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距离产生美”,交朋友也是如此。每天形影不离的人不一定是最亲密的朋友,甚至可能会在朝夕相处中磨灭彼此的新奇感,最终变得麻木不仁。如果能够在交往中保持适当的距离,则更容易贴近彼此的心灵,产生友情的共鸣。
朋友之间相互的吸引力不管有多大,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彼此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人生观、价值观也必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同。正如一对处于“蜜月期”的新婚男女一样,当两个人的距离逐步缩减为零时,彼此的差异和缺点也就越来越明显地凸现出来,于是,求同的动力变小,从尊重对方到容忍对方再到挑剔对方,难免会在相互的碰撞中伤及情感。朋友之间也只有适度地保持距离,才能够增进双方的感情。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交往的次数愈频繁,这种差异就愈明显,经常形影不离会使这种差异在友谊上起到不应有的作用。
小刚早就知道好友小强有大手大脚、不拘小节的毛病,小刚一直认为这是男子汉粗犷豪放的体现,甚至因此埋怨自己什么事都算计,节俭得有点对自己苛刻。
因为照顾得病的父亲,小刚通过小强调到了他们的单位,两个好朋友一下子形影不离了,聊天、游泳、喝酒,出则成双,入则成对,小强也经常帮助小刚照顾父亲。
不久,小刚厌倦了这种生活,并开始讨厌小强粗犷豪放的性格,每次吃饭,小强都会要上满满的一桌菜,有时吃完饭,一抹嘴起身便走,留下小刚“买单”。一向节俭的小刚劝了小强多少次,小强也不听。一次吃饭,上述情况再一次出现,这一次小刚非常恼火,付完钱告诉小强,我有父亲需要照顾,以后吃饭不要叫我了,小强吃了一惊,也非常生气,都多年的老朋友了,这算什么呢?何必当真。
不该发生的事在一对令人羡慕的朋友之间出现了,真让人感到遗憾。
交友不要过往甚密,因为,它一则影响着双方的工作、学习和家庭,再则会影响感情的持久。交友应重在以心相交,来往有节,保持一定距离。
杜明与吴寒是同一宿舍的好友,他们是因为住在一起才成为朋友的,他们戏称宿舍是他们的家庭,所有的东西都没有“标签”,甚至工资也混同一处,两人为这种关系而骄傲,别人的眼里流露的也是羡慕的目光。
不久,吴寒有了女友,经常出去逛逛商场,吃顿饭,于是两人的合作经济出现了危机。起初,吴寒觉得没什么,杜明也不在乎,后来吴寒提出实行AA制,杜明考虑再三同意了。但后来,还是因为不习惯而放弃了。
事有碰巧,一天杜明的母亲病了,当杜明回宿舍取钱时,面对的却是空空的抽屉,杜明不由得问吴寒:“钱哪去了,刚发工资仅三天。”吴寒说:“为女友买了条项链。”杜明无言地离开了。他在别人那里借了钱为母亲看了病。两人的友谊出现了裂痕。有一天,两人提及此事,大吵了一架,不得已分手了。
交往过密不留距离,还表现在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占用朋友的时间过长,把朋友捆得紧紧的,使朋友心里不能轻松、愉快。
林林把江雪看成比一日三餐还重要的朋友,两人同在一个合资公司做公关小姐,公司的工作纪律非常严格,交谈机会很少,但她们总能找到空闲时间聊上几句。
下班回到家,林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给江雪打电话,一聊起来能达到饭不吃、觉不睡的地步,两家的父母都表示反对。
星期天,林林总有理由把江雪叫出来,陪她去买菜、购物、逛公园。江雪每次也能勉强同意。林林每次都兴高采烈,不玩一整天是不回家的。
江雪是个有心计的姑娘,她想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就偷偷地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电脑。星期天,江雪刚背起书包要出门,林林打来电话要她陪自己去裁缝那里做衣服,江雪解释了大半天,林林才同意江雪去上电脑班。可是江雪赶到培训班,已迟到了15分钟,心里好大的不痛快。
第二个星期天,林林说有人给她介绍了个男朋友,非让江雪一起去相看相看,江雪说:“不行,我得去学习。”林林怕江雪偷偷溜走,一大早就赶到江雪家死缠活磨,江雪没有上成电脑班。最终江雪郑重声明,以后星期天要学习,不再参加林林的各种活动。
林林一如既往,满不在乎,她认为好朋友就应该天天在一起。有时星期天照样来找江雪,江雪为此躲到亲戚家去住。这下林林可不高兴了,她认为江雪是有意疏远她。林林说:“我很伤心,她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人,可她一点也觉察不到。”
林林的错误在于,首先是她没有觉察到朋友的感觉和想法,过密而没有距离的交往几乎剥夺了江雪的自由,使江雪的心情烦躁,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之后,林林开始与江雪聚会少了,可是她惊奇地发现,她们的友谊反而更加深厚了。
所以维持朋友间亲密关系的最好办法是保持一定的距离,互不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