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大胜者都能在关键时刻拿大主意。疾风知劲草,在暴风骤雨来临时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和魄力,范仲淹为了巩固北宋王朝的统治,助主除弊改新,虽然改革失败了,可是他为改革而同顽固势力所做的抗争,也说明了在方向正确之时,坚持己见往往有利于计划的进行。
宋仁宗庆历年间,因为对西夏的战争连年不息,使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危机加深,宋朝的各种弊政暴露无遗。在士大夫中,要求改革弊政的呼声愈来愈高。在庆历二年(1042年),欧阳修就曾上疏说:“天下之势岁危于一岁,不可不改弦更张!”并对当时的弊政进行了深刻地分析。一向昏庸的宋仁宗这时也不能不对时局感到忧虑,遂于庆历三年(1043年)三月罢去吕夷简的宰相兼枢密使之职,任命欧阳修、余靖、蔡襄等人为谏官,表示自己欲改革天下弊端的意向。
当时,一些有名望的大臣纷纷向宋仁宗提出改革弊政的具体建议,主要有王禹的“五事”、宋祁的“三冗三费”、文彦博的“省兵”、“王安石的“万言书”、司马光的“三札”等,其中以范仲淹的“新政”最为有名。宋仁宗遂于庆历三年(1043年)七月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任命富弼为枢密副使,让他们兴致太平,就当世急务提出处置意见。
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宋仁宗一再以手诏敦促范仲淹、富弼等人尽心国事,提出改革意见。范仲淹对别人说:“皇上用我可谓至矣,然事有先后,且革弊于久安,非朝夕之间可以做到。”
后来,宋仁宗又于天章阁召见范仲淹、富弼,并破例给范仲淹、富弼赐坐,发给笔札,让他们当面陈述政见。范仲淹与富弼非常惶恐,避席而退。范仲淹不久即向宋仁宗呈送了自己的革弊建议,他说:“历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大宋建国已八十余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已至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的地步。”并提出了具体的十条建议。
岳阳楼,因范仲淹《岳阳楼记》而闻名。不管什么人到,都会想到范仲淹精妙的文笔、开阔的心胸,尤其默记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大胜之至理。
一曰“明黜”。即改革文官三年一迁升、武官五年一迁升的“磨勘法”。官员中有大功高才者,可特加任用。老病愚昧者另作处理。有罪者按情节轻重进行处分。
二曰“抑侥幸”。取消少卿、监以上官员于乾元节荫子的作法;正郎以下如监司、边任,须在职满二年,始得荫子;大臣不得推荐子弟任馆阁之职。旨在改革贵族官员子弟恩荫作官的旧法,严加限制,以减少冗官。
三曰“精贡举”。取消进士、诸科考试时的糊名法,参考其履历,以名闻;进士考试时先策论,后诗赋,诸科则取兼通经义者。旨在改革以诗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经学。
四曰“择官长”。委派中书省、枢密院主持选举转运使、提点刑狱、大蕃知州等重要官职;委派御史台、开封府、诸路监司等举知州、通判;委派知州、通判举知县、县令;限其人数,以举主多者从中书选除。
五曰“均公田”。各地官员按等级给以多少不等的“职田”,用来责其廉节,以防止贪污。
六曰“厚农桑”。每年二月,提倡各地开河渠,修筑堤堰陂塘,以利农业生产,州县选官主持;减漕运,劝课以兴农利。
七曰“修武备”。京师招募卫兵五万人,以助正兵,三季务农,一季教战,以省给赡之费。
八曰“贾恩信”。朝廷有赦令,各地必须执行,主管有违者,重治以法。
九曰“重命令”。各地法令应由朝廷统一。
十曰“减徭役”。裁并州县建置,使徭役相对减少,百姓不再困忧。
范仲淹的十条建议,除过修武备一条之外,其余九条均被宋仁宗采纳。从庆历三年(1043年)十月到庆历四年(1044年)上半年,宋仁宗根据范仲淹的革弊主张,陆续发布诏令,以内外官员的考绩升迁办法重新作了规定,对大臣陈请子弟亲戚任馆阁要职之事及转官升迁严加限制。还对恩荫制度重新作了规定,各级官员恩荫子弟亲戚的人数和官职都作了比以前更加严格的限制。要求地方官注意兴修水利,尽可能合并人口较少的县份,以减少役使的人数,使减少下来的役人回乡务农。这就是所谓的“庆历新政”。
