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争,争亦循礼(1 / 1)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论语·八佾》

【释义】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要争的话,也一定是诸如射礼这种事情!但即使要争,也要争得有礼节、有道理,这才是君子之争。

【智慧解析】

世上的问题多起于争。争名,争利,争功,争能,争胜。争并不是坏事,适度的争能促使人向上,促进事业的发展。此外,良性的争还要合乎规矩,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干损人利己的事。

很多人认为,生活就是一场争斗。实际上这种看法是片面和不足取的。真正的君子,他们从不把心劲、才力浪费在斤斤计较上,更不会本末倒置地去与人相争。他们的胸怀和风度,当然也能使对方折服,假如对方不是一个小人的话。

古龙是万千读者尊崇的偶像,他缔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江湖。然而,古龙除了惊世骇俗的才华以外,更有着超越常人的处世智慧和宽广胸襟。

经过多年艰辛打拼以后,古龙终于在文坛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金庸先生更是对他推崇不已。两人相识之后,就常常结伴同游。后来,古龙因为一些债务原因,手头有些拮据,金庸先生便帮他联系了—个日本的出版商。对方非常欣赏古龙的才华,便邀请二人当面晤谈。

双方见面之后,会谈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因为文化的差异,彼此先是在讨论文学创作上有了分歧,接着,古龙发现对方在客气的外表下总是透着一股傲慢,尤其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很有些看不上眼。场面有些尴尬,金庸先生总是大度地微笑着缓和紧张的气氛,古龙的话越来越少,渐渐沉默起来。

酒过三巡,对方的酒兴渐渐高涨起来,不停地催服务生上清酒。古龙和金庸两人都有些不胜酒力了,便开始推辞起来。不料对方忽然露出了鄙夷的神色,一语双关地说道:“你们中国的小说家也不过如此嘛!”

金庸连忙转过头,紧张地看着血气方刚的古龙。让他没想到的是,古龙并没有暴跳如雷,而是微笑着缓缓说道:“这么小的杯子怎么能尽兴呢?来,换脸盆喝!”说着,他亲自取来三个脸盆摆在大家面前,然后用清酒倒满自己面前的脸盆,高高举起。“干!”说着,他端起盆,仰头就喝了起来,坐在一旁的金庸惊得说不出话来,日本出版商更是傻了眼。古龙喝到一半,对方连忙跑过来拉住他,嘴里不停地说道:“古先生,我佩服你!不要再喝了!”

事后,日本出版商再也没有过傲慢的表现。金庸悄悄问酒醒后的古龙,真的能喝得下那么多酒吗?古龙憨笑着告诉他,其实自己也喝不了那么多酒。只是他一直觉得,对善待自己的人,自己就必须还以善良;对待轻视自己的人,就必须坚决反击,何况是事关作家个人的尊严和民族感情。

从那之后,金庸先生不止一次在朋友面前提起这件事情,并且一再表示,古龙身上的侠气精神让他一生都无法忘记。

古龙的争,不是莽夫之争,而是血性之争,为自身尊严而争,为民族荣誉而争,更加让人佩服一生一世。血性与宽容,是苍鹰的两只翅膀,不争,不足以立志;不让,不足以成功。

“忍让”自然是人生中的一种大修行、大智慧,但所谓忍让,并不是要求我们不分是非,一味地退避、妥协。倘若一件事发生在我们的面前,它触犯了我们的民族尊严、触碰了道德底线、有违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那么我们就无须再忍了。

生活中,有些人为了追逐功名利禄,不惜代价、不顾一切地向前争取。殊不知,有时前面等待你的往往是一堵墙,撞上去就会伤筋动骨;有时前面等待你的就是一个陷阱,跌下去就会万劫不复!

当然,假如是重大或重要的是非问题,自然应当不失原则地争出个青红皂白,甚至可以为追求真理而献身。但在日常生活中,若是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得面红耳赤,非要决一雌雄才肯罢休,甚至大打出手闹个不欢而散,岂不是很不应该?

君子之学是为了进德修业,与人无争,与世也无争。孔子以当时射礼的情形,说明君子立身处事的风度。这种风度放之现代亦是毫不过时的,告诉人们不必要的争尽量避免,该争之时亦要有礼节、讲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