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洒春苗 01(1 / 1)

爱心向阳 罗鸣 4663 字 5个月前

爱心耕耘播种,雨露浇灌春苗花蕾芬芳

在2016年阳春三月的美好时日里,笔者走进宜宾市翠屏区东城街道前进社区——宜宾市春苗公益助学中心(注:以下简称“春苗”),采访了宜宾市慈善总会理事、春苗理事长罗耀奎先生。我来到春苗办公室,其实这里是他们租用一个幼儿园的一间教室,大约30平方米,隔成两间,罗理事长一间,其他6个专职义工,拥挤在一间办公室上班。

罗耀奎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台电脑,平时他就在电脑上办公。电脑旁边摆放着几份近期的春苗助学计划,几封受助学生给他的来信,墙上张贴有各种荣誉证书、挂满了各种奖牌和锦旗……

这样一个小小的、简洁的办公室,如似一个温暖的巢穴,蕴藏着巨大的正能量,点燃了贫困学子的求学希望,让一个个大山里贫困家庭的娃娃,背起了书包,像一只只春燕,展开了放飞梦想的翅膀。

春苗由宜宾本土发起,通过网络(春苗助学网:www.chunmiao.org)凝聚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逐步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一家公益助学网站。网站的发起创办人罗耀奎自称“老顽童”,善于言谈,思维缜密,讲话深刻。与其交谈,话题自然与春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向笔者讲述了自从开创春苗以来的艰辛过往经历——

2002年罗耀奎退休后,便迈开了为贫困山区学生助学的脚步。特别是 2006年,春苗经宜宾市民政局批准登记注册后,网站经过了10年的发展历程,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肯定,赢得了国内外许多爱心人士的支持。他们经常组织举办大型公益助学宣传活动,开展城市学生和农村贫困学生“手拉手”“校帮校”“一帮一”等多种形式的公益助学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送温暖、送知识、送健康,为贫穷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奔走,付出了真情爱心,在助学活动中一步一步艰难摸索前行……

春苗经常组织志愿者,开展助学走访调查活动,足迹遍布巴山蜀水、大江南北的110多个市县。在春苗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众多贫困的失学儿童,重新背上书包回到了学校。

据不完全统计,春苗14年来,共筹集社会资金2000余万元,资助宜宾、阿坝、安徽、山东、甘肃、湖北等地省市贫困山区的流浪儿童、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20000多人,惠及4000多户贫困家庭和100多所贫困山区学校。

对5300余名贫困学生,实施了从小学到大学毕业的“一对一”资助,让莘莘学子完成了大学梦,成了建设国家的有用人才。

春苗不仅资助贫困学生读书,还在改善西部贫困山区教育现状方面做出了努力,先后投入200余万元,新修“春苗希望小学”一所,修缮贫困山区小学校40多所,为山区缺水的学校打春苗“爱心井”6口;他们募集图书70000多册,在农村小学建立“春苗图书室”27个;为100多所贫困山区学校,更换了13000多套学生课桌椅和教师办公桌;向山区贫困学校捐赠电脑、电视、电冰箱,安装篮球架、乒乓台,赠送体育设施设备、书包、衣物等不计其数,价值近千万元。

他们通过多方筹集善款,每年投入100万元左右,为4700多名学龄前儿童,实施每人每天一个鸡蛋的营养补充计划。

罗耀奎这个自许“老顽童”的平凡人,组织开展春苗助学活动14年来,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他的大爱义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赏,在全国社会公益助学志愿者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宜宾、四川、北京,乃至国外,共有30多家新闻媒体,对春苗助学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弘扬了他们的大爱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充满“正能量”的行为,赢了社会的认同,世人的交口称赞。

中国民间公益网,根据掌握全国1600多个民间公益组织的调查信息,从2010年开始,每年向社会发布一次“公益透明指数”,春苗连续5年,总排名都在前三位。

春苗先后获得了市、省、国家授予的各种荣誉数十项,光荣榜张贴——

宜宾市优秀社会组织

四川省十佳志愿服务组织

中华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优秀项目奖”

