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佛陀和孔子的那些事

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地理发现让西欧的基督教徒近距离地接触到印度人和中国人。西欧人当然知道基督教并非这世上唯一的宗教。他们知道有穆斯林,还有北非的异教部落,他们崇拜的是棍子、石头和枯树。但是在印度和中国,基督徒们发现有数百万的人从来没有听说过基督,也不想听基督的事情,这数百万人自己的宗教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这些人心中,他们的宗教远远优于西方的宗教。我们这本书讲述的是人类的故事,而不只是欧洲人和西方人的故事,所以你也应该对佛陀和孔子有所了解,他们的教诲和榜样依旧影响着世界上大部分人口的行为和思想。

印度奉佛陀为伟大的宗教大师。他的故事很有趣。佛陀出生在公元前6世纪,他出生的地方看得见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公元前10世纪,雅利安人(印欧人东方支脉的自称)的第一位伟大领袖琐罗亚斯德[233]在此教导民众,他说人生就是在恶神和善神之间不断地斗争。佛陀的父亲首图驮那[234]迦毗罗卫国的大首领,母亲是摩诃摩耶[235],是邻国国王的女儿。佛陀的母亲年纪很小就结婚了,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在遥远的山脊升了又落,落了又升,但是他丈夫还是没有子嗣来继承他的大统。最后,她都50岁了,终于等到怀孕的那一天,她要回到家乡,在自己的族人身边生下孩子。

摩诃摩耶早年是在刹帝利[236]的土地上生活,要长途跋涉才能回到那里。一天晚上,她正在蓝毗尼花园凉爽的树下休息,她的儿子诞生到了这个世间。他的名字是悉达多,就是我们熟悉的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者”。

长大后,悉达多成了年轻英俊的王子,19岁那样,他迎娶了表妹耶输陀罗,接下来的10年期间,他生活在皇宫的高墙之内,远离各种苦痛,安静地等待着继位的那一天。

他30岁那年,一天,他坐车驶出宫门外,看到一位劳作一生,油尽灯枯的老人,四肢羸弱,几乎就承受不了生活的重担了。悉达多让车夫阐陀看这个人,阐陀说,世上有很多这样的人,多一个少一个都无所谓。年轻的王子非常难过,他没有说什么,继续回去和妻子父母一起生活,努力做到幸福。没过多久,他第二次离开皇宫。坐在车上,他遇到了一个惨遭恶疾的人。悉达多问阐陀,那个人为什么这么痛苦,阐陀说这个世界上生病的人多了去了,也是没办法的,不必放在心上。年轻的王子听到这些,非常难过,但他再次回到了家人身边。

几周之后,一天晚上,悉达多吩咐驾车,他要到河边洗浴。路边水坑里漂浮着一具死尸,他的马受惊了,年轻的王子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的景象,也吓坏了,但阐陀说这些小事不必放在心上,这世界上死人多着呢。死亡是生命的必经之路,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我们终有一死,不可避免。

那天晚上,悉达多回到家中,听到了乐声。原来他的妻子生下了一个儿子。人们都非常喜悦,王位又多了一位继承人,他们擂鼓以示庆祝。然而,悉达多并没有同乐其中,人生的帷幕在他面前展开了,他看到了人类悲惨的生活状态。死亡和痛苦的阴影就像梦魇一样,时刻跟在他身后。

那天晚上,皓月当空,月色如洗。悉达多醒来后,想了很多事情。如果不能解答人为什么存在这个谜团,他就再也不觉得幸福了。他决定远离他所爱的人去寻找答案。他轻轻走进了耶输陀罗带着儿子睡觉的房间。接着他叫来了忠诚的阐陀,叫他跟着自己走。

