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钓鱼城,关于760年前在此发生的钓鱼城保卫战,关于死于钓鱼城下的蒙哥大汗,目前可以查到的史籍资料纷繁复杂。仅蒙哥大汗之死的说法起码有20种以上。
央视版的《天神折鞭之地——钓鱼城》,我看了好几遍。老实说,该片在我看到或听到的官方说法中算最靠谱的。光冲该片的片名——“天神折鞭之地”,就知道制作方求实的态度。4集纪录片拍得很认真,采纳了一些主流史料但也没把话说死,也承认钓鱼城之战因缺乏一些关键实证和史料而显得迷雾重重……
但是,该片仍然不能完全解答我心中关于钓鱼城的疑问。
我也想试析一下钓鱼城之战。准确地说,忍不住,想说。
发生在当时世界中心,蒙古帝国的首都哈拉和林,并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大事件是蒙古帝国的第二任大汗窝阔台之死。
1241年12月,蒙古帝国第二任大汗窝阔台突然死亡,此时正值蒙古帝国发动的“长子西征”(第二次西征)的高峰。蒙古帝国的长子们所率蒙古铁骑横扫俄罗斯及东欧,全歼匈牙利国王率领的军队。距离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维也纳仅10多公里。就在这一年,窝阔台去世,西征的诸位长子需要赶回鄂尔浑河畔去选举新可汗。“长子西征”因此结束。
“长子西征”的结束让水深火热之中的欧洲长舒了一口气,但也是蒙古帝国分裂的开始。在西征就为喝酒的事和拔都统帅差点打起来的窝阔台长子贵由,在母亲的精心策划下得继汗位,第二年就发兵攻打手握重兵的拔都,可是还没走拢就一命呜呼了。结果蒙哥在拔都的支持下登上了汗位。
蒙哥汗继承的是一个已显分裂端倪的蒙古帝国。向西是不太愿意承认他汗位的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往欧洲方向看,就是横亘在他面前的拔都的钦察汗国(俄罗斯及东欧),再向西亚方向,就是正在进行第三次西征的旭烈兀。这些汗国的兄弟们一个个都是强悍无比、建功立业的蒙古统帅。因此,自尊心极强并急于建立功勋证明自己的蒙哥汗只能把征服的目光瞄准南方的南宋。
1257年底,蒙哥汗在六盘山成吉思汗行宫祭旗,先派忽必烈率军10000绕行四川攻下云南,再派勇力过人的猛将纽磷率军10000先行入川,击败宋军蒲择之,拿下成都,平定川西川南各州。然后,在1259年初蒙哥汗集结的40000大军分成东西两路,东路由他的堂兄弟塔察尔率领经河南进攻襄樊,西路则由他亲自率领御驾亲征四川。
关于这次西路军的兵力,各种史料所述相差甚远,说多的达几十万,说少的只有5000人。多数史料认为是40000。综合上述分析,蒙哥最初所率兵力应该不超过10000。沿途汇集如汪德臣、纽磷等先入川或在川经营多年的蒙军,再加上一路势如破竹降服的宋军,抵达合州(即今合川)钓鱼城时的兵力应在两万左右。
我去过石子山标为蒙军大本营驻扎之地,那里与钓鱼城所在的钓鱼山中间隔着一条深涧。那是一处很小的山凹处。当时那里是一座养家禽的饲养场,各种鸡鸭鹅队队排成行,耀武扬威,喧闹非常。而且山凹处与钓鱼城同一江岸,不远处便是嘉陵江。
1259年初,蒙哥由汉中沿嘉陵江顺江直下时,同时有另一支蒙军走米仓道进攻夔州,召纽磷率军在涪州建浮桥阻断下游宋军援助之路,想一举攻下合州和重庆,再沿江而下与忽必烈(此时进攻襄樊的蒙军统帅已换成他了)、兀良合台等在鄂州合兵南下拿下临安灭亡南宋。
蒙哥南下的川北地区历来都是贫困地区,人口、出产、粮食都支撑不起双方太多的军队。有资料显示,自剑门苦竹隘以下,大获城、得汉城、大良城、青居城、钓鱼城、重庆城、白帝城等堡垒城寨的南宋驻军,人数少得可怜。军队多一点的就是钓鱼城4600人和重庆的14000人以及成都附近的云顶城的7000—8000人。此时的川西应该已被蒙军占领,整个四川仅剩下 1/3的地方掌握在南宋军手中。相对而言,蒙哥的两万人马的确是大军了。难怪势如破竹,无人可挡。根本就是没人去挡。
钓鱼城保卫战,可以总结为以下过程:即1259年农历二至五月围绕南水军码头和一字城,宋蒙展开的激烈争夺战斗。蒙军攻占南水军码头,宋合州水军全军覆灭,钓鱼城彻底成为孤城;农历7月蒙军悍将汪德臣挖地道攻破马鞍山下的外城墙,守卫此处的马军寨乡兵全部战死。守军主将王坚率军在外城与内城之间的狭窄洼地展开生死厮杀,王坚身负重伤;眼看蒙军将要攻破内城,此时却突然停止了进攻并迅速撤离,蒙哥大汗死了。
关于钓鱼城保卫战,我认为前面提到的央视4集纪录片《天神折鞭之地——钓鱼城》演绎得很精彩,尽管有些地方稍嫌戏说,缺乏一些关键依据,但仍然是目前能够找到的较客观完整的叙述,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