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爱的都是你(1 / 1)

爱心向阳 罗鸣 4427 字 5个月前

一个病休工人在5年内创造了三大奇迹:人工繁殖亚洲唯一物种胭脂鱼成功;人工繁殖娃娃鱼成功;缸体培育中华鲟鱼幼苗成功,开创了世界的先例。他面对国内外商家的高价求购,却毅然几次把“鱼”无偿放归长江。他就是2001年“地球奖”获得者——周世武。

2002年5月,笔者慕名前往距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市13公里的宗场乡李家坳,采访了中国首家私营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所长周世武。

该所坐落在风景独秀的会诗沟里,进入庭院,如似花园,山清景秀,泉水叮咚。举目可见“庭栽栖凤竹,池养化龙鱼”。该所的启动工程始于1992年春,翌年正式挂牌。

在建所的过程中,国家没有投入一分钱,是合股发展起来的。现有13股半,总投资390万元,占地33亩,先后建起24个规范鱼池,一栋三层综合楼房和一些附属设施。

该所驯养有被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列为“十大濒临绝种生物”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水中熊猫”——中化鲟鱼、达氏鲟、胭脂鱼;二级保护动物大鲵鱼(娃娃鱼)。同时,还喂养河鲶、江团等高价值的商品鱼,使之探索出一条民营科研所,滚动发展的路子。

研究所先后有20名职工,他们经过了10年的不懈探索,艰辛劳作,创造出中国、及至世界水产办的“三大奇迹”,打破了“神话”,为保护野生动物尽了中国人的义务和责任,体现了炎黄子孙的民族精神。

所长周世武50开外,刚毅深沉,眉额中央两道似刀雕的皱纹,显示出他在成功背后人生不平凡的磨砺,仿佛看到了他三创奇迹,打破神话的艰涩历程……

为使生命活出价值,他迈出了前无古人的足迹,开创了中国首家私营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

周世武在人生的旅程中,当过消防义务兵,工人和干部。在十年动乱中颅骨受伤长期未愈。

1992年,周世武旧病复发,以致每分钟就要小便一次,疼痛难忍,四处求医,吃过的中药可用船载也无济于事。

医院曾给周世武下了不治之症状的定义,发了病危通知书。因此,1982年,39岁的周世武就从工厂病休了。

39岁是风华正茂的年龄。

然而,周世武却在这个时刻离开了工厂,离开了群体,他的心里是多么的难受啊,精神上受到残酷的打击,病魔折腾得他险些倒下。

难道人生就这样过?一生就这样活?周世武不甘心。

在宜宾市3中教书的妻子雷先云是个知书达理的人,她在丈夫危难的时刻伸出了有力的温情双手,一方面支撑着全家毫无怨言;另一面为夫请医送药,从精神上鼓励他战胜病魔。

妻为夫排忧解闷,她帮周世武弄些花草鱼虫陶冶兴趣,以减轻病痛的缠绕。

自从周世武开始栽花养草、养鱼喂虫之后,他的心情一天一天地逐渐开朗起来,病魔也一天一天地离他而去……

周世武在家病休半年之后,身体已基本康复,他就闲不住了。于是,他便开始跑广州、深圳、上海、昆明等地做生意。

1988年,周世武转包了在昆明开的饮食店,回到宜宾开了一个花草鱼虫服务部,在他的潜心经营努力下,服务部逐渐兴旺发达起来。

周世武曾经上过“721”工人大学。他在经营之余,喜好读书。一天,他从一本书中了解到:鲟鱼是古老原始的鱼类。中华鲟鱼是生活在我国长江里的珍稀鱼类,有称“活化石”。

中华鲟鱼、胭脂鱼有洄游的习性,每年它们都要从浅海区进入长江,逆流而上,回到它们的出生地——宜宾的金沙江段里繁殖。而位于长江上游的宜宾水段,由于葛洲坝截流后,胭脂鱼、中华鲟鱼上游受阻,濒临灭绝。

