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读书人都知道精典书店。
精典书店的掌门人姓杨,单名一个“一”字。
杨一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也不是家长眼里的“乖娃儿”,他擅长的是打架和赌博。打架是胜多负少,赌博则是赢光了小伙伴们的火花、画片以及花花绿绿的香烟盒纸……
直到那一次,在重庆97中当老师的母亲有事,不敢把杨一一人留在家里,便把他带到学校的图书室,反复央求图书室的老师帮忙看管后,才急急忙忙赶去参加教研活动。
那是杨一第一次进到图书的世界,站在满屋一排一排的书架前,杨一目瞪口呆:“那一瞬间我觉得我身上的野性在一点点消失。”他就像信徒进了教堂,被深深地震撼了!管图书的阿姨说,你可以随便看书,但不准捣乱。
杨一有些怪怪的感觉,小心翼翼从书架抽出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他翻开书,整个世界都不在了。
回家后,他第一次认真对父母说:“我要看书。”父母霎时间都呆若木鸡,继而欣喜若狂。
那时杨一正在读初二。他还不知道,自己与书的缘分将一生纠缠。
青春懵懂的杨一最先阅读的是文学书籍,小说、诗歌、剧本……逮啥读啥。初三时,他的作文就成了语文老师经常讲解的“范文”。
“读书太愉快了!”这成了杨一的口头禅。
就连高考报考数学系,也是“阅读惹的祸”。1978年,诗人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横空出世。文青杨一在徐迟那些文采飞扬的描写中彻底沦陷了:你看,在中科院数学研究所一间刀把型的斗室,怪人陈景润双脚穿着两只不一样的袜子,埋头于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的持久战中,那些数学演算稿笺“是空谷幽兰、高寒杜鹃、老林中的人参、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人类抽象思维的牡丹……”够了够了,杨一彻底被美妙的数学王国俘获。高中毕业时,他的数学成绩是学校第二名。向往“哥德巴赫猜想”的杨一,去了很牛的川大数学系。
但进了大学,杨一却发现这一次也许是个“误会”。他16岁高中毕业时,是全校最小的,可在大学班上,竟然成了大哥哥。班上很多同学都只有十四五岁,还都是曾在奥数竞赛拿了名次甚至状元的。那些小同学后来许多进了哈佛、牛津,成了国际知名的数学家。在一次国际数论大会上,居然有3位参会代表出自川大数学系!
一个学期下来,杨一便悟到学数学是要天赋的,虽然成不了数学家,但阅读的习惯已然养成,学习的**不可遏制。拿过重庆少年乒乓球冠军的杨一,便跑到中文系去听王世德的美学课,又跑到哲学系、经济系旁听。一个假期,他就读完了3卷本的《资本论》,读大学时的第一篇论文竟是哲学论文。大学毕业时,川大甚至想将杨一留校,安排到哲学系去开一门科学哲学课程。可惜哲学系那年没分到进人名额,才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