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虽然主要是为了巩固北宋王朝的统治,但他对官僚机构的整顿,难免不触及那些在因循腐败的官僚制度中获得利益的高官权贵。有一次,范仲淹查阅各路转运使的“班簿(名册),每见有一人不称职,随即用笔勾上记号,依次更换。
正因为如此,主持新政的范仲淹等人遭受到各种无端的诽谤,攻击范仲淹、富弼是“朋党”的论调更是甚嚣尘上。那种利益受到损害的腐败官僚,想方设法陷害范仲淹等人。面对反对派的攻击和陷害,仁宗也不似以前那样积极了,这使范仲淹非常难堪,心中不免生了畏惧之情。当时,张海的起义军途经高邮军(今江苏高邮),当地官员晁仲约令百姓以金帛牛酒犒劳起义军,此事被朝廷得知,富弼主张诛杀晁仲约。
范仲淹面对朝廷形势的变化,主张宽宥晁仲约,他对富弼说:“自祖宗以来,朝廷未尝轻杀一臣下,这个规矩不可轻易破坏。我辈在朝中,同僚中同心者无几,圣上的心思也捉摸不透,如果轻导人主诛杀臣下,他日主上手滑,你我也难以自保!”
富弼对范仲淹的话不以为然。但到了后来,富弼宣抚河北还朝,宋仁宗不许其入城,富弼弄不清朝廷意图,心中不安,彷徨夜不能入睡,想起范仲淹的话,叹息道:“范公乃圣人也!”
就在范仲淹陷入苦闷之时,以奢靡、阴险闻名的大官僚夏竦施毒计陷害范仲淹、富弼。夏竦为了达到他不可告人的目的,让女奴偷偷练习拥护新政的官员石介的笔迹,等女奴练习到能以假乱真之时,写了一分所谓的废仁宗皇帝的诏书草稿,诬赖是石介代富弼起草的,并将其加以散布,企图置主持新政的范仲淹、富弼以死地。这种毁谤和中伤,使范仲淹、富弼感到继续留在朝廷,会有性命之忧,便要求宋仁宗派他们到河北、陕西主持军事。
昏庸的宋仁宗在流言蜚语的影响下,那种迫切希望更改时弊的心情很快消失得无踪无影,对范仲淹、富弼也不再信任,就顺水推舟,派范仲淹出任陕西、河东宣抚使,富弼出任河北宣抚使。到了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富弼又被以更张纲纪、纷扰国经等罪名贬黜,朝中支持新政的官员也都被贬到地方上任职。就这样,推行不到一年的“庆历新政”夭折了,范仲淹的报国理想也随之破灭。
范仲淹这一次被贬之后,再也没有回到朝廷,先后任邓州(今河南邓县)、杭州(今浙江杭州)、青州(今山东益都)等地知州。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范仲淹任邓州知州,在那里写下了那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表达了自己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情思,并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抒发自己要继续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政治抱负。但被排斥在朝廷之外的范仲淹一直到死,再也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一生历经起起落落的范仲淹,一生忧国忧民,心系天下,其所做所想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精心操纵社会的各种力量,让北宋的边防得以巩固,有力地抗击了西夏的入侵,为了北宋的未来,他排除万难,一心改革。虽然他的变革最终由于权贵的阻挠而失败,但是他所提出来的操纵思路还是对于北宋的发展起来了深远的影响。
精锐点评:一种才智恢宏的求胜方略
范仲淹的心胸非常博大,以天下为己任,不计个人琐碎小事,这是一种十足的取胜大家的写照。但很多人总是在小圈圈中打转,无心去想大事,靠大事成名,所以做不大人生局面。
你必须把自己的人生局面想得开阔一些,才能成就不同一般人的事业,否则,你欣赏的就是蝇头小利。所有操纵大胜之局者的观点都是:有了大主意,才能有大行动,大事业。以变应变,凡是想到的,就一定要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