周世武这位具有民族责任感的汉子,当他了解到这些情况时竟热血沸腾,突奇想:要建一个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人工繁殖中华鲟鱼、胭脂鱼、大鲵鱼,为挽救和创造世界珍稀鱼种出力。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正在为保护野生动物尽义务、尽责任并且积极地做出贡献。

有了目标,才去追求;有了理想,才能有创造。

于是,周世武便开始为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地迈进。

周世武从1992年春季开始行动,经过半年多的积极筹备,到当年夏天获准营业执照。

于是,周世武带着在家耍假的大儿周洪(复旦大学博士生)和小儿周亮(成都科技大学学生),背着干粮头顶烈日,迈出家门,开始寻找养成鱼基地。

周世武先到屏山考察,穿越了海拔1300米的原始森林老君山,步行100余里来到了马湖。这里水虽好,清澈见底,但水温低冷,不宜驯养珍稀鱼类。为了纪念这次远行,他们挖回了7棵和恐龙一样古老的桫椤树,栽在了后来建设的鱼池旁边。

在以后的一个多月的选址中,周世武又跑到了高县黑龙潭、合江水库等30多个地方。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从考察的地点中进行优选法,最终选择了李家坳会诗沟。

相传:会诗沟因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与黄庭坚落泊时曾在此吟诗会友而得名。黄庭坚曾在这里吟出诗篇——

银河倾泻似珠帘

下见深潭映碧天

寄与东坡留墨迹

浮沉宦海黄相怜

会诗沟长约6公里,两岸风景秀色,绿树丛林,清新幽邃,溪水淙淙。一座大型的长远水库位于沟头。据说这个水库有三股地下水,长年不干。一条50米落差的瀑布从会诗沟飞珠溅玉而下。

这里水活景幽、人和地灵,是一个天然的养鱼理想场所。选择好地址后,周世武找到当地各级领导,都因他执着追求所感动,先后划定了33亩荒坡荒沟作为养殖场地。

周世武牵头,与人合伙,用了半年的时间在沟的上端披荆斩棘,先建起长24米×14米的鱼池2个,和几个小产卵池、孵化池及其附属设施,投资20多万元。招聘工人10个,先养名贵的江团、河鲶等商品鱼,为企业的滚动发展打下了基础。

1993年7月28日,周世武创办的全国首家私营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正式挂牌营业了。

周世武在成立大会上宣布了三条宗旨:保护繁殖珍稀鱼类,维护长江上游的生态平衡;人工繁殖驯养成珍稀鱼类,合理开发商品鱼;为民营科研所经济发展探索一条新路。

为寻珍稀种鱼他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历经千辛万苦耗资几十万元,真诚地感动了“上帝”……

从1992年6月开始,周世武一边继续建鱼池,一边带上手续迈出联系购买胭脂种鱼和中华鲟鱼苗的艰辛路程。

周世武先跑过南京、上海、杭州,又下广东、湖南、湖北……两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千里寻“种”不得。

凡接待过周世武的人员,一听说他是个体户,想养珍稀鱼对他投以轻蔑的目光,更有甚者说他是异想天开。

不少权威专家也断言周世武不可能把珍稀鱼养殖成功,奉劝他悬崖勒马。

因为,胭脂鱼人工授精繁殖,中华鲟鱼水花幼苗缸体培育是高科技项目。别说私营的研究所搞不成功,就连国家的专业科研部门,甚至在全世界都没有成功的先例。

周世武何许人也?能养成功,简直是神话。

因此,周世武四处寻购种鱼碰壁是自然的事。

然而,周世武是一个不信邪的人。他南上北下,东西出击,寻了大半个中国,寻了100多天没有回过一次家,寻到连吃住的钱都没有了仍然痴心不改。

周世武在这期间曾给爱妻写回20多封信,称“买不到种鱼至死不渝,终生不回家”。

周世武就在这种执着的寻购种鱼的艰辛历程中奔波了半年多的时间,汗水和心血洒遍了大江南北……

1992年12月6日23时许,周世武来到了湖北宜昌水产局找到王洪亮局长,依然被拒之门外。

第二天,周世武又亮出湖北省渔政处开的批条,对方看也不看就回绝:“别说是省里开的,不是中央开的我也不给!”

