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胜之局的内部是互相牵制、互相关联的,各种力量的操纵或是任何事情的处置,都应以大局作为出发点,不能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短视。房玄龄自从跟随李世民开始,就手握重权,可是他却认真做好每一件工作,与他的同僚们把大唐王朝的方方面面打理得井井有条,这与他胸怀天下,凡事都以大局为重是分不开的。
对房玄龄来说,无论是学士图还是功臣图,那一切都已是往日的回忆,远非自己的终点,而是一个更高的起点而已,他还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唐太宗、为大唐王朝日理万机,向事业的颠峰迈进。
房玄龄的晚年,由于年纪大了,经常生病。唐太宗依旧委之以重任,下诏说:“玄龄多病,听其居第,卧床治事。”朝中如遇大事,便让人以肩舆抬着上殿。唐太宗实在太需要房玄龄这样的老臣子,不忍心看着他就这么病死,常命御医为之诊治,并派人送去宫中的各种美味。还专门让人每天报告房玄龄的起居状况,如闻之有起色,便喜形于色;如闻之病情加重,便整日郁郁寡欢。可见唐太宗始终没有忘记长孙皇后的临终嘱咐,处处以自己的行动来实践对长孙皇后的承诺。
但唐太宗对长孙皇后所嘱咐的第二件事却渐渐地淡忘了,逐渐变得好大喜功,不虚心纳谏,而且贪图女色,对于炼丹之事也非常热衷。不虚心纳谏,魏征生前即批评过唐太宗。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朕之政事与往年比何如?”
魏征说:“威德所加,比贞观之初则远矣。贞观之初,陛下恐人不谏,导之使言。今则不然,虽勉强从之,犹有难色。”
唐太宗听了魏征的回答,也略有所感地说:“非公不能及此,人苦不自知耳。”
至于贪图女色,长孙皇后在世之时,唐太宗便有所表露,曾幸隋炀帝萧后,纳齐王元吉妃杨氏,召亡隋公主等等。长孙皇后死后,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每见佳丽,多不肯放过,徐贤妃、武则天等皆十三四岁即被召入宫,加以临幸。对于一代明君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对于炼丹之术,唐太宗为秦王之时,便曾和房玄龄微服私访茅山道士王远知,求以长寿秘诀。但唐太宗真正食服丹药是从贞观十七年(643年)开始的,在当时,人们将其视为长生不老之药,还意识不到它对人体的危害。贞观二十一年(648年)正月,高士廉去世,唐太宗非常悲痛,决定亲临其家吊丧。当时,唐太宗刚服过金丹,炼丹方士说服丹药不得临丧,房玄龄从爱护唐太宗出发,劝说:“陛下方饵金石之药,不能破其禁忌,当为宗庙社稷天下苍生自重!”但唐太宗不听劝告,固执前往,后被长孙无忌挡驾方才罢休。最终,唐太宗死于丹药的毒性。
作为一代贤相的房玄龄,对于唐太宗的贪图女色不敢有所言,对于其服丹药认识不足而不能言,唯独对好大喜功一事有自己的看法。贞观之末,唐太宗屡伐高丽,并御驾亲征,让房玄龄留守长安。常对房玄龄说:“公当汉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
其实,房玄龄对伐高丽之事,持反对态度。唐太宗每次征伐之时,房玄龄便上书劝阻说:“愿陛下不可久有事于外夷,更不可轻敌,则天下安。”唐太宗那里听得进去,结果遭受两次失败。
房玄龄为了大唐王朝的巩固贡献了一生的精力,作为一个出色的宰相,同时亦是一名优秀的操纵家,他拥有过人的才华,但更主要的是他能正视自己的不是,把握他人的特长,为其所用,以至于相得益彰,共同解决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危机。
精锐点评:一种化险为夷的求胜本领
房玄龄足智多谋,他的致胜手段主要表现在:敢做出人意料的决定,能够借势发挥,善闯新路子,最后是心存天下事,以解决天下大事为己任。他是个操纵的高手,许多难题在他手上都顺利解决,不留遗憾,能够化险为夷。也许,操纵胜局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不留隐患,不留遗憾。
在实际工作中,你的隐患肯定不少,这不要紧,需要认识它,解决它,把它处理得完美无缺,为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时候,一个人要解决一件事,需要的是一种超出常人的取胜力量和气魄。恪守己见,不靠阴阴阳阳,而靠不卑不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