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论语·卫灵公》
【释义】
孔子说:“大家都厌恶他,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智慧解析】
对于生活中的我们来说,能拥有完整的心灵,使其神圣不受侵犯,即坚守心灵的声音,不要盲从,不要随波逐流,这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提出的“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的主张,既抓住了人们认识并判断事物的错误所在,又恰到好处地点明了正确认识、判断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它在我们生活中是不可忽视的。历史上大量正反事例,也反复印证了它的必要性。
当然,对于众人的意见、社会的传言,既不要盲目相信,也不要听而不闻。正确的态度、重要的途径是必须“察”之。“察”传言所讲事物的原委、内情,“察”自己对传言所指对象的了解深度、广度和正确度,尤其要“察”散布传言者的动机、目的,有了这几“察”,才能尽量不做出错误的举动。
一位大师在弥留之际,他的弟子都来到病榻前,与他诀别。弟子们站在大师的面前,最优秀的学生站在最前面,在大师的头部,最笨的学生就排到了大师的脚边。大师气息越来越弱,最优秀的学生俯下身,轻声问大师:“先生,您即将离开我们,能否请您以最简捷的话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大师积蓄了一点力气,微微抬起头,喘息着说:“人生就像一条河。”
第一位弟子转向第二聪明的弟子,轻声说:“先生说了,人生就像一条河。向下传。”第二聪明的弟子又转向下一位弟子说:“先生说了,人生就像一条河。向下传。”这样,大师的箴言就在弟子间一个接着一个地传下去,一直传到脚边那个最笨的弟子那里,他开口说:“先生为什么说人生像一条河?这是什么意思呢?”
他的问题被传回去:“那个笨蛋想知道,先生为什么说人生像一条河?”
最优秀的弟子打住了这个问题。他说:“我不想用这样的问题去打扰先生。道理很清楚:河水深沉,人生意义深邃;河流曲折转,人生坎坷多变;河水时清时浊,人生时明时暗。把这些话传给那个笨蛋。”
这个答案在弟子中间一个接着一个传下去,最后传给了那个笨弟子。但是他还坚持提问:“听着,我不想知道那个聪明的家伙认为先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想知道先生自己的本意是什么。‘人生像一条河’,先生说这句话,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
因此,这个笨弟子的问题又被传回去了。
那个最聪明的学生极不耐烦地再俯下身去,对弥留之际的大师说:“先生,请原谅,您最笨的弟子要我请教您:‘您说人生就像一条河,到底是什么意思?’”
学问渊博的大师使出最后一点力气,抬起头说:“那好,人生不像一条河。”说完,他双目一闭,与世长辞了。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如果那个“笨学生”没有提出疑问,又或者大师在回答之前死去,他的那句话“人生就像一条河”,也许就会被奉为深奥的人生哲学,他的忠实门生们会将这句话传遍天下,可能有人也会以此为题著书等,但大师的本意是什么?无从得知。
或许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猜想:大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想要告诉学生——真理与空言之间往往没有多大的差异。在接受别人所谓的箴言或者板上钉钉的道理时,要在头脑中多想想“为什么”,不要怕提出“愚蠢”的问题,也不要被专家们吓到,质疑是每个人有拥有的权利,也是人类进步的助推器。如果没有质疑,我们看不到达尔文的“进货论”,看不到哥白尼的“日心说”,我们可能还生活在一片混沌之中。
遗憾的是,现在的很多人并不善于质疑,更不善于发现,他们拘泥于固定的内容,完全的照本宣科,坚持认为凡是权威人士认定的,就绝不会有错。事实上,这些人不可能做出什么有创意的事情,而且若是这样的人多了,人类的文明也就停滞不前了。
从哲学的角度上说,办任何事情都没有一定之规,人生要的就是突破,突破过去就是成功。只是我们之中很多人在处理问题时,习惯性地按照常规思维去思考,一味盲从于传统,不求创新,不敢怀疑,所以往往会难有突破。
没有独立的思维方法、生活能力和自己的主见,生活、事业也就无从谈起。众人观点各异,欲听也无所适从,只有把别人的话当参考,坚持自己的观点按着自己的主张走,一切才处之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