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有才能的人,就让他有事干(1 / 1)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反映了一个善布变局者驾驭人才本领的高低。在发现人才之后,能够依据此人的真才实学量才使用,用其所长,以实际的职权,让他们独挡一面,这样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中统建元伊始,忽必烈就按他所构建的人才计划着手实施,《元史》的作者宋濂在记述忽必烈的任贤使能情况时说:“(有元一代)朝廷的旧臣,山林隐逸的士人,都被朝廷录用,因而,文物制度灿然一新。”明代的宋濂未免有些夸张之词,就我们上面所举,一些士人并非愿意出仕忽必烈朝。但忽必烈一朝用人之广、人才济济却是事实。

忽必烈的识才是别具慧眼的。至元初年,当时年轻的还不为人所看重的、后来有“贤相”之称的伯颜,初次奉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诏命,来到中原奏事。他的到来,对忽必烈和他本人都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影响,这也是伯颜此前所不曾预料到的。

在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位人物的家世作一番介绍。伯颜的祖先与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从他的曾祖父失儿古额秃时起,就已经臣属于成吉思汗。他的祖父阿刺黑、叔祖父讷牙阿都是成吉思汗蒙古帝国的开国元勋,他的父亲晓古台和他本人也都是臣属拖雷家族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懂得忽必烈为何对这个出身名门望族的青年情有独钟了。

所以,忽必烈看到伯颜那魁伟的身材与英俊的面貌,又听出他的声音中听、谈吐不凡后,就肯定地说他不应是诸侯宗王的臣僚,而应辅佐他这们一帝王。这样,伯颜有幸地被留在忽必烈的身旁,开始了他那漫漫的建功立业的历程。

忽必烈的眼力的确不赖,果不如其所料,在后来的平定南宋的战争中,伯颜总军,替忽必烈一举平定了江南,助成了忽必烈的大业,他本人也因此而名列军事家行列,名垂青史。后来又被推上丞相之位,忽必烈与大臣们商议国事时,他的议论、看法常使大臣们折服,由此获得了“真宰辅”的桂冠。至元十八年后,又担负起辅佐燕王镇守北方大漠、制止诸王叛乱的重任,临近出发时,忽必烈语重心长地教导自己的儿子燕王说:“伯颜才兼将相,克职尽责,所以我让他跟从你,你不能把他像一般人对待。”因而,燕王对他尊礼有加,在他的辅佐下,北方大漠宗王们不能不有所畏惮,数年都不敢叛乱。

忽必烈在任贤使能方面的第二个特长则是发现人才后,能根据被举荐或被选拔人才的真才实学,量才使用,用其所长,使人能尽其才。

忽必烈曾经想破格提拔当时担任翰林学士承旨的不忽木做丞相,但不忽木感到自己资历太浅便坚决推辞,忽必烈说:“在你幼年时,我就让你跟从许衡等人学习,就是为了准备今天的使用,请不要推让。”不忽木本人与黄金家族关系密切,他的父亲曾经为成吉思汗的妃子抚养。但不忽木认为忽必烈这样破格提拔他,不能令比他年长、职位高、资格老的大臣信服,因而推荐完泽担任丞相,这种考虑在当时按照人才资历提拔官职的情形下,也不无道理。但忽必烈却表明自己的看法说:“然而没有你别人我是不放心的。”言下之意,只有不忽木才是恰当的人选,非不忽木不可。最终忽必烈在无奈的情况下,折衷了一下,拜完泽为右丞相,不忽木为平章政事。不忽木上任后,在处理政事上很使忽必烈放心,深得忽必烈的倚重。

虽然不忽木是高车族人,但忽必烈对他的信任早已超出了民族的界限。至元三十年(1293年),忽必烈病危不起,按照规定,不是蒙古人、功勋旧臣不得进入忽必烈的卧室。但不忽木却得忽必烈额外的准许,每天都可进入忽必烈的卧室询问病情、吃药等事,并破例与御史大夫月鲁那颜、太傅伯颜二人一起接受了遗诏,留在宫禁中主持政务。非常有趣的是,当时左丞相完泽来到宫禁,也不被允许进入卧室内。等伯颜、月鲁那颜二人出来后,完泽很是不服气地问道:“我的年龄、官位都在不忽木上面,国家有如此重大的决议而不让我参预,为什么呢?”伯颜不无嘲讽地说:“假如丞相你有不忽木的胆识与谋略,就不至于让我们这些人如此地劳累。”这一段公案,《元史》中再没有记载什么。垂垂死矣的忽必烈不选择别人,却要选择不忽木等人接受顾命,这本身就是对这一问题的最好注解。

