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子里除了阿里巴巴还有广阔天地(1 / 1)

传说阿里巴巴的珍宝都藏在山洞里,必须得到那句咒语才行。

山城重庆那些阿里巴巴的山洞,没有咒语,只有重庆人的精神。

抗战中,面对日军6年零10个月的,在世界战争史上最残酷的轰炸,重庆人用4个字怼回去:愈炸愈强!不仅不屈服,还创造出了比神话传说更精彩的世界!

1943年,一个名叫黄潮洋的20多岁青年,风华正茂,因身处战乱,为生计只得跋涉去重庆某个中学当教师。他没想到在重庆南山上的那所中学,先后任教的竟然有一批如雷贯耳的大师:数学家何鲁(1894—1973年,重大理学院首任院长)、国学家赖以庄(1890—1966年,重大中文系教授、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授,1950年任西南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教授及系主任)、英语教师文幼章(1899—1993年)、著名画家杨济川(1900—1970年)……

黄潮洋更没有想到的是,在防空警报一日数次、艰苦卓绝的抗战中,那所创建于1892年的广益中学,学生们从未耽搁一节课——师生们在山体岩石中用铁锤钢钎,生生凿出了洞中教室。洞外是日本飞机的呼啸,洞内是琅琅书声!我们已不太知道近70年前,山洞课堂当时的具体情景;但我们知道那个青年教师黄潮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和另外一个名字:散文家碧野。

不只有洞中教室。那些从武汉、从宜昌,沿川江被卢作孚的民生轮船公司撤到战时首都重庆的重工业和军工企业,为防日军轰炸,很多兵工厂都搬进防空洞里进行生产。每个防空洞分别负责武器生产的各个环节,武器零件在各个防空洞内进行生产打磨,昼夜不停,通过腰洞相互传递,往来于各个车间之间,最终组合成武器。大量步枪、机枪、弹药源源不断地供应前线,支援抗战。

重庆市中心城区也是如此。

据统计,在短短的6年间(1937—1942年),重庆市防空洞从1937年的54个,可容纳7208人,仅为重庆在册人口的 1.51%。到1942年共有防空洞1603个,重庆防空洞数量增加了约30倍,容量增加近60倍。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78个防空洞,基本可以容纳全部市民。它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在战争环境下由重庆人民创造的奇迹。

南纪门、石板坡、中兴路、山城巷……现在都成了重庆的网红打卡地。就在重庆城区第一座长江大桥,石板坡长江大桥东边不远处,原来有一个为重庆人民默默服务的渝中区食品公司的大型冷冻库。该项目曾获得国家部级优秀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奖。获奖原因是其“巧妙地利用”了原有的洞穴,使冻库造价大幅度降低,又减少了对寸土寸金的渝中区的土地占用,并且洞穴天然具有相对恒温的特性,节能显著。那个洞穴,其实就是当年的一处防空洞。

紧邻石板坡西边的地方名叫燕喜洞,此地一段崖壁从长江边上陡然而起,石崖底部,有一溜防空洞。盛夏的燕喜洞,崖壁上流荫滴翠,崖壁脚下沿着马路,每天傍晚就慢慢铺开一幅几里长的“乘凉图”:附近的居民吃罢晚饭,三三两两相约着,扛着凉椅,夹着凉席,更多的人携带一张竹凳子,人们寻一处防空洞洞口,围坐一圈,开始重庆人在苦夏里的必修课:乘凉。重庆人一般都不说“纳凉”而说“乘凉”,一个“乘”字,恭恭敬敬地把大自然敬到C位,更准确地表达出重庆人的生存技巧和感恩之情。

后来,政府干脆将防空洞进行了维修,完善了通风、照明、茶水供应等等设施,在盛夏开放给市民乘凉。这事还曾被媒体广为报道,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个例子。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发展,家用空调逐步普及,燕喜洞一带的防空洞,才慢慢失去“乘凉”的功能,变成了“外店里库”卖建材的经营门店。