中华慈善奖

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罗耀奎先生也获得了许多光荣称号,荣誉证书展示——

宜宾市十佳青少年工作者

宜宾市道德模范

四川省保护未成年人先进个人

奥运会志愿者培训师

全国十大关爱之心先进个人

四川好人、中国好人

罗耀奎获得的这些荣誉和光环,无疑是他用心用情用爱,默默付出而换来的,无疑成了当今世人心目中的成功人士。然而,他在荣誉和鲜花面前,却感受到公益助学、春苗行动的责任艰巨,任重道远,不时苦恼萦绕心头,用他自己的话说,“把我这个鸭子赶上了架,把我高高地放在了一根竹竿上,吓得我不敢下来。”

听了罗耀奎的话,笔者心中涌起感慨: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而要坚持长期做好事就太难了。罗耀奎这个人长期坚持做好事,可以称之伟大!他是一个退休工人,一个平常之人,一个普通老百姓,却在当今物欲横流、财欲横流中,毅然耐得住清苦,甘愿付出善心,把退休的全部时间,奉献到公益事业上,做出了常人做不了的事,做不成的事,做了了不起的事。他退休后本该颐养天年,享受现代都市的美好生活。

然而,罗耀奎却常年奔波于山与山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在摸索中维持自己的助学组织,在探索中拯救那些贫困的孩子们。这一切本不该落在他身上,可他却义无反顾的扛起了这杆大旗,扛起了这份责任,令人尊敬,令人称道:他是我们身边名副其实的好人——中国好人!

让我们走进春苗,走进罗耀奎的心灵世界,寻觅他组织领导、带领春苗爬山涉水的足迹,看看他走进千家万户的身影,为众多贫困失学的孩子,寻找到希望的光芒,点燃一个个山里娃娃的求学梦想……

目睹贫困景象,震撼心灵萌生助学愿望

罗耀奎讲起助学历程时轻松一笑说,我的助学缘于一次回到当年下乡当知青的地方,看到那里贫穷的情景时,深深地触动了我,那时我就萌生助学的想法,话还需从头讲起——

1992年,罗耀奎的前妻谢自庆身患癌症。为了一心一意照顾生病的妻子,他就向所在的五粮液集团提出申请,办理“内退”,得到了单位的批准,这年他刚满45岁。

退休回家后,罗耀奎陪伴在妻子看病治病,在病床前照料妻子的生活,帮助妻子抗争病魔。然而,他的妻子还是不幸被病魔夺去了生命,于2000年末离开人世。

妻子魂归西天,遭遇了亲人离世的沉重打击,罗耀奎感到了生活茫然。加之退休在家,好像每天没有什么“正事”可做。那些时日,他情绪很低落,心中常常郁闷,平时生活清心寡欲,一下子仿佛变成了孤孤单单的人。

就在这种心情低沉的时日里,一天,罗耀奎在街上邂逅了一个多年未见的知青战友张长根。张问罗,听说你近来心情不好,建议你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也许心情就会逐渐好起来。

去哪儿啊,我真的没有心情啊。

要不你去我们当年下乡当知青的地方看看,寻找我们当年留下的青春足迹,也许心情会好一些。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当晚,罗耀奎躺在**辗转反侧,夜深人静时也不能安睡,往日下乡时的情景再现,从他的脑海芯片里跳出来,在他的大脑屏幕上跃动闪烁。特别是当年下乡时,他曾得到过一位刘少康大哥的帮助,于是,他决定去看望那位好兄长,好大哥。

2002年夏天,罗耀奎同张长根两人约起,回到了当年当知青的高县大窝公社土地村。一晃30多年过去了,他们走在当年的山乡,举目看到“山还是那座山,梁还是那道梁”。由于这里地处山区,自然环境不好。尽管外面的世界在改革开放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里的乡村田野依旧,变化太小了,乡亲们住的依然是土木房子,有的土墙裂开了口子,就在田里挖点泥巴补上裂缝。年复一年地重复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辛辛苦苦地累了一年,却没有获得好的收成,往往一家人的收入,还不够平常家庭的开销支出。