于后,周世武天天就坐在水产局办公楼门前的台阶上,等候王局长……

第一天过去了,第二天过去了,王局长仍然没有同周世武说话。

第五天王局长上班了,他举目看见周世武仍然坐在那里等他。于是,他就上前大声地问:“你究竟为了啥?”

周世武铿锵地答:“就为保护珍稀水生动物不灭绝!”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宜昌水产局终于被周世武执着的精神感动了,变拒之门外为鼎力相助,破例批给了11条胭脂种鱼。

胭脂鱼不是现成的,要从江中捕捞。于是,周世武就用重奖,组织渔船,亲自督战。

在浩浩的长江中捕捉胭脂鱼,有如大海捞针。虔诚感动了“上帝”。半月之后,他们终于捕获了11条胭脂种鱼。大的14公斤,小的6.5公斤。同时,周世武还从中科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沙市)得中华鲟鱼苗50尾。

运送种鱼又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周世武问过航运、陆运联系都没有谈成,只好选择水运。宜昌到宜宾相距近千里,这在运送种鱼的历史上没有记录。

1992年12月19日,周世武用1万元租了一艘货轮,满载着用艰辛换来希望的种鱼,从宜昌出发艰难地溯江而上。

每天装着鱼的船舱要进行人工换水两次,以补充供氧。每次换水几十吨,提水上千次,手上磨出血泡,渗出殷红的血滴,撕心裂肺般的刺痛。但为了安全地运回种鱼,他们只能强迫自己坚持。

周世武说:“若不能安全运回种鱼,他的生命就失去了价值。”在周世武的精神感动下,船上的所有员工都主动地帮他们换水……

船行至巫山境内时,由于水流湍急,货船拖的4只驳轮拉不动,无法前行,只能一次拖2只行驶,周世武留下守轮。一个来回就需要4天。

在这期间,一条10多公斤的胭脂种鱼突然死去。周世武跳下船舱,怀抱着死去的种鱼,流着长泪,伤心恸哭。

周世武任凭脚下的河水刺骨,头上的寒风凛冽,他足足默哀沉痛了两个小时才大喊一声:“苍天啊!你要保佑我的鱼安全地运回宜宾。”

他们在运种鱼的过程中,精心护理,全心投入,吃尽了人间苦头,尝到了艰难的滋味。

为了种鱼寻食,每当船靠岸边,他们就立即上岸四处挖蚯蚓。冬日的河岸阴雨绵绵,迷雾沉沉,江风瑟瑟,寒冷袭人。他们顾不了这么多,只能顶风冒雨为种鱼备足饮食。

船在江中行,心系种鱼走。周世武每天都在忧虑:历尽千辛万苦,耗资50多万元“寻”来的胭脂种鱼会不会继续再死?还有那无价的50尾中华鲟鱼会不会遭不幸?要知道这是他们经过半年多苦苦求来的,这是他们的希望,他们的命根啊!

1993年元月6日,经过20天的辛劳,行程1000多里的水路,他们终于到达了宜宾。

尽管胭脂鱼在水运中死去了两条(途中送了1条给万县水产研究所),但依然创造了远距离运输成功的奇迹。

当他们将运回的8条胭脂种鱼和50尾中华鲟鱼苗放入池中摇头摆尾时,周世武这位铁骨铮铮的硬汉不知是为寻找种鱼的辛酸苦涩,还是胜利的喜悦,他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为驯养繁殖珍稀水生动物,他虔诚拜师学技,历经磨砺付出了巨大心血,终于创造了三大奇迹……

