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敢于做出出人意料的决定(1 / 1)

一般都说时势造就英雄,在关系到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关键时刻,总会发现一些两难或多难的选择,不同的选择自然会产生不同的组合,自然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以智布局的表现之一,就是在非常时刻做出大胆而又出人意料的选择,让你收到意想不到的局面。

房玄龄在事关李世民命运的关键决择时刻,提出了大胆而冒险的对策,除了体现他的胆识之外,也收到了良好的操纵效果。排除了阻碍李世民称王的势力,为“贞观之治”创造基础。

唐高祖李渊与皇后窦氏,共生有四个儿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第三子玄霸(早年夭亡),第四子元吉。在李渊的几个儿子中,以次子李世民最为出众,智略过人。自起兵之后,李世民便南征北战,不断平定割据势力,为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威望甚高。

在李渊起兵之时,因为李世民有首谋之功,李渊便对李世民许愿说:“若事成,则天下皆你所致,当以你为太子。”在当时情况下,李世民还不敢有此等奢望,就坚辞不受。随着李世民逐渐功高盖世,他的内心便产生了夺太子之位的野心。

李建成因为是李渊的长子,经常在李渊的左右。辅佐其处理军国大事。按传统的宗法制度,李渊建唐之后,封李建成为太子。身为太子的李建成,对于李世民的威望非常惶恐,加之李渊曾经说过要让李世民为太子的话,兄弟二人便开始了争夺权力的斗争。在争斗之中,齐王李元吉站在太子李建成一边,他曾对建成说:“当为兄手刃秦王。”这样一来,在唐王朝内部便形成了以太子建成为首的太子派,和以秦王世民为首的秦王派两大集团。

最初的形势,对太子建成非常有利,因为宰相裴寂、封伦支持太子,裴寂又是李渊的宠臣。秦王世民为了改变自己的不利局面,也取得了宰相陈叔达和萧的支持。同时,李世民还利用自己在外作战的机会,不断地结纳山东豪杰之士。

武德七年(624年)以后,唐王朝基本上统一了全国,国内形势趋于稳定,唐王朝的统治地位也已相当稳定。于是,太子建成与秦王世民争夺皇位的斗争变得日益表面化。由以前的明争暗斗,变成了直接陷害。

有一天,秦王世民正在府中阅读兵书,忽然卫士报告说:“太子派人投书。”秦王拆开一看,原来是太子邀请自己赴宴。秦王府的随从都劝李世民要提高警惕,最好不要前往。秦王世民认为,过去兄弟之间虽然发生过矛盾,但还不至于发展到谋害同胞的地步,于是便不由分说地来到东宫。

太子建成准备的宴席非常丰盛,兄弟几人坐定以后,太子便与齐王频频举杯劝酒,不断颂扬李世民的战功。酒过三巡,忽然,秦王世民觉得头晕目眩,两脚发软,知道情况不妙,便挣扎着想站立起来,但不由自主地倒在地上。齐王元吉见李世民倒下,惊慌地问太子建成:“这怎么办?”太子建成把眼睛一瞪,目露凶光,说道:“慌什么?派人送回去便是。”

李世民被送回秦王府,被灌了许多解毒之药,方才保住一条性命。太子建成见秦王世民没有死,还不肯善罢甘休,又一次设计陷害。太子建成劝说高祖李渊到郊外打猎,并要求秦王世民前往陪驾。李世民接到父皇的命令,只好一同前往。

在打猎场上,太子建成暗里让人给秦王准备了一匹性子极烈的马,李世民没有察觉,便纵马操弓,去追赶一头鹿。突然,那匹烈马的野性发作,仰颈狂跳,把李世民抛出一丈多远,险些摔死。

面对太子建成一次又一次的陷害,秦王府中臣僚都非常忧惧,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官至行台考功郎中的房玄龄对比部郎中长孙无忌说:“今太子与大王嫌隙已生,日夜欲谋害大王,一旦发生事变,不仅大王性命危险,连江山社稷也不堪设想。莫若劝大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国家。生死存亡之机,犹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国家安危,大王性命,危在旦夕,不容半点疑虑。”

长孙无忌答道:“我心怀此事久矣,只不过不敢开口而已。今经你之口说出,正合我意,我这就与大王商议。”

长孙无忌到秦王府把房玄龄的意思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便密召房玄龄至府中谋事。房玄龄见到秦王后,对他说:“大王功高盖世,本当承继大业。今日扰危之事,正是天助大王,愿大王勿疑惧。”与杜如晦等人共劝李世民诛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

太子建成两次阴谋失败之后,恨恨不已,便和齐王元吉一起在李渊面前诬谄秦王世民。齐王元吉密奏说:“请父皇诛杀秦王!”

李渊说:“秦王有定天下之功,又没有什么罪状,以何辞杀之?”

元吉说:“秦王初平东都,顾望不还,散钱帛以树私恩,又违敕命,非反而何?只应尽快诛杀,何患无辞!”