不来不知道,一来吓一跳。罗耀奎边走边看边想,这里的乡亲们仍然过着清贫的日子,这里的农村人一年辛劳耕作,忙时吃干,闲时喝稀,累了一年,忙活一年,日子还是没有脱贫。他们有的家一年喂一头过年猪,算是好年景,到了杀过年猪时,引来了全社人观看热闹。杀了过年猪,留一半用于全年“打牙祭”,挑一半到街上去卖,以换取家庭日常生活所需的油盐钱,当然还要留一部分来为上学的孩子交学费。如遇到家人生病,遇难遭灾,生活就更为艰难了,往往需要找人借钱度日,借了债务,又往往几年都还不清。

当罗耀奎听到看到乡亲们贫困生活的现实情况时,心里觉得特别难过,胸中如是装满苦涩。如今改革开放了,山外已经发展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而这里的农村仍然没有摆脱贫困的生活,日子过得不如意。尤其是他知道这里还有不少学龄儿童,因家庭贫困失学,更让他揪心的难过。

那天下午,罗耀奎走进了当年下乡的土地大队八队刘大哥的家。正好遇见刘大哥的小孙女放学回家,端起放在一张木桌上的一碗饭,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见状,罗耀奎有些纳闷地问刘大哥:“你孙女在哪里上学?她没有吃午饭吗?”

刘大哥回答说,我们这里没有学校,孩子们只能到离家10多里外的大窝镇乡的学校读书。她每天都是天刚刚亮就起床,吃过早饭就去上学,到学校要走两个小时的路程,下午3点才放学。

刘大哥,你孙女咋没有在学校吃午饭?罗耀奎又不解地问。

这个嘛,说来不怕你见笑啦,是因为我们家里穷,她吃不起午饭的。学校本来有食堂,孙女可以在学校吃午饭,但吃一餐午饭,要1块钱啦,家里贫穷交不起,她就只能中午不吃,上学时只能饿着肚子,只好放学回家再吃午饭了。

刘大哥对罗耀奎讲:“我的老婆因几年前生病,借了几千元去治病,她爸爸外出打工也没有挣得多少钱,如今家里的债务还没有还清,小孙女上学吃不了午饭,我心里很难受。还有,我们这里贫穷,有的家长每年给学生交学费都成了很大的负担,所以,有的学生就失学了。”

听了刘大哥的话,罗耀奎像是头上突然被泼了一瓢凉水,从头淋到脚,浑身冰凉冰凉的。他抬眼看看正在吃饭的小孙女,由于营养不良,看起来面黄肌瘦的。见状,罗就叫小孙女过来,问她读书苦不苦?

不苦,只是上学回家时很饿,肚子难受,刚吃了饭就好了。懂事的小姑娘对罗耀奎说:“爷爷说了,等家里喂的猪长肥了,杀来卖了,就有钱了,我就可以在学校吃午饭了。”

小姑娘的话,深深地触动了罗耀奎的心,热泪就差点掉了下来。离开小姑娘的家时,他把身上带的钱全部给了刘大哥:“拿着吧,算我的一点心意,让你孙女交午饭钱吧。她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需要营养,不能让她整天饿着肚子。”

罗耀奎对笔者说:“我这样做,并不是说我有多么崇高,而实在是看着小姑娘心里难受,就想帮帮她,算是尽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吧。”

讲到这里时,罗耀奎用手拍了一下头发稀疏的头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在当知青时,刘大哥当年对我好,我一直记着他们的恩情。其实,那时我还不太懂什么叫慈善?什么叫作公益事业,我只是拿出一点钱,帮助一下他的孙女,在上学时能吃上午饭,也许我当时的做法叫感恩吧。”

离开刘大哥的家,罗耀奎在返回宜宾的路上,想了许多许多。往昔的过往回放在他的眼前。他是在宜宾土生土长的。他的母亲是个小学教师,父亲是一个普通干部,父母养育了他们四兄弟,他是老幺。20世纪60年代,生活艰辛,众所周知,他对那个贫困年代的生活感触颇深。贫穷的日子太难过了,如今他还记忆犹新。

一次,母亲带着罗耀奎借学费的事,他一直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开学时,家里几兄弟都在读书,由于家中没有钱交学费,母亲四处借钱的情景,深深地储存在他的脑海。还有,他上学时买不起鞋穿,就自己做木板鞋,但穿上这样的木板鞋走路时会发出较大的响声,是不允许穿到学校里面去的。因此,上学的时候他就只能打光脚板上学,而当时宜宾城区刚刚修好了柏油马路,夏天上学走在那段路上烫得很,只能“跳着走路”。