当周世武把胭脂种鱼和中华鲟鱼苗运回会诗沟后,他几乎把心血全部倾洒在了视为生命的“宝贝”身上。

要繁殖驯养珍稀水生动物不是一件易事,很多科研所都没有成功。

周世武是一个不信邪的人。他自有抱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哪怕就是付出倾家**产,碰得头破血流也坚信:任何事情都是人干出来的!只要认准了目标,树立了决心、信心、衡心,付出艰苦的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白天,周世武带着他的伙伴们爬山涉水,四处挖蚯蚓;钻阴沟,下污池捕捞线虫,为鱼寻食,并严格按照科学配方,调配喂养,精心照料,一丝不苟,就连一日三餐他都常常端着碗,在鱼池旁观察。

夜晚,周世武就捧着《中国水产》《中国野生动物》《世界珍稀动物》等专业书籍,一本又一本地艰涩苦读,生吞活嚼,逐一释释,品味消化。不懂就写信向有关专家求学,拜师学技。

一天一天就过去了……鱼池的8条胭脂种鱼渐丰盈肥胖起来,缸体内的中华鲟鱼细苗也一天一天地茁壮成长……

这令周世武无比的欣慰,也是对他艰辛付出的报答。

冬去春来,鱼到了产卵的季节。

1993年4月初,按周世武的观察,书本上的介绍以及专家的书信指点,自己的推断,胭脂种鱼该进行人工授精催卵了。

于是,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周世武凭着直觉抱起一条编为1号的大肚肥胖的雌鱼,进行人工授精催卵。

过了3天,再把“1号”抱起挤卵,一股股白色精液流出,令他们当场惊懊:原来他们错把雄鱼当成了雌鱼……

这件事使周世武更加明白:要驯养繁殖珍稀水生动物,仅靠自己的付出,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专家的亲临指导,是很难成功的。

于是,周世武昼夜兼程,奔赴万县市水产研究所,再次叩开世界鲟科鱼类专家、对胭脂鱼研究造诣颇深的谭永丰的家门。

在这之前,他曾数次登门求救。谭老都是口授和书信传经,未能亲自出马。这次当他知晓周世武“催产”有难,并被一个病休工人执着挽救国家保护动物的虔诚所感动,索性同意前往,翌日便赶到了宜宾……

继后,在周世武的恳请之下,中国的鲟鱼、大鲵鱼专家吴业彪、刘鉴毅等有关人士也出任研究所的顾问,给了周世武极大的帮助。

事业要发展,必需要有专业人才。因此,周世武一方面购买大量的鱼类专业书籍,供工人自学;另一方面还把部分职工送到有关部门进行培训学习,并自费把独生子周亮送到成都科技大学学水产。

而今小周大学毕业后回到科研所工作实践了整整3年,并积极准备报考上海水产大学的研究生……

周世武的事业在当地政府、有关专家的帮助支持下,通过自身的艰苦创业,已经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不仅江团、河鲶等商品鱼长势喜人,获得了经济效益,使科研所得以滚动发展。而且,引进的胭脂种鱼人工授精孵化出几千尾鱼苗成功,长势喜人。

然而,在通往任何一条成功的道路上都非一帆风顺,周世武也同样好事多磨。

1993年7月,周世武将驯养的1000尾15公分左右的胭脂鱼苗第一次无偿放入长江时(这是后话)。其中,有的股东就与他发生了矛盾,有的还骂他是用钱来买“面子”,个别股东因此而闹着退股了,以致出现了账上仅有几元钱的困境。

屋漏又遭连夜雨。1994年夏天,宜宾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旱,水源干涸,种鱼所食的蚯蚓、线虫出高价也难购买。

没法,周世武就带着职工每天冒着赤日炎炎的太阳,爬山行走几十公里,全身晒脱了一层又一层的皮。

由于天旱地壳尘硬,挖蚯蚓时常手心磨起血泡,吃尽了苦头。与此同时,一件不幸的事又发生了。一天,驯养中华鲟鱼的玻璃缸体因质量不过关而炸裂,其中,15条中华鲟苗因触电而死,周世武气得浑身发抖,老泪纵横,一天一夜不吃不喝。

有谁知道为培育这50条无价的鲟鱼苗,周世武已经付出两年的心血和巨额的资金啊。当周世武面临一个又一个的困境时,当地政府及时雪中送炭。

天旱水贵如油,群众让周世武从长远水库无偿引水;资金匮乏,政府解难,先后拨款3万元,帮他渡过难关。

据周世武说:政府无偿地给一个私营企业3万元,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过,他成了唯一的幸运者。

