于是请崔琰充当替身,代替他接见使臣。
崔琰出身名门望族,长相英俊,气质威严,让他代表大汉,颇有面子。曹操自己则站在坐塌之侧,手握宝刀,假装侍卫。
匈奴使臣来了,双方就汉匈关系进行了友好磋商和深入探讨,气氛十分融洽。事后,曹操偷偷派人问匈奴使臣:“你觉得曹丞相这人怎么样?”
匈奴使臣似乎早已看穿一切,答道:“丞相仪容风采非常人可比,风雅高尚让人向往,但是,他那床头捉刀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匈奴使臣若是慧眼识珠,必有过人之能,不可放虎归山,更不可让他妄议汉相。曹操是典型的多重人格,他听说后,立马派人把这个匈奴人杀了。
04
明清时,有替人出家的替身。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写清虚观打醮,提到有一位荣国公的“替身道士”——“这张道士虽然是当日荣国公的替身儿,后又倒做道录司的正堂……现今王公、藩镇都称他为‘神仙’,所以不敢轻慢”。
在明清史料中,常见“替身出家”的事例。据明末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记载,明代皇子降生,都要剃度其他幼童作为其替身出家,以表虔诚祈福。这风俗不仅限于皇室,在达官显贵中也十分常见。
到后来,替身不再是帝王将相的专属,而是逐渐发展为职业,甚至走进千家万户。
还有专门代人受刑的替身。
清人余怀在《板桥杂记》里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明代开国功臣徐达的十一世孙徐青君,本来靠着祖上的积蓄,“家赀钜万,广蓄姬妾”,过着富二代的潇洒生活,却不幸遇上改朝换代,田产被没收,住所也被改为江宁道衙门。
徐青君净身出户,身无分文,他突发奇想,想靠“为人代杖”过活。若有人因罪需受杖刑,在方便的情况下,都可出钱由徐青君代为受刑。
一次,他与受刑人约定好杖数,没想到受刑时,杖数是原定的数倍。徐青君原是富家子弟,身体也没多健壮,实在承受不住,嗷嗷大叫,赶紧自报家门,称自己乃徐达的后代,衙门还是原来自己的住宅。
江宁道台林天擎听到这年轻人诉说,方知其中内情,顿时心软,将他释放,又把一些家产退还给他。后来徐青君靠卖花石自力更生,也算有了个好结局,这替身没白当。
归根到底,这世上始终没有最好的“影子”,只有更好的自我。假如能够踏踏实实地做人,也不用整天跟自己演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