1970年初中毕业后,罗耀奎跟随广大的知识青年队伍,到广阔的天地“炼红心”,下乡到高县大窝公社土地大队当知青。那时,刘大哥一家人对他很好,给予了他很多的帮助,温暖了一个下乡知青的心窝窝……

这次回乡访友,让罗耀奎萌发了要为山区贫困孩子做点什么的想法。他自己是从贫困年代里走过来的,又经历了“**”,又上山下乡当过知青,没有读多少书,没有多少文化,特别是他参加工作以后,才更懂得“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含意。自己如今退休了,没有别的追求,没有过高的奢望。生活虽然不算太好,但退休费能让他晚年生活有保障。

罗耀奎退休后整天没有“正事”做,好像缺乏精神,心里空落落的。于是,他就想到焕发出晚霞的光辉,为大山里的贫困儿童、失学儿童做一点点实事,组织开展一些助学活动。那时,他靠个人的力量,每年都给当年下乡的老乡家中寄点钱去,帮助那里的孩子上学。

说实在话,罗耀奎是个退休工人,那时每月的退休费还不到600元,买衣服只要上了100元的是决不会买的,平时生活十分节俭。还有,爱人在患病期间,借了一些钱来医病,如今还没有还清债务。

助学有心,但要想靠罗耀奎个人的能力,来长期帮助贫困学生是不可能的。要想长期助学,仅靠他个人的力量是根本不行的,真是手长衣袖短,拉扯不上来,心有余而力不足啊。怎么办?如何帮助贫困学生,就像心里压着一块沉甸甸的心病。

2002年春季的一天,罗耀奎在上网的过程中,偶然进入了全国著名的助学网站——春蕾助学网。从而,他才知道“网络助学”这个好事,他才懂得了网络助学,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恰好当时这家网站,正在面向全国招募志愿者。

看了招募志愿者的启事后,令罗耀奎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他想起了那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名言。他立马根据招募要求,认真如实填写了资料,以“老顽童”的网名注册,被春蕾助学网招募录用。

从此,罗耀奎就在宜宾成立了春蕾助学网——宜宾小组。他发出邀请,号召一些热心公益的朋友作为组员,共同帮助贫困学生,正式踏上了网络助学志愿者的辛勤之路。

2002年夏日,罗耀奎通过互联网联系了8名志愿者,发起了第一次助学活动。那天,他组织志愿者,到翠屏区南广镇的七星山走访贫困学生。

盛夏的川南,如似燃烧的火炉,一股股热浪包围着大山,烘烤着大地。天气非常的闷热,罗耀奎带领志愿者,步行了20多公里,走访了10多名贫困学生家庭后,他们就在一棵大树下躲荫休息。

按出行时的计划任务,他们还要调查最后一户姓邬的人家。邬家住在一座高山顶上,路程又远,天气很热,此时绝大多数队员都是热得汗水长流,衣服被汗水打湿了又烘干,个个都是筋疲力尽。有的队员就说不去了,改日再去,有打退堂鼓的想法。

据了解,邬家两个孩子,一儿一女,正在读小学。因家庭贫困,加之上学路难,邬家的儿子准备休学。为了帮助邬家两个学生,必需了解真实情况,拍摄实地照片。因此,罗耀奎鼓动志愿者说:“请大家坚持坚持!我们一定要完成任务才返回。”

话音未落,罗耀奎就从草地上站起大喊一声:“走——我们继续出发!”他走在前面领路,向着邬家的方向爬坡上坎,一路奔去。当他们终于来到邬家时,衣服被汗水湿透了,呈现出白花花的盐迹,一个个累得走不动路,迈不开步,险些就要虚脱了。

在这次走访调查中,他们了解到邬家姐弟的妈妈,因家庭贫穷离家出走一直未归,爸爸一人抚养两个孩子。为了挣钱给儿女上学,有时在黑夜里也上山砍柴卖,以求为儿女挣学费。一天他在摸黑砍柴时不小心跌落山坡下,肚子被利石划开了一条大口,肠子都流了出来,小腿摔成了骨折,被人发现送到医院抢救。住院治伤时,因贫困缺钱交不起医疗费,只能偷偷跑回家养伤,不仅欠下一大笔医疗费,还落下了病根,留下了残疾。

