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科超声检查时机
不同孕期、不同级别的产科超声检查的内容、侧重点不一样。必要的超声检查包括孕11~13+6周及20~24+6周的超声检查,具体参考《超声产前筛查指南2022》。病情危急或孕妇难以配合检查时,可行有限产科超声检查(急诊超声或床旁超声),只检查临床医师关注的某一具体问题,如了解胎心率、羊水量、胎位等。另外,针对胎儿、孕妇高危因素进行特定目的的检查,可行会诊或专家级别产科超声检查,如胎儿超声心动图等。
二、超声检查步骤
(一)知情告知
超声检查前应将超声产前筛查的内容、目的、重要性、局限性以及不接受筛查存在的风险告知孕妇。
(二)筛查服务
根据不同检查时期对胎儿及胎儿附属物进行相关超声检查。
(三)出具报告
如实描述并留存图像。出具超声产前筛查报告。告知孕妇持超声产前筛查报告至有资质的临床医师处进行相应临床咨询。
(四)转诊随访
超声产前筛查过程中对存在可疑胎儿异常的孕妇,建议其到产前诊断机构进行后续产前诊断,并对该病例进行随访。
(五)资料留存
根据《超声产前筛查指南2022》,建议相应切面图像及记录至少保存2年。
三、早孕期超声检查目的及要求
早孕期超声分为早孕期普通超声检查与胎儿颈后透明层厚度(Nuchal Translucency,NT)超声检查。
(一)目的及指针
为产前诊断提供较准确数据并为孕妇提供最佳的产前咨询。普通超声检查在妊娠13+6周以前,适合所有孕妇,确认宫内妊娠及胚胎数目、判断多胎的绒毛膜羊膜囊性、评估孕周及母体情况。NT超声检查于11~13+6周进行,以评估胎儿染色体异常的风险并筛查部分胎儿严重结构异常。
(二)判断多胎妊娠及绒毛膜性(双胎为例)
双胎妊娠并发症的发生与绒毛膜羊膜囊性密切相关,双胎分为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Dichorionic Diamniotic,DCDA);单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Monochorionic Diamniotic,MCDA);单绒毛膜单羊膜囊双胎(Monochorionic Monoamniotic,MCMA)。绒毛膜性不同,产前超声监测的频次不同,且单绒毛膜双胎可能发生特有的并发症,早期检出,给予恰当的动态监测并进行适宜的处理有利于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因此双胎妊娠的绒毛膜性判断对双胎监测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绒毛膜性的判断最佳时期是早孕期。妊娠7~9周时,主要通过妊娠囊的数量来判断绒毛膜性:①探及两个独立的妊娠囊,内分别有单个胚芽,诊断DCDA;②探及单个妊娠囊,内见两个羊膜囊,囊内分别见单个胚芽,诊断MCDA;③探及一个妊娠囊,内仅有一个羊膜囊,囊内见两个胚芽,诊断MCMA。妊娠10~14周时,通过双胎间的羊膜囊壁与胎盘交界的形态判断绒毛膜性:双绒毛膜性双胎胎膜融合处夹有胎盘组织,表现为“双胎峰”,或称“λ征”;单绒毛膜性双胎的羊膜囊分隔与胎盘呈“T征”。
(三)早孕期孕龄评估(超声估计方法)
1.早孕期孕囊平均直径(MSD):孕龄(天)=MSD(mm)+25,适用于胚胎出现以前,出现后适用方法②(MSD的变异较CRL大)。
2.早孕期头臀长(CRL):孕龄(周)=CRL(cm)+6.5。CRL为7~60mm时该方法较准确,国际妇产科超声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Ultrasound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ISUOG)建议CRL估计孕龄不应超过84mm。
(四)早孕期诊断的主要畸形
贯彻“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原则,将胎儿畸形筛查时间提前,尽早筛查出异常胎儿。早孕期可以筛查的疾病包括露脑—无脑畸形序列征、无叶或半叶全前脑、较大的脑膨出、Cantrell五联症、腹壁裂、大的脐膨出、肢体-体壁综合征、颈部水囊瘤、显著肢体畸形、明显的水肿等。
四、中孕期超声检查的目的及要求
(一)目的
进行胎儿大小的测量、基本解剖结构的评估、胎儿附属物及母体子宫和附件的检查。存在早产风险的孕妇,建议进行经**宫颈长度测量。
(二)时机
根据《超声产前筛查指南2022》建议,常规的妊娠中期超声检查应在妊娠20~24+6周进行。
(三)生物学测量
测量双顶径(BPD)、头围(HC)、腹围(AC)和股骨长度(FL),以评估胎儿大小。测量应严格按照中国《超声产前筛查指南2022》和《ISUOG实践指南》以标准化的方式进行。
(四)中孕期基本解剖结构评估
中孕期基本解剖结构筛查,均有重要临床意义。
五、晚孕期超声检查目的
评估胎儿大小;判断胎姿势、胎先露及胎方位;观察胎儿解剖结构及胎儿附属物;评估母体子宫附件情况。
六、胎儿超声分析工具
产前筛查与诊断相关的超声影像学新技术包括:三维容积超声技术、微血流成像技术、弹性成像技术、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等。三维容积超声技术可应用于胎儿颅内脑中线结构重建、脊柱肋骨成像、体表结构异常检查等。ISUOG胎儿中枢神经系统超声检查指南建议:必要时可使用三维超声对胎儿进行针对性神经系统超声检查。目前国内已广泛应用三维表面模式成像诊断胎儿面部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