这种信任,很多汉族与其他民族的大员也都曾有幸得到过。

忽必烈对汉族出身的大将张弘范充分信任,放手使用,而委以方面之任的事迹,也是很感人的。1278年,南宋灭亡后,张世杰、陆秀夫诸人仍然拥立广王赵于海上,继续从事反元的斗争,闽、广地区连连响应,对元帝国构成了威胁。对此,忽必烈更不能坐视而无动于衷,于是任命张弘范为蒙古、汉军都元帅,领兵消灭南宋广王,彻底完成统一大业。对此信任与殊荣,张弘范不敢接受。因为,按照蒙古帝国的军事制度,汉人不能够指挥蒙古军队。也由于蒙古将领经常轻视汉人将领,常常是分兵作战,或是由蒙古人出身的将领担任总统帅。这就难怪张弘范有所推辞,他请求忽必烈说:“臣我是一个汉人,如此委任,恐怕违背了制度,最终难以取得成功,我愿意您派一位蒙古大臣与我一块行动。”忽必烈深知此弊,便语意深长地说:“你还记得起你的父亲与察罕的事情吗?他们俩在攻破安丰城后,你的父亲要留下军队守卫,而察罕不愿意,后来我们的军队向南进攻而安丰城再次被宋军占据,使我军的进退失据,你的父亲由此而留下了深深的悔恨,这都是委任不能专人的结果。今天怎么可以使你造成像你的父亲一样的遗憾呢?”这番拨云见雾般的教导,体现了忽必烈远大博识的胸怀。出征前,在张弘范的请求下,忽必烈又特地赐给他尚方宝剑,以制伏不用命的蒙古将领。果然,张弘范不辱君命,率领蒙古军、汉军,经过一年多的征战,打败南宋残余军队,迫使陆秀夫背负赵投海,岭南海表地区全都被平定,一举建立了磨崖勒石的功劳。

忽必烈对一些汉人官员,特别地信赖,毫不怀疑地任用他们,使他们能忠心耿耿地替朝廷效忠。至元二十二年,忽必烈赐授董氏家族的董文用为江淮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董文用出于理智而一再地推辞。因为当时忽必烈对于汉儒出身的官员有些疏远,并且有意识地加强集权,解去了一些汉人出身官员的官职,对此,董文用不能不有所顾忌,并且忽必烈为了加大财政税收的力度,任用阿合马、卢世荣等人执行以理财为中心的政策,时时地派出使者去检核呼行省的钱粮征收情况,各行省的官员动辄得罪,被革职、逮捕的不在少数。而参知政事一职不能不负责钱粮方面的事务,出现失误的概率比较大,因而,董文用的顾虑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对此忽必烈也很理解,他对董文用说:“卿的家族世代以来非他人可以比拟,朕所以任命你担任这一职务,并不在于你掌钱粮事务,你当视察重要事情,有不便于处理的事务,只管向我奏报。”忽必烈一句话,便释去了董文用的担心,使他放心地去江淮行省任职。

在元朝,的确有些汉人家族得到了忽必烈及其继承者们过分的关怀与信任,像史氏、张氏、董氏等家族就颇受天恩,而成为了元帝国统治汉族的政治基础。

忽必烈在任贤使能上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能分辨人才的优劣长短,并能够爱惜人才、尊重人才。这位从大漠走出的皇帝,能真正认识人才的重要性和价值,因而时时处处关心优待人才,对此,我们不能不备加钦佩。

廉希宪被朝中权臣所嫉,而一时被罢官,但忽必烈仍时常询问他被罢免后的情况。一天,阿合马在忽必烈跟前因事借机中伤廉希宪,说他每天都在家中与妻妾家人喝酒吃肉,快乐无比。忽必烈马上生气地说:“廉希宪甘于清贫,他哪里会摆宴饮酒!”受到斥责后阿合马羞愧难当,就悄悄地溜走了。可见,忽必烈对老臣的了解,即使是阿合马也不能中伤。

忽必烈之所以能网罗、任用那么多的人才,为他的帝国效力,还在于他会用手段来笼络旧臣与有才能者和做出贡献者,在一些该出风头的地方,让他们出尽风头,使他们的那一点虚荣心得到充分的满足,如我们前文所述,知识人才爱慕虚荣,如果一位君主能满足他们的精神追求,往往可以左右他们一生的方向,在这一点上,忽必烈又是一个很高明的政治心理学家。

以上种种,足以使我们领略这位皇帝任贤使能手段的高明。但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忽必烈网罗天下人才、任贤使能、励精图治的做法,都是出于巩固元帝国的封建统治这一目的的。并且我们也不否认忽必烈在任贤使能方面的一些“可爱”的缺陷,这便是过于信任阿合马、桑哥诸辈,几乎将元朝的政治统治推入深渊。但毕竟忽必烈只是一位七百多年前的封建皇帝,而且是一位走出大漠的蒙古族皇帝,对他我们不可过于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