重庆市中心区所在的渝中区,被人们称为“防空洞”的人防工程数量可观。那些大小不一、长短各异的洞子,在和平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放异彩、令人耳目一新:首先是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状况,重庆在兴建轨道交通系统时,部分人防工程被合理利用。直至今日被纳入城市地下交通网,可谓物尽其用。其次是改作为商业用途,于是在解放碑出现了许许多多冬暖夏凉的“地下商场”,卖百货、卖小商品。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度吸引了众多“啥都敢穿”的重庆幺妹。她们并不太过计较那些“仿品”的质量,而是看重解放碑地下“女人街”的服饰引领的时尚和新潮。

在渝中区现存的重庆古城墙通远门遗址的门洞旁,有一家唐装定制服饰店,名为“唐风霓裳”。店主廖姐当年将这里租下来开店,除了临近解放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里原来是一处人防工程的出口。在那个空调尚未普及的年代,“火炉”山城的8月,“唐风霓裳”里却凉意可人!奔着“廖姐”的手艺前来的重庆姐妹们,当然愿意在此多待一会儿。气歇够了,衣服样式选定了,还专门叮嘱前襟的盘扣一定要用自己心仪的那种样式,最后来一句“廖姐拜拜”,便风风火火逛解放碑去了。

不但“穿在洞子”,吃也可以在洞子。还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防工程被合理利用后,那些洞子里,陆陆续续开了“洞子火锅”“邮亭鲫鱼”……记得当年我和朋友们没少去那些洞子解馋。盛夏酷暑,一彪满头大汗干精火旺的重庆崽儿鱼贯而入,寻一桌子坐下,四围凉意悠悠,心气顿时静下来;喝一口苦中带甜的老荫茶,洞里飘过的麻辣鲜香便不可抗拒了。一般的序曲是这样的:打算做东的人把服务员叫过来:“先来两件‘老山城’……”那种640毫升装的本地啤酒,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不?接下来,种种饕餮之状,与重庆崽儿4个字,堪称绝配!

重庆的洞子传奇就是这些吗?NO!NO!NO!

顺长江东下,位于重庆东南方的涪陵,有一处“816工程”,它是中国第2个核原料工业基地。816当时对外的名称是国营建新化工机械厂。

这是一个外界知之甚少的神秘所在。

准确地说,“816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洞体工程!

先看一组数据:

1967年,60000多名工程兵接到一项神秘任务,一夜之间便从人间蒸发。为了保密,“816”所在地白涛镇也在地图上消失了20多年。“816工程”的洞体,隐藏在山体内部,可抗百万吨级氢弹空中爆炸冲击以及8级地震。洞体里面有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等130多条,总长20余公里。

尚未完工的洞厅共9层,高达79.6米,洞中有洞,洞中有楼,楼中有洞。犹如地下迷宫。地下开凿了18个大型洞室。施工挖出的石方量有151万立方米,如果筑成体积为一立方米的石墙,可长达1500公里。

如果对这一连串枯燥的数字没有明显的感觉,那可以打一个形象的比方:仅仅在它的主洞室,就可以放入一栋20多层高的楼房。通风塔高达150多米,而且在地下也有100多米,能够依靠自然的烟囱效应为洞内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空气。

由于外部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家战略调整,作为中国第2个核原料工业基地,1984年,尚未完工的“816工程”彻底停建,之后陷入长久的沉寂。停建时,“816工程”已完成 85%的建筑工程,65%的安装工程;总投资已达 7.4亿元人民币。

2002年,国防科工委同意解密“816工程”。2010年,“816工程”首次对公众开放,一个隐藏在地下50年的秘密,得以从大山深处端庄沉稳地慢慢亮相。

2009年12月,“816工程”遗址被列入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2月,“816工程”遗址被列入“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

如今,重庆涪陵的“816工程”,已成为 4A级旅游景点,也是一处国防教育基地。

如果说,已深藏涪陵水下的“白鹤梁”,承载着乌江水文记载的千年历史,“816工程”则书写了一段中国核军事工业几十年发展的当代史。

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大巴,沿着高速公路将重庆人,以及更多不是重庆人的游客,送到“白鹤梁”;更送到“816工程”,送到阿里巴巴那座山洞前……

小心啊,可别忘了念3遍咒语——

“芝麻,开门吧……”

(鲁克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