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Y理论:个人与组织目标一体化(1 / 1)

也许有人会觉得,前文的分析有些过于苛刻了。难道这二十年来,我们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上就没有做过重大的调整?难道我们没有认识到人的重要性,并在管理策略上做出重要改变?难道过去二十年间,人事管理和劳资关系没有任何进步?

毋庸置疑,过去的二十年或者三十年,企业管理取得了重要的进步。在这期间,企业的人性面成了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一大拨管理政策、方案和措施也得到贯彻和实施,这些三十年前闻所未闻的方法,开始渐渐为人们所熟知。而大多数企业员工——工人、专家或者行政人员,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对于20世纪20年代的人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现在的管理者采用了更加人性化的价值观,给予了员工更公正、更慷慨的待遇。这也极大地缓解了员工的经济困难,避免了企业福利极端化的情况,为员工提供了安全愉悦的工作环境。但是,所有的这些改变所依赖的基本理论却没有变化。虽然事事皆有例外,而且这些例外也有重要价值,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X理论在我们的经济中还是占主导地位。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给企业管理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一拨接一拨的公开对立、大型生产企业工会的公然斗争、对抗独裁主义的普遍反响,以及罗斯福新政等都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大面积的动**。然而,这段时期以及之后的十年,企业制度和管理措施上出现的变化,其实也只是对扩大的工会组织权利,以及公众舆论压力的一种适应性改变罢了。

某些企业做出的改变虽然并不是将管理从硬性转向软性,但是它们在短时间内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发现,最初对于“人际关系方法”的策略解释,和早期对于进步教育的阐述一样天真幼稚。现在我们明白只是简单地取消控制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放弃控制不是解决独裁主义的可行方案。我们已经知道满足员工需求和生产力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我们现在明白“企业民主”不是意味着每个人都有决定任何事的权利,企业的健康也不是在消除不满、分歧,甚至是公开反抗后就能自动提升。企业的和平不代表企业的健康,带有社会责任的管理也不等同于放任的管理。

如今,管理者们又重拾了之前的地位和权力,并渐渐明白采取软性管理的做法只不过是面对问题的一种权宜之策和缺乏深度的反应,并没有涉及对基础理论或者基本策略的修正。而且,虽然在过去二十五年间,我们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现在它的效益已经每况愈下了。传统管理策略的价值基本都被掏空,所有方法都被一一尝试,如果不对理论大刀阔斧地改革,我们就不会有新的发展。

Y理论的假设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社会科学理论鲜有突破性的进展,这与物理科学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是,各个领域积累的人类行为知识却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规律总结,形成了一系列的公式规则,为人力资源管理新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一些假设,于第三章有关动机的讨论中谈到,剩下的一些将在下面,作为Y理论进行介绍:

1.和游戏或者休息一样,工作也会消耗体能和脑力。一般人并非天生讨厌工作,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完全取决于所在的可控条件。工作对他们而言,既可以是满足的源泉(人会主动去工作)又可以是惩罚的源泉(人会尽可能去逃避)。

2.要想带动员工实现组织目标,外界控制和惩罚威胁都不是唯一手段,人们为了兑现承诺目标会进行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

3.人们承诺一个目标,是因为完成目标之后能够获得相应的奖赏。对人而言,目前最重要的奖赏方式包括自我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这些奖赏可以成为人们最直接的动力,激励其为实现公司的目标而努力。

4.在合适的条件下,人们不但愿意承担责任,还会主动争取责任。逃避责任、缺乏斗志和安于一隅的状况通常都只和个人经历有关,而和人类的天性没有关系。

5.大多数人都有相当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解决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6.在现代的企业条件下,只有一部分人的潜能得到了开发,大部分人的潜能还处在沉睡状态。

这些假设涉及的管理策略和X理论中的完全不同,这主要因为它们的观点都是动态而非静态的,这些动态表明了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可能性,强调了选择适应的重要性,而非某个单一绝对的控制方式。它们不拘泥于企业的基本规章制度,而是将重心放在蕴含深层潜力的资源上。

最重要的是,Y理论的假设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在企业中,如果人们的合作存在限制,那不是因为人类天性的问题,而是因为管理者没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发现人力资源下暗藏的潜能。对于组织中工作效率低下这一情况,X理论给出的解释是,这是由于人力资源的内在本质所导致的,我们必须承受却无法避免。而Y理论则公平地将这个问题归结到了管理的范围。如果员工变得懒散、冷漠、不愿意承担责任、顽固不化、迂腐又不配合,那么Y理论认为企业的控制和管理方式出现了问题。

虽然Y理论的正确性还有待证实,但是相比X理论来说,Y理论更符合现有的社会科学知识。随着今后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入,Y理论无疑也会被不断修正,变得更加精练和严密。但是即便如此,它也不太可能被彻底推翻。

