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不能跟智慧画等号的。“纸上得来终觉浅”,处世智慧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能获得。
有的人总认为自己学历高,受的教育多,便理所当然地比别人聪明,但这种人也往往容易在生活中受到嘲弄。
书本和大学里的文化教育确实可以使人提高,但这种文化常常是理论意义上的文化,它的获得常常是以牺牲人的活力和个人性格为代价的,仅仅有书本教育,会使人实际的技能得不到发展,最终人际沟通的潜能也会被扼杀。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只知道教条地搬用书本知识的人,永远也不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
知识不代表智慧,只有把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能真正地发挥出他的聪明才智。
生活中有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因为缺乏灵活变通的能力,竟然连在社会上立足谋生都很困难。
气充满了未必就能起飞
在澳大利亚的一个牧场中,人们看到有三个大学生在那里打工。这三个人中,一个来自剑桥,一个来自牛津,还有一个是德国某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人们都非常惊异:居然让大学生来看管家畜!他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是要做领导众人的领袖,而现在却在这里“领导”羊群。牧场主人雇佣的这些学生,虽然满腹经纶,能说好几门外语,可以讨论深奥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可是,要说挣钱却不能和一个大老粗相比。他整天谈论的只是他的牛羊、他的牧场,眼界十分狭隘,但他却能够赚大钱,而那些大学生却连谋生都很困难。这是一场“有文化和没文化、大学和牧场的较量,而后者总是能够占上风”。
一个只知道啃书本却不懂得实际操作的学生,和一个虽然没有机会上大学却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熟知人情世故的人相比,前者显然是要打败仗的。
一个大学毕业生常常会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分量,他往往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王国里。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真实世界,往往并不在意他拥有多少高深的理论和渊博的学识。时代的弄潮儿并不是那些满腹经纶却不通世故的人,而是那些能适应现实的人。
所以说,知识不等于智慧,掌握了一点书本知识就自以为是、沾沾自喜的人永远也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