李渊没有答应齐王元吉的请求。

太子建成、齐王元吉见李渊不同意他们的请求,便开始削弱秦王府的势力。首先,他们施行收买计策,欲使秦王府的得力干将能为己所用。太子建成曾密送金银器一车给尉迟敬德,但遭到拒绝,尉迟敬德将此事告诉了李世民,李世民夸奖尉迟敬德说:“公心如山岳,虽程金至斗,知公必不为之所动。相赠便受,又有什么关系呢?况且可暗察其阴谋,未尝不是良策。今公拒之,必致祸。”果如李世民所言,齐王元吉密遣壮士去刺杀尉迟敬德,但没有成功。后来,齐王元吉诬陷尉迟敬德,将其下狱治罪并准备杀害,经李世民恳求李渊方才获免。整治了尉迟敬德,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对程知节(即程咬金)又肆意诬谄,将其贬为康州刺史。程知节对李世民说:“大王股肱羽翼将尽矣,身何能久安!知节愿冒死不离京城,愿大王早定大计。”

通过一系列卑鄙的手段,太子建成、齐王元吉的目的基本实现,李世民身边的战将所剩无几,太子与齐王心中窃害。一天,太子建成对齐王元吉说:“秦王府中智略之士,可惮者只有房玄龄、杜如晦二人,将其逐出朝廷,大事可成矣。”于是,太子建成便在唐高祖李渊面前诬陷房玄龄、杜如晦,使他们罢官归第。

秦王李世民眼看着日益势蹙,便密遣长孙无忌召房玄龄等。这时,房玄龄与杜如晦从自己贬官归第的身份考虑,觉着不便于再参与朝廷之事,便对长孙无忌说:“皇上圣旨我不敢违抗,如若复事于秦王,是抗旨不遵,必坐死,恕不敢奉教于秦王。”

李世民闻知大怒,对尉迟敬德说:“房玄龄、杜如晦欲叛我也!”即解下身上佩刀授与尉迟敬德,并说:“公往观之,若无来心,可取其头!”

尉迟敬德与长孙无忌一起规劝房玄龄、杜如晦说:“大王之计已决,公等宜速入府共谋,我辈四人,齐心协力,不愁大事不成。”

房玄龄本无叛李世民之心,只是从一个忠臣的角度出发,认为不应违抗圣旨而已。他见秦王着急万分,不由得动心,觉得应为之分忧,便答应前往。

尉迟敬德说:“我等四人,不便同行于道,请公等改服而行。”于是,房玄龄、杜如晦身着道士服装,秘密来到秦王府。

房玄龄、杜如晦来到秦王府,一见到李世民便叩首谢罪,李世民并不在意,安慰他们说:“我知公等忠于大唐,然今事急,不得已而为之,公等勿多疑,速速谋划安国家之计。”

房玄龄开口说道:“大王,我以前曾建议诛杀太子、齐王,今箭已在弦,不得不发。俗语云: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大王速下决心。”

杜如晦点头表示赞同。

秦王世民说:“不知有多少人这样劝我,难道一定要通过流血解决此事吗?还有其他办法没有?”

尉迟敬德不耐烦地说:“现在和大王心贴心的人只剩下我们几个,齐王在皇上面前耍阴谋,说我能打仗,要我随他一同出征。有朝一日我带兵离开大王,那将大祸临头,请大王快下决心。”

正说话间,有个卫士进来报告,说东宫官员王日至求见。王日至见过秦王之后,对他说:“太子与齐王商议,最近齐王要出征,他们想借给齐王饯行之际,于席间杀大王。”李世民听罢,怒火充满胸膛,说:“真没有想到,一母同胞,手段竟如此毒辣!”

长孙无忌说:“王日至乃深明大义之人,他说的消息当千真万确。”

秦王世民慨然叹道:“我总希望王日至讲的不会变成事实。”

房玄龄见李世民还犹豫不决,便说:“大王,先发制人,后发为人所制。现在大祸已临头,不能对太子抱任何幻想了。太子一旦发起祸端,大王还有什么办法应付呢?那时悔之晚矣。”

尉迟敬德愤慨地说:“假若大王不愿采取行动,我情愿去为盗匪,免得被太子杀头。”

在房玄龄等人的规劝之下,李世民最后下定决心,感叹地说:“既然如此,我也不好违背大家的意愿。”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根据房玄龄等人的计谋,在玄武门附近设下伏兵,袭杀了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数日之后,唐高祖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并下诏说:“自今以后,国家事无大小皆听太子处决,然后上奏即可。”这样,李世民实际上已成为皇帝,李渊只是个空架子。

第二年正月,唐高祖李渊正式禅位给太子李世民,改年号为“贞观”。李世民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唐太宗,自他继承唐朝皇位之后,励精图治,善于纳谏,与大臣们共论兴亡之事,时时警诫自己,使唐王朝进入了“贞观之治”这一有名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