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对身边亲近的人要有所戒备(1 / 1)

防范措施是大胜者谨慎考虑的护己手段。康熙是一个真正以自己的胆识和谋略操纵天下的大胜者,其能力之突出是超绝的。俗话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又说,“家贼难防。”

康熙被确定为皇位继承人时还是个八岁的孩子,顺治皇帝为避免自己当年即位后叔父摄政王多尔衮专权跋扈的局面,特在临终前制定了一系列防范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举措就是废除由皇室宗亲长辈代行摄政的做法,改由在异姓功臣中选出数人共同辅佐年幼的皇帝。因为这些辅政大臣的地位以及他们与皇帝的关系,都无法与摄政宗室相比,容易驾驭,又可使他们相互牵制,从而避免权臣专擅的局面。

但是,辅政大臣毕竟具有代行皇权的部分权力,在统治集团内部也必然会造成一种凌驾于百官之上的权势,因而其仍有擅权专断的可能,更何况四大臣各自势力也在发展变化,共同辅政的体制自然也会随之改变。

在辅政的最初几年,四大臣都能本着协商一致的原则办事,故而相安无事。但很快就出现了不安定因素。

康熙大帝绝对是个智能较量的超一流人物,他非常重视上上下下、下下上上的整体作用,正如他在御批中所说:“尔等臣不可自以为是,当以国臣为是,否则无臣身也。”这种警告,说明康熙对大臣义务的要求是舍己取众。康熙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群策观,他才能牢牢稳固自己的天下。不过,康熙有九套操纵群体的方略,每一套都暗含玄机。

主要原因出在鳌拜的居功自傲、骄傲跋扈上。他是清初开国勋臣费英东的侄子,骁勇善战,从一般的巴牙喇累升至内大臣,位至公爵,赐号巴图鲁,为后起诸将的佼佼者。这也是他居功自傲的资本。令鳌拜最为不满的是苏克萨哈,他爵位虽低,只是个一等男加一云骑尉,却班次竟在遏必隆、鳌拜之前,且有可能代替年老的索尼总揽启奏和批红大权,因此鳌拜时时借机排挤打击苏克萨哈,并竭力拉拢与自己同属镶黄旗的遏必隆,使之为己所用。

康熙五年(1666年)初,鳌拜为了拉拢两黄旗,树立自己的威信,同时达到孤立、打击正白旗大臣苏克萨哈等人的目的,蓄意制造了一场正白旗与镶黄旗互换圈地的事端。早在清太宗皇太极即位之初,他为抬举自己的地位,便将自己的两白旗改为两黄旗,将幼弟多尔衮三兄弟的两黄旗改为两白旗,从此种下矛盾的基因。

但时过二十多年,旗民各安生业,两旗间因分拨土睥不愉快已渐渐忘却。而鳌拜却重提旧事,要求两旗进行更换。此事立即遭到户部尚书、正白旗大臣苏纳海等人的坚决反对。但鳌拜坚持己见,于三月称旨支持镶黄旗圈换土地,移回左翼之首,同时立即圈拨顺义、密云、怀柔、平谷四县地给镶黄旗,造成已经迁回左翼之既成事实。

恰在这时,直隶、山东、河南总督朱昌祚,直隶巡抚王登联同时上疏要求停止圈地,指出此举系鳌拜背主所搞违法活动,而且已给旗民带来严重危害并遭到坚决抵制,停止圈地势在必行。以苏纳海为首的户部本不同意圈换土地,至此决定撤回差去换地的官员。鳌拜闻讯恼羞成怒,他假传圣旨,令吏兵二部将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捉交刑部议处,其他抗命官员也分别议处。年仅13岁的康熙坚决不同意重处苏纳海等人。而鳌拜等人则依仗他们在辅政大臣中的优势,诬称苏纳海三人结党抗旨,违背祖制,矫旨将苏纳海等人“著即处绞”,随后强行圈换土地。

此次圈换土地,共骚扰近京十多州县,造成失业者达数十万人之多,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社会稳定,也从反面教育了年幼的康熙帝,使他对权臣阻碍皇权行使的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开始独立思考问题,并对鳌拜有所戒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