这两人就这样走进了漫漫黑夜中,一个是为了寻找灵魂的安宁,另一个则是忠仆跟随自己爱戴的主人。

悉达多在印度人民当中浪迹多年,当时印度正处在变动时期。好战的雅利安人(我们的远亲)没有费多大劲就征服了印度人的祖先,土著印度人,接下来,雅利安人就统治了数千万既驯服又瘦小的棕色人。为了巩固自己不可侵犯的地位,他们将印度人口分为不同的阶层,慢慢地严格的“种姓”体系就牢牢地套在了人们的头上。印欧征服者的后代属于最高等级,他们是武士和贵族。接下来就是僧侣。再往下是农民和生意人。而古代的土著民则是贱民,他们就是遭人鄙视,生活悲惨的奴隶,永远都是贱民,身份不可改变。

甚至连宗教也分等级。在数千年的游**生活中,古老的印欧人遇到了很多奇特的冒险经历,这些事情被收集在叫做《吠陀经》[237]的书中,该书用梵文写成,这一文字同欧洲大陆的希腊文、拉丁文、俄文、德文以及二十多种语言密切相关。种姓中最高的三个阶层可以阅读这些神圣的文字,而贱民没有资格知道其中的内容。如果有贵族或是僧侣胆敢教贱民《吠陀经》的内容,他也会遭到严厉的惩罚!

因此,大多数的印度人的生活都非常悲惨。既然他们在这个世上得不到欢乐,那就得从别处找到救赎。他们沉浸于未来存在的快乐中,以此获得一些慰藉。

梵天[238]在印度人心中是万物的创造者,是生死的绝对主宰,是完美的最高标准,受人朝拜。像梵天一样,对钱财和全力没有半点欲望,是存在的最高级目标。他们认为,圣洁的思想比圣洁的行为更为重要,许多人走进沙漠,以树叶为食,饿其体肤,通过冥想梵天辉煌思想中的光辉、智慧、善良和慈悲来喂养自己的灵魂。

悉达多经常看到孤独的流浪者远离城市和村庄的喧嚣以求真理,他决定效仿他们的榜样。他剃掉了头发,摘下佩戴的珍珠和红宝石,他让忠实的阐陀把这些东西送回了家,也带去了永别的口信。没有一个随从,这位年轻的王子走进了荒野。

很快,他圣洁的行为就传遍了山野。5个年轻人来到他身边,想要得到允许聆听他智慧的话语。他同意成为他们的导师,条件是这5个人要跟随他。这五个人同意了,于是悉达多就带着他们走进了山林,在温迪亚山脉孤寂的山峰之间,6年的时间里,他把所有知道的东西都教给了这五个人。可是就在这段学习的最后阶段,他还是觉得自己远远不够完美,他离开了这个世界,但还能感到世界的**。于是他让这5个人离他而去,他坐在一棵老树下,不吃不喝整整49天。最后他得到了回报,在第50天的黄昏,梵天出现在他忠实的仆人面前,从那一刻开始,悉达多就被称为佛陀,尊为拯救众人拜托苦难的凡人命运的大彻大悟者。

佛陀生命中最后的45年是在恒河流域度过的,他将谦恭温顺的道理教给了所有的人。公元前488年,他年迈体衰去世了,这一生他受到了数百万人的爱戴。他并不是为单个阶层的利益传教,即便是等级最低的贱民也可以自称为他的门生。

然而,看到这种情况,贵族、僧侣和商人并不高兴,这些人竭尽全力想要破坏承认众生平等,宣言第二次生命(轮回)可能更加幸福的教义。一旦等来了机会,他们就怂恿印度人回归婆罗门教义,重回禁食和折磨罪恶肉体的教条。但他们不能摧毁佛教了。慢慢地,佛陀的门徒们穿过了喜马拉雅山脉的山谷,他们来到了中国。他们越过了黄海,把佛陀的智慧带给了日本人。他们忠实地服从了佛陀的意愿,从不使用武力。如今,承认佛陀为他们导师的人达到了空前的数量,超过了基督和穆罕默德信徒的总和。