村民们也向周世武伸出温暖的手,送菜送米,让地种菜,帮他寻觅种鱼的饮食……

更令周世武值得安慰的是,每当他遇到困难时,爱妻总是帮他分担,陪他走出困境。

还有,在所里工作过的20多名职工,没有一个领过一分工钱,只在所里吃大锅饭,这都是他们心甘情愿的。

从建所开始就在这里养鱼的乐山青年吴华春说:“在这里干了4年没有领过一分钱,我心甘情愿。因为我们从事的事业,是一件对人类社会有意义的事。要是为了钱,我早就离开了研究所。”他对笔者说:

“去年他帮成都平安鱼场的老板培养南方大口鲢鱼苗,成功地培育出30万尾以上。在这之前,这位老板曾聘请过专家、研究生搞了3年,投资30多万元都没成功。因此,老板许诺每月给他900元,而且包吃包住,但他放弃了。”

像吴华春这样立志于驯养珍稀水生动物的青年在所里还有几位,其中一对刚刚结婚的小雷夫妇也在所里安营扎寨了。

水活地灵,政通人和为周世武的事业成功奠定了基础。经过他们的艰辛劳动,全心投入,使这个坐落在会诗沟里很不起眼的私营研究所,终于打破了神话,创造了三大奇迹——

1993年4月,亚洲唯一物种胭脂鱼人工授精孵化繁殖获得成功;

1994年2月,被誉为“水中熊猫”的珍稀鱼种——中华鲟鱼人工授精孵化繁殖获得成功,开创了世界先例;

1995年9月,缸体人工繁殖大鲵鱼第一代幼苗喜获成功。

为挽救濒临绝灭的鱼类,他几次举行无偿放江。研究所“一体化”开发前景辉煌……

一个不起眼的私营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经过艰苦创业,取得了成功,创下了三大奇迹。因此,周世武在中国水产界,乃至世界同行业也掀起了一股浪花。

国内外的数十家新闻媒体对周世武的探索成功进行了新闻报道。特别是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栏目专程到研究所拍摄的专题片《探索者——李家坳风景》影响较大。

周世武的成功及其精神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先后多次被市评为先进私营企业——

1995年省水电厅授予该所“渔政管理先进集体”。

同年8月,该所被市和省环保局向国家推荐为保护生态环境平衡的“全球500佳”。

10月16日在北京举办的95国际渔业博览会上,周世武被作为农业部特邀代表参加,研究所展出的成果引人注目。4天中,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都到他的展地参观,纷纷要求购大鲵苗。美国关系公司总裁多次表示愿意同周世武进行投资合作……

新世纪的钟声刚一敲响,周世武就获得被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同香港地球之友联合授予的第五届“地球奖”。

周世武创造的“奇迹”,无疑是一块巨石投向大海,**起了层层涟漪,溅起了阵阵浪花。因此,一些中外商客看准了它的价值,千里迢迢上门求购。然而,周世武面对大把大把的钞票毫不动心,就是不卖,毅然将鱼苗无偿放入长江。

1993年的7月,一位姓林的大款,从深圳租车两台,提着两只装满现钞的沉甸甸的密码箱,来到周世武的家。

林老板一进周世武的门后就说:“周世武,我要买胭脂鱼苗。”

周世武还未回答他的话,他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密码箱,亮出钞票。周世武任凭姓林的怎样恳求表白,他就是倔犟不卖。

林老板对此愤然地说:“他在生意场上翻滚的历史中,还没有碰到过有钱买不到东西的怪事。”对此林老板搞不懂。他走出周家的门后,从五楼骂到大门口:“疯子,一个十足的疯子!”周世武也承认自己是疯子,是一个鱼疯子。他疯狂地痴迷于珍稀水生动物,疯狂地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1993年7月27日。太阳东升,金光灿烂。