乍看之下,接受这些理论假设似乎并不困难,但是要想将这些假设运用到实际之中就没那么简单了,因为这会挑战一系列根深蒂固的管理思维和行动习惯。

整合原则

根据X理论,组织的基本原则是运用权威的手段对人进行指挥和控制,这种方法又称为“阶梯原理”。而Y理论则认为组织的基本原则是整合,通过创造某种条件,帮助组织中的员工实现他们的目标,最好还能同时指挥完成企业目标。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这两个原则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但是阶梯原理几乎深深地印刻在管理者的态度中,整合原则想要获得他们的认同并不容易。

有人说,鱼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感知到水的动物。而企业管理中的“心理环境”对我们而言,也就像水中之鱼一样,虽然渗透在大部分的组织生活中,但是我们很少能觉察到它。社会以及社会中的组织生活具有的某些特征,其实早已完全创建,它们遍布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我们却浑然不觉,甚至无法想象出这些特征如果消失了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现在绝大多数的政策制度、决策关系似乎都只能是现在这个模样,没有其他可能。

现在美国,组织形式存在的一个普遍特征就是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一种管理态度,因为深刻地受到X理论的影响,所以不用猜也知道,在他们眼里,组织的目标永远高于员工的需求。而且从本质上来说,员工为了获得工资回报就需要签订劳动合同,这也就意味着他要受到外界的指挥和控制。而整合及自我控制理念和我们一般认为的雇佣关系完全不同。所以,面对这些不同声音,我们要不就是直接一票否决(视为是无政府主义思想或者是与人类天性相悖的理念),要不就是有意无意地歪曲事实,直到其适应现有的观念为止。

接受整合及自我控制理念,也就是同意满足员工的目标和需求,如果企业能够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做出这些调整,那么企业经济目标的实现将会更有效率。

举个例子,一家大型企业的地区分公司经理接到通知说被提拔到总部,担任管理层职位。这次大幅升迁,给他带来的不仅是工资的显著增长,公司权力的直线提升,还赋予了他和公司主要高层亲密接触的机会。

而总部之所以将他提拔到这个岗位,也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在筛选了一大批候选人之后,只有这个人脱颖而出。之后,总部还对他的工作表现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观察,确信他具备所需岗位的资质条件,发现不仅是这个岗位,甚至是更高层次的岗位工作,他也完全可以胜任。总部为拥有这样出类拔萃的员工而感到由衷满意。

但这个人在听到消息后却感到十分震惊,他不想升职,他说他的目标是成为公司最好的区域经理,他享受与一线员工直接接触的时光,而且他也不想就任管理层,他和他的妻子都十分满意现有的小城市生活,不愿意去总部所在大城市,感受那里喧闹的生活环境和复杂的社会关系。

他尽可能向总部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但是他的反对情绪却被置之一旁。公司的需求是如此地紧迫,他不愿意接受升职的行为简直是难以理解。他的上司认为只要他赴任了新工作,他就会知道这样的决定是正确的。所以,这个区域经理不得不搬去了总部。

两年后,他升任到公司总部更高的职位,而且有传闻,不久后他就会被任命为副总裁,但是私下里,他对工作有很多的抱怨和不满,他(和他的妻子)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换回到两年前的生活。

按照X理论假设,大规模的职员提拔和调动都是管理层单方面的决策。企业要求自动凌驾于员工要求之上,而且员工基本也不会有异议。如果说企业认真考虑到员工的个人目标,那也就是在工资报酬和工作岗位上满足了员工的需求。如果员工不是因为健康问题或者严重的家庭危机这些不可抗力而拒绝了企业的调动,他就会被认为是因为自己的自私自利而毁掉了大好前程。在企业里,很少有管理层会给员工真正表达自己的机会,参与到自己工作调动的决策中来,即使这种调动可能会影响员工重要的个人目标。然而,与此相反,Y理论认为,如果企业忽视了员工的个人需求和目标,那么企业到头来就要承受自己酿成的苦果,因为管理者仅凭己意决定员工升迁事宜的做法,并不是人力资源有效的利用形式。

整合原则提到的一个要求,就是不仅是企业需求,员工个人的需求也应该得到重视。当然,如果双方都能为此需求共同努力,那么通常都能找到共赢的整合方案。但要取得人人满意的局面并不容易,这也就是为什么Y理论看起来有点不切实际的原因了,它与业界惯有的态度完全不同,对指挥和控制管理方式造成了直面冲击。

按照Y理论,如果办事不遵循整合原则,企业就需为此付出代价。单方面地决定员工升迁事宜并不是达成企业目标的最佳方式,这种指挥和管理办法无法带动员工全心全意为企业工作。员工的动力越小,相应地,他们的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程度就越低。尽管这种单方面决策的初衷是为了企业利益,但是行使的次数一多,它所造成的损害必然会大于这一决策所带来的收益。

有人认为,既然管理者已经加大了整合原则在经济学教育中的比重,所以可见企业其实对整合原则是给予了足够重视的。企业投入几百万美元以及大量心思来说服员工,让他们相信自己的福利待遇是与自由的企业制度以及所在公司成功密不可分的。此外,企业还会用尽各种方法让员工明白,达成自己目标的最好方式就是努力实现企业目标。以上这种种迹象不都是管理层已经采用整合原则的表现吗?