现在来讲孔子,这位智慧的中国老人的故事比较简单。他出生于公元前550年,当时中国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土匪和封建主任意鱼肉百姓,他们在一个个的城市里杀烧抢掠,将中国中北部繁荣的平原变成了民不聊生的荒芜之地,在这样动**的时代,孔子却度过了平静体面的一生。

孔子深爱他的人民,想要拯救他们。他不怎么相信暴力,是个非常平和的人。他并不认为制定很多新法规就能改变民众。他知道,唯一的救赎来自心灵的改变,他开始着手改变居住在东亚广大平原上数百万同胞的个性,这是一项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中国人对我们概念中的宗教并无太大兴趣,他们相信鬼神幽灵,但是他们没有先知,没有公认的“天启真理”。在所有的精神领袖中,孔子几乎就是唯一一位没有看到过“幻影”,唯一一位没有宣称自己是神的使者的人;他也从来没有宣称自己感应到了上天的声音。

他只是一位非常理性和友善的人,宁愿孤独地漫游,拿着笛子吹着忧伤的曲调。他不奢求承认,也没有要求任何人跟随他,或是崇拜他。他让我们想起了古希腊的哲学家们,特别是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他们正派地生活,正直地思考,不求回报,只求良心安宁,灵魂平静。

孔子非常包容。一次,他特地去拜访老子,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也是一位伟大的中国精神领袖,其学说就是古时中国版本的黄金法则。

孔子不仇恨任何人,他教导人们要沉着自制。在孔子看来,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是不会动怒的,无论命运如何,他也不会怨天尤人,他有圣人般的隐忍,明白万事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最开始,孔子只有几个学生,后来学生越来越多。到了公元前478年,有几位国王和诸侯都公开承认是他的门徒。到了耶稣诞生在伯利恒的那一年,孔子的学说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精神构成的一部分,至今都还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但如今的儒教已然不是纯粹的孔子当年的学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宗教都会改变。基督当年宣扬的是谦卑、顺从,不要有世俗的野心,可是耶稣钉死在各各他1500年之后,基督教会的领袖花了数百万的钱财建造起富丽堂皇的建筑,同伯利恒孤单单的马厩可没有半点关联。

老子以黄金法则教导世人,可是不到3个世纪的时间,无知的民众就把他捧上了神坛,成了一位残忍的上神,他智慧的学说也被掩埋在了糟粕的迷信当中,这种迷信的思想让普通中国人生活在不断的恐惧和担忧之中。

孔子教导学生尊敬父母是美德。中国人很快就对追忆逝去的父母更为在意,儿孙的幸福反倒其次了。他们有意回避未来,而是竭力专注于过去无尽的黑暗。朝拜祖先成了真正的宗教体系。如果向阳肥沃的山坡上有墓地,他们宁愿在贫瘠的石块堆里种稻子和麦子,颗粒无收也无所谓,挨饿饥荒也无所谓,就是不能打扰祖先的安眠。

孔子的至理名言一直都在影响着人口不断增加的东亚人口。博大精深的儒教让所有的中国人的心灵都有了常理哲学的色彩,影响着他的一生,窝棚里普通的洗衣工是如此,深宫中广袤领土的统治者也是如此。

到了16世纪,西方世界热情却蒙昧的基督徒和东方古老的教义相遇了。早期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看到了佛陀宁静的雕塑,还有孔子尊严的画像,这些雕塑和画像上的人都挂着深远的微笑,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压根不能理解这些尊者,于是他们轻易得出了结论:这些他们不认识的神灵都是魔鬼,是盲目崇拜,是异端邪教,不值得教会忠实信徒的尊敬。只要佛陀或是孔子的教义影响到了香料和丝绸的贸易,这些欧洲人就会用子弹和霰弹来对付这种“邪恶的影响力”。他们这套做法有非常不利之处,已经产生了恶果,我们背负了敌意,近期对我们并无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