周世武首次举行人工授精孵化繁殖的亚洲唯一的胭脂鱼苗1000尾无偿放江的仪式。

宜宾市民街谈巷议。纷纷涌向横跨金沙江的南门桥墩下,一睹“稀奇”——

上午10时,放江开始,一艘渔船披红挂彩,驶向江心,只见他们从怀抱的塑料袋中,抓出约20公分长的1尾、10尾……整整1000尾投入江中,放归自然。

有人估计这1000尾胭脂鱼苗价值在10万元以上,而无偿放江,在我国尚属首次。

继后3年,周世武又放江胭脂鱼苗10000尾以上。

鲟鱼人工水花培育是一个高科技项目。国内鲟鱼研究人员搞人工繁殖,往往是靠野生捕捞进行,水花培育常常出现大量死亡。

国内外还没有缸体培育鲟鱼水花的先例。周世武探索出一套水温控制、水质保护、水质循环等培育幼苗的经验,使缸体鲟鱼幼苗培育成活率高达70%,且生长速度快,从而打破了缸体人工培育鲟鱼幼苗的“神话”,创造了珍稀水生动物培育的奇迹。

周世武把鲟鱼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珍贵。他从外地引回的中华鲟鱼放入鱼池驯养,现在大的已长到100多斤,但要产卵还早。鲟鱼不像普通鱼,产卵期一般在15年左右。

因此,为挽救长江上游濒临灭绝的中华鲟鱼,周世武付出了艰辛和大量的经费。

1996年,周世武又高价购进中华鲟鱼水花,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培育,已长到50厘米以上,他就决定将其放归长江。

放江的日子选定在《渔业法》颁布10周年这一天。

1996年7月24日,宜宾市政府专门为其举行了放江仪式,省和国家鱼业部的有关领导也专程赶来参加。

放江仪式在金沙江、岷江、长江的汇合口“合江门”码头举行。这天,整个码头人山人海,像欢送公主出嫁一样热闹。一幅“纪念《渔业法》颁布10周年,中华鲟鱼放江仪式”的标语飘飞空中。

周世武等人身披彩带,上书“保护珍稀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珍稀动物是人类的宝贵财富”。条条彩带亮出了研究所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境界。

11时许,一只小船驶向江中,当放江人从袋中放出活蹦乱跳的中华鲟鱼时,摄像机、摄影机定格了这一珍贵的历史画面。

中华鲟鱼放江,前些年武汉水产部门曾经举行过一次,但那是公费。作为私营且是无偿的放江至少在国内没有。仅此次放江的30尾中华鲟鱼的成本,有人作过粗略的估计至少约20万元。

然而,从另一个意义上讲,作为可与熊猫媲美的一级保护动物,它又是无价之宝。有人问周世武把这么多的钱倒入水里你舍得吗?

周世武却说:“保护繁殖珍稀鱼类,维护长江上游的生态平衡是办所的宗旨。同时,希望同一个地球的朋友都来保护它!”

周世武中华鲟鱼悠然自得地回归了母亲河——长江。

周世武望着波涛翻液,浩渺江水,由衷的美好希冀油然而生。

按《野生动物保护法》《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有关条款:“子三代就可出售食用”。

周世武满怀信心地希望到那时,他将实现中国三、四十年代留学生的愿望——大鲵鱼、胭脂鱼进入世人的餐桌。

为此,周世武撰写了该所《科工贸一体化开发珍稀鱼类可行性研究报告》。

2001年3月,由宜宾市科委组织了省内外水产界的11位著名专家进行论证评审,一致认为“报告”主题正确,依据充分,意义重大,前景广阔。

实行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符合深化改革的要求……

继后,宜宾市计委已批复同意该所开发珍稀鱼类项目第一期工程的立项报告,投资1700多万元。若能抓紧实施,到2010年其年销售产值目标至少可达1300万元。

周世武的目标曙光在前。因此,他正带领全所职工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奔向这一宏伟蓝图,去实现自己一生追求的梦想……

注:此文曾在2002年《知音》等报纸杂志上发表。今选编入书时略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