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伐檀》通过对伐木造车的选材、制作过程与造好以后察车等过程的描绘,产生诗兴联想,形成了特有的舆车文化,并抒发了舆车工人心中的苦闷与美好的愿望。结构上运用富韵及其变化来表现感情色彩,又根据韵脚的变化构建表达的时空,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关键词:伐木造车察车文化韵脚建构
《伐檀》诗三章,出自魏风,先儒以为刺贪,不及行为性质,今人则多认为是伐木者批判现实的作品。但就诗歌本身看,不但有伐木行为,还有伐轮、伐辐之作,所以不能说仅仅是伐木工人之歌。实际上这是表现造车的诗歌。那么造车与伐木放在一起,是不是表现两种劳动行为呢?其实也不是。“周人上舆,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而周代车有六等之数,普通的运输劳动用的车辆没有车辐,所以诗歌中表现的造车是为贵族制造的代步工具,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有尔庭之瞻的联想,表达内心的不平。
关于造车这方面的资料很多,如《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记载,“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攻木之工,轮、舆、弓、庐、匠、车、梓。攻金之工,筑、冶、凫、栗、段、桃。攻皮之工,函、鲍、??、韦、裘。设色之工,画、缋、钟、筐、巾荒。刮摩之工,玉、??、雕、矢、馨。抟埴之工,陶、??。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舆,故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①
根据《周礼》所记,两周时期有攻木之工,周人上舆,所以“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共计七种。首为轮工,辐为轮的组成部分,木为轮的材料,所以整个诗歌表现的中心是制作车轮,而又由轮代表车,所以这是一首关于造车工人的诗歌,不单是说伐木工人的诗歌。
但让人很费解的是,伐木可以放在河边,但伐轮与伐辐为什么要放在河边呢?其实,这也是察车文化现象。又《周礼??冬官考工记》接着说:“凡察车之道,必自载于地者始也。是故察车自轮始,凡察车之道,欲其朴属而微至,不朴属,无以为完久也。不微至,无以为戚速也。轮已崇,则人不能登也。轮已庳,则于马终古登??也。故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三尺有三寸也。加轸与??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②“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三材既具,巧者和之。毂也者,以为利转也。辐也者,以为直指也。牙也者,以为固抱也。轮敝,三材不失职,谓之完。望而视其轮,欲其??尔而下迤也。进而视之,欲其微至也,无所取之。取诸圜也。望其辐,欲其??尔而纤也。进而视之,欲其帱之廉也,无所取之,取诸急也。……参分其毂长,二在外,一在内,以置其辐……是故轮虽敝,不??于凿。凡揉牙,外不廉而内不挫,旁不肿,谓之用火之善。是故规之以视其圜也,??之以视其匡也,县之以视其辐之直也,水之以视其平沈之均也,量其薮以黍,以视其同也。权之以视其轻重之侔也,故可规、可??、可水、可县、可量、可权也,谓之国工。”③“车舟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天也。轮辐三十,以象日月也。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④。
由此看出,造车的同时还要察车,察车之道有车的本身结构、时间、质量,不仅要测量,还要放在水里观察,车轮象征天象日月,所以察车从车轮开始,“县之以视其辐之直也,水之以视其平沈之均也”,结果“量其薮以黍,以视其同也”。如此说来,为什么造车要放在水里就很清楚了,文义也十分贯通。伐檀,就是砍伐檀树,檀为优等木材,而且檀木是强韧之木,制造出来的车很是气派华贵而不失牢固,《诗经??大明》形容说:“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彭彭。”⑤《郑风??将仲子》云:“将仲子兮!无??我园,无折我树檀。”⑥所以檀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辐指车辐条,轮指车轮。二者不是一般的砍,而是制作。轮辐代表车子,也就是伐檀为车,木只是表示车的材料。河干就是岸上,河侧就是旁边,河氵唇指水边或者说水里,表达了造车的制作过程与工地情况。