调查回来的当晚,罗耀奎顾不上休息,挑灯夜战,一直忙到凌晨两点左右,才整理好邬家的资料,立即在春蕾助学网上发布。

邬家姐弟需要帮助上学的事,在网上发布的第二天,罗耀奎就看到了一个加拿大华人,决定每月资助邬家姐弟500元的消息,令他感到特别的欣慰,流出的汗水,一切的劳累辛苦都值。同时,更让他借助网络助学充满了信心,带来了坚持开展助学的力量。

2012年,邬家姐弟的爸爸因病去世,他们成了孤儿。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在罗耀奎和其他爱心人士的不断资助下,不仅没有让这对姐弟失学,还纷纷更上一层楼。而是一直让他们在学校静心读书。两姐弟努力学习,没有辜负罗耀奎和众多爱心人士的期许。2014年,姐姐考上了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弟弟也顺利考上高中……

创办春苗网站,义无反顾擎起爱心长虹

春蕾网站宜宾助学小组成立之后,经常开展助学工作。为了贫困学生能得到资助,就先要去调查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采集第一手真实资料。然后将需要资助的学生情况,在网上发布信息。

罗耀奎当时就以春苗为名,开展助学活动。他们克服种种困难,不时组织春苗志愿者爬山涉水,一路艰辛地采集学生家庭情况,将拍摄的破烂房屋、低矮学校、孩子们清澈而渴望求学的眼神的一张张实景照片,整理后及时发布网上。让捐助者更加深刻地了解到需要资助对象的现实状况,从而,让学生也因此而多获得资助的机会。

贫困学生的家住址偏僻,交通不便,组织一次助学活动,耗时费力暂且不说,每一次活动还需要一定的经费。比如爱心人士捐的书籍、文具和物品,要找车运送到贫困地区;给学生写信,寄“结对卡”等等也需要邮费。活动经费缺乏,他们就靠自筹。在助学活动时采用“AA制”。

长期开展助学活动,总不能每次都要志愿者“出力又出钱”吧?于是,他们经过商榷,在每项资助项目上增加了20元,作为组织活动的经费,同时特别作了申明:这20元可以捐,也可以不捐。对于他们的这种做法,得到了不少热心人的理解和支持。

罗耀奎借助社会力量,借助网络助学,不仅利用“春蕾助学网”的平台,还参加了“云南爱心网站”的助学工作,积累摸索出一些助学活动的经验。

随着调查采集数量的增多,罗耀奎渐渐发现,因为“春蕾助学网”的总部在外地,距离宜宾太远,资料发布、信息反馈,相互沟通都存在不及时、很麻烦的情况。因此,他就潜心在宜宾创办建立一个公益助学网的计划。随即,他就着手实施计划,咨询建立网站的事宜。经过打听知道建一个网站费用太高,无力承受。

当罗耀奎想办一个公益助学网站遇到困难时,宜宾某网络科技公司知道此事后,主动找到罗老师,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免费为其建立网站。

2006年6月,春苗在宜宾本土建站上线,免费提供给志愿者使用。有了自己的网站,他们开展助学活动就方便多了,信心也就更加充足了。渐渐地加入助学的志愿者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中不仅有来自宜宾本土的,也有来自外市外省的志愿者,他们不断地加入进来,献出一颗颗爱心,帮助一个个贫困学生。

春苗建站后,罗耀奎不仅担任网站管理员,还是工作员,而且,他经常组织志愿者,亲自带队采集贫困学生资料。而对众多志愿者采集提供的贫困学生资料,他都要亲自一一核对,每一份也要认真整理加工,然后发布网上,经常加班加上点,辛勤工作到深夜。

春苗的志愿者团队逐渐扩大,影响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知名度得到了提升,一些国外的爱心人士、志愿者也加入网站,参加志愿者的助学活动。为了和那些外国人随时交流助学信息,罗耀奎经常“倒时差”,往往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还在同外国人进行QQ对话。与外国助学志愿者交流时,他就借助网上在线翻译,慢慢地同他们交谈。