回答是否定的,这些管理方式,无一例外地反映的都是X理论所带来的影响。它们的中心思想都是劝导员工努力工作,服从命令,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工作,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同时,它隐含的另一层意思是,按照现在的企业管理方式,企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果员工能够按照企业的要求办事,那么将会取得更多。这些劝导背后体现的其实还是之前的企业思想,认为企业的需求和经济成功永远都是在个人需求之上的。

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认为,既然整合原则要求所有人一起为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工作,那么最后每个人也应该享有收获的成果。但是管理理论隐含的假设却说明,一起工作只是指按照管理者所要求的方式,调整自身,以适应企业的需求。按照现有的观点,如果个人在追求自我目标的时候,还想兼顾实现企业目标,那根本就是天方夜谭。这样做只能带来相反的结果,企业秩序变得紊乱、杂乱无章,员工的自我利益和企业利益矛盾重重,表现出缺乏责任感、遇事犹豫不决,进而导致计划无法实现。

如果企业无法创造条件让员工明白“实现个人目标的最好方式是努力实现企业目标”这一道理的话,那么上述提到的这些后果,甚至是更糟糕的结果,都必然会发生。如果Y理论是有效的,那么我们要回答的实际问题就是是否这些条件可以被创造,它们又该达到何种程度,对于这个问题,我将在书的后续部分给出回答。

Y理论的运用

在物理学中,有很多理论现象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如绝对零度和完全真空。其他的,像核动力、喷气式飞机和人类太空飞行等,也都是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时间,才从理论成为现实。这些现象都没有降低理论的作用。如果当初我们没有理论构想,我们就不会尝试设计人类进入太空的飞行工具。老实说,如果不是上一个半世纪物理学的飞速发展,我们现在可能还在使用马匹、马车或者是轮船出行。所以,任何一个重要的技术进步都离不开相关理论的发展。

同样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也无时无刻不在受着人性假设理论的制约。如果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那么任何可能都不会被人认识到,任何创新的实践也不可能被贯彻。类似X理论的假设除了让我们知道如何组织和指挥人力资源之外,再无其他。而类似Y理论的假设则为管理的新政和措施提供了广大的可能。正如物理学理论的发展一样,某些理论的可能性不可能立即实现,还有一些可能永远只能停留在理论设想中,因为,实现这些可能的代价不是过于昂贵就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创造这些必要的硬件条件。

现在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企业每个员工的潜能都远超我们之前的预计。如果我们还按X理论的假设来办事,就根本无法感知到这些潜力的存在,更别说花时间、人力和物力来探索如何利用它们了。然而,如果我们采用了Y理论这样的假设,即使我们知道完美的组织就像完全真空一样,难以实现,我们也会敢于创新,挖掘组织和指挥人力资源的新方式。

当然,要达到企业要求、个人目标以及个人需求的完美整合,听着有点不切实际。所以,在采用这个原则的时候,我们会调控整合程度,达到一种“最佳方式”,以此让员工在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中,一并实现自我目标。所谓“最佳方式”就是说,比起其他可采取的方式,比如,漠不关心、逃避责任、我行我素、抱有敌意和消极怠工等,这种方式会更有吸引力。这也就意味着员工会受到企业持续的鼓励,自愿将自己的能力、知识、技能和聪明才智服务到企业的目标之中。

接受Y理论,不代表放弃管理权力,也不代表企业实行软管理,它不是一种消极妥协的处理方式。我们在前文提到过,上述这些定义都基于权威是管理控制的唯一手段这一理论基础,以及减小权威负面影响的尝试。但是,与此不同,Y理论认为人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会进行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这种自我调控程度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他们对组织目标的承诺。如果组织目标承诺小,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的程度就低,这时就需要加入大量的外界影响力进行干预。相反,如果组织目标承诺大,外界控制就显得略有多余,强行加入,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员工对组织目标承诺的大小,完全是由企业管理政策和措施所决定的。

但是,权威并不是获得组织目标承诺的正确方法。其他的影响途径,比如,帮助实现整合目标,就可以实现这样的目的。Y理论告诉我们减小外界控制,可以提高员工的组织目标承诺。Y理论的深层假设强调了人类自我控制的能力,同时还强调了管理者应该对其他影响手段给予更多的依赖。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当企业无法取得员工真心实意的组织目标的时候,权威就是一种妥当的控制方式。由此可见,Y理论并没有否定权威的合理性,只是否定不分目的、不分场合使用权威的做法。

现在我们的耳边充斥着许多的言论,认为我们已经掌握了很多的知识,知道如何应对将要出现的技术问题,并可以预见下半个世纪企业人性面的问题将会取得巨大的进步。但是,如果企业还是继续以X理论这类假设为蓝本,按照它们的原则标准——不管是正面的还是暗地里——对人力资源进行组织、指挥和管理,那么这些企业人性面的进步就不可能会出现。真正的创新发展,绝不是重新粉饰或者修补现有的管理策略,而首先是要接受关于人力资源本质更加灵活的假定,其次是选择性地去适应新假定中蕴含的道理。总而言之,Y理论是一种激励创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