对于水纹,这也是人们一直困惑的问题。伐木为什么要描写水纹,现在看来,其实它就是指上面说的察车之道。从毛公开始,注者普遍认为涟是“风行水成纹也”。孔颖达也认为“风行水而成文章者曰涟”⑦,并认为涟、直、沦是“论水波之异”。直,或指直水纹,沦指细小的水纹。根据上述材料我们看出,直就是直水纹,沦是圆型水纹,车辐是直的所以直纹,车轮是圆的所以水纹是沦,而伐木的涟漪就是木头放在岸上引发的细碎水纹,但不是风吹所致。这是平沈必均的实验情况。
既然是为统治者制造代步工具,所以才引发了对分配不公的气愤和感叹之情。但是诗歌不仅仅是怨恨之情,还有对造车实验的赞美吉祥的祝愿,这大概也是他们的心声吧。魏地是黄河流域,自古就有河清象征政治清明的原始式信仰的传统,这就是三句都以河清领起的原因,清是中心词,就是海晏河清的清。《诗集传》注说:“河水清涟而无所用,虽欲自食其力而不可得矣”⑧,便失去了诗歌本来的风韵。
人们的劳动是为了生活的美好,劳而不获、不劳而获的对立是感情激奋的原因,造车过程成为想象空间,由此构成一个全面的展示,就有力地突出了希望平等的思想与刺贪心声以及对劳动的肯定与祝福。诗歌的情感思维方式是从造车、实验(平沈必均)联想到生活,现实和理想的对立是诗歌的状态特征。
诗歌每章的下句均为反问句加肯定句的句型。采用否定加疑句再加肯定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内心激烈的情感。故就下六句有关选字和用意来说,亦自有其变化。三百廛,指三百户收的庄禾,据《毛诗正义》记载,“亿,今十万”,所以,三百亿,今指三千万束。三百??,指三百个粮囤子,指户数与成品数。或言廛与亿、??同意,非也。虽概言其多,但量有高低,质有不同,这三个不同的选字不但是为了协韵,而且还表达数量的由少到多。为什么用三百呢?一般认为是虚指,而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传》一夫所居曰廛,瑞辰按:‘《易??讼》九二,其邑人三百户。’《郑注》:‘下大夫采地方一成,其税三百家。故三百户。’”⑨??,指猪??,小兽;特,公牛,指大兽;鹑,鹌鹑,飞鸟,可见这三者表现的是由小到大,由地面到天上飞的这样一个立体意象。“胡取禾”、“胡瞻尔庭”的反问正是从另一方面说明他们的劳而不获而贵族的不劳而获的状况。最后将尔与君子对比,正面表现,表明他们刺贪的目的是要“女”“不素餐兮”。
至于诗歌的情绪类型表达,还通过了“猗”与“兮”来转换。兮在《诗经》中使用的时候,大多表示感叹与忧伤,而猗则主要表示快乐与希望情感,虽在其他地方也有表现悲凉气氛,但《诗经》中没有。所以,表达海晏河清的愿望用猗作为富韵来表达,而其他的都用兮作为富韵结尾,形成比较。
由诗歌的分析我们看出,诗歌以伐檀总领全诗,以伐木造车的过程有秩序地展开,伐檀、伐辐、伐轮过程的变化,韵脚从元部到职部再到文部的三次转换,三章三方三层面三条线,结构上完成整体的立体的艺术构建,内容上也形成现实与理想实虚的两方面的对表,这样的艺术构思对于深刻地表现主题,无疑意义重大,水平很高。过去我们一直以为诗歌的三章是同义反复或者重章互足,这样一下子把《伐檀》的艺术建构简化成原始的反复吟唱上,匠心就是寻常诗语了;把造车说成是伐木,更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因为风诗的本质在于下情上达,所以才能得以上呈与流传。
(责任编辑:解正德)
作者简介:孙娟(1980-),江苏淮阴人,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黄震云(1957-),江苏灌南人,北京科技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文学研究。
①②③④林尹注译:《周礼今注今释》,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第420页、420页、424页、435页。
⑤⑥⑦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976页、282页、370页。
⑧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66页。
⑨马瑞辰著,陈金生点校:《毛诗传笺通释》,中华书局,1985年,第3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