春苗的爱心义举行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本地媒体不时对他们开展助学行动进行宣传报道,使之逐渐有了名气、有了声誉。假若他们在这时适当控制助学规模,不再扩大发展助学的范围和项目,也许可以勉强维持。

然而,当那些失学儿童睁着一双双渴望求学的眼神,那些志愿者奉献出一颗颗满满的爱心,又深深地感动着罗耀奎,给予他助学的动力。于是,他没有就此停步,而是继续扩大发展对象。发展后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他带来压力和困难。

由于社会上有的公益组织的财务不透明,出现了不少问题,被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加上网络世界无奇不有,有的就打着公益事业的旗号行骗,伤害了人们的善良爱心。

人怕出名猪怕壮,春苗也应了这句俗语,遭遇了尴尬,引起了争议,且遇到的谴责、诽言开始流传。少数不明真相的人就开始在网上发帖:

如今有的人打着“献爱心”的牌子,想为个人谋私利。

请爱心人士擦亮眼睛,不要让爱心被伤害。

他们是一群“神经病”,不值得爱心人士的信任。

还有人在网上直接点名罗耀奎,利用“爱心”为其女儿买MP3等等商品。

一个署名“知情人”的网名发帖:春苗未经登记,没有机构代码,不具备法人资格,使用的是私人账号,自称公益民间组织,实际是非法的。还有人把春苗告到有关部门,请求介入调查。

一时间,社会上四处都出现了攻击春苗的流言蜚语,闹得满城风雨,把他们推到了风口浪尖,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面对春苗的爱心攻击,面对那些挖苦讥讽、指责诽谤。罗耀奎想不通,为什么自己做的公益事业,却不被他人理解呢?志愿者们辛辛苦苦做了好事,献出了爱心,付出了心血,却还要遭受一些冷眼旁观的人的讽刺与质疑?面对这些困境与挑战,他曾产生过放弃助学的想法,想到过停止助学活动。

每当夜深人静时,罗耀奎躺在**辗转反侧,夜不能寐。那些贫困山区学生,渴望求学的眼神,时时闪烁在他的眼帘;那些家庭遇到特殊困难,或遇突然灾祸时,需要社会救助,需要好心人关爱;那些破旧的学校,陈旧的课桌,需要帮助修缮;那些志愿者真爱的付出,奉献的爱心和热情……他就不敢轻易放下,勇敢地爬起来,义无反顾地开展助学活动,哪怕是遇到再大的困难,面临再多的挑战,也必需长期坚持下去。

2005年10月,春苗被相关部门“叫停”。这件事深深地激怒了罗耀奎。他就在网上发帖,告诉一些担忧春苗前途的志愿者,只要我们自己没私心,只要做的是好事,对社会对学生有利的事,我们什么也不要怕?我们就要大胆地干,义无反顾地做,我们有信心让春苗成为一个合法组织。

于是,罗耀奎率性带上通过春苗得到帮助的贫困学生名单,给学生打款的无数汇款单,接受捐赠的一张张清单,还有上千封学生的感谢信,找到有关部门,请核对审查,正本清源,还以真相。在他们举办春苗助学活动时,还请来了市政府领导,到现场指导参加。

由于罗耀奎经常与外国人在QQ中交流,引起了当地公安部门的注意。一次公安网监支队的警官,叫罗去询问情况。当这位警官了解到罗与外国人交流,都是为了助学活动时,被罗的爱心深深打动了。因此,这位警官也表示要资助一个贫困学生,主动加入了助学活动。

春苗要合法化,就要到市民政局登记注册。罗耀奎就起草了春苗的注册申请,送到市民政局,并呈报给有关市领导。市领导经过调查了解春苗的性质和宗旨,对春苗开展的公益助学活动的所作所为了解后,确认这是一个公益组织,立即做出批示:春苗助学是特殊的教育公益事业,请有关部门给予支持。

当宜宾市民政局通知罗耀奎,春苗注册申请已经得到批准,但要注册资金3万元的消息时,令他十分的欣慰和激动。随即,在他和家人商量后,就拿出了全家的全部积蓄,找有关爱心人士帮助,筹集了3万元作为春苗的注册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