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胜之道体现在一个“度”字上,不可过急过缓,要掌握既求渐进,又求激进的奥妙。求渐进,是求稳;求激进,是求变。“稳”与“变”的关系,需要高明的操纵胜局的手段。操纵胜局,就是使不符合自己意愿的事物或定式按自己设定的模式和方向运行;操纵胜局,是一种强力意志的贯彻,是摧毁之后的重建;操纵胜局,是一种武功,也是一种文治。因此,实施操纵必须讲求策略,“在激进中渐进”是秦始皇始终遵循的最高原则之一。
秦始皇在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之后,立即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对六国的军事进攻当中。秦始皇确定了统一战争的计划,安排先从最弱小的韩国开刀,然后由近至远,从南往北;先三晋,再荆楚,再燕齐,逐一灭亡六国。于是从秦王嬴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开始,秦国对六国的最后一战进入到了实质阶段——正式灭亡各国。
春秋战阵:(上)方阵,(下)圆阵
此时,韩国对秦国的任何计策都已用过,美女奉秦、郑国修渠、韩非献计等等,屡施屡败,均未取得任何效果。强大的秦军就停在门外,小小的韩国犹如老虎嘴边的羊羔,只有浑身战栗的力量了。韩非死后,韩王安自知韩国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主动提出“请为臣”不敢再与秦并称为王。这是东方六国彻底屈服的开始,是秦国数代人努力奋斗的初步结果,也是无数生命的死亡、无数财产的损失换来的结果。但是,这并不是秦王嬴政所要求的最后结果,他不是要六国臣服,而是要它们的江山、土地和人民。所以韩王安“请为臣”,并不能使自己苟且多长时间。
秦始皇十六年(公元前231年),韩王安又把南阳全境献给秦国。秦始皇派内史腾做南阳假守。这种剜肉医疮的做法,可以看作是韩国对秦国所施的最后一个计谋。不过,这是一条连韩王安自己都不相信的“计谋”。所有的韩国人都知道,韩国寿命已尽,现在所要做的是调整好心态,准备迎接新君主的统治。
秦始皇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命令内史腾就近攻韩,但没有给他增派一兵一卒,由此可见韩国之虚弱。秦军轻而易举地击败了韩军,生擒韩王安,将韩国最后一块土地纳入自己的版图,至此韩国灭亡。秦始皇下令在这里设置颖川郡。
对于被俘的韩王安,秦始皇采取了较为仁慈的做法,将其迁居到吱山。此举显然是做给其他国家看的。后来,秦王嬴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韩王安与一帮韩国旧贵族阴谋叛乱,结果遭秦军镇压,韩王安被杀,韩国的问题终于全部解决。
灭亡韩国后,秦始皇命令秦军继续收拾赵国。为什么明知赵国强悍还要碰它?一个原因,赵国紧挨秦国,军力又强,不先破赵国,秦军东出始终有后顾之忧;第二个原因,赵国正遭受自然灾害,使秦军又有了可乘之隙。
秦王嬴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赵国先是遭地震的破坏,次年又遇大旱,饥荒遍野,民不聊生,国力进一步削弱。更严重的是,造成人心大浮,谣言四起,民间流传着“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的“讹言”。人们对国家的前途命运彻底丧失了信心。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一生喜欢冒险、刺激的秦王嬴政决定还是先拿下赵国。
秦始皇急于灭亡赵国也许还和他的复仇心理有关,赵国对童年的嬴政并不友好。
这样,秦王嬴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秦军兵分两路,分别由王翦、杨端和率领,第三次大举攻赵。这次秦王嬴政势在必得,投入的兵力很大。但是,赵军在李牧和司马尚的率领之下,顽强苦斗,不让寸毫。
李牧的确有军事才能,尽管赵国国力较之秦国相差巨大,军队人数也少,居绝对劣势,但是他竟然坚持长达一年的时间,令秦军在战场上无计可施。对此,秦王嬴政早有思想准备,他并未怪罪王翦、杨端和等人,而是积极想办法行反间计,离间赵国内部的关系。他派人携重金潜入赵国,收买郭开,让他散布李牧、司马尚要反叛的谣言。果然,昏庸的赵王迁信以为真,急忙遣赵葱和齐人颜聚去代替李牧、司马尚掌管兵权。
大敌当前,无故换将乃是大忌。作为名将,李牧深知临阵换将的危害,同时他知道,目前能够与强大的秦军抗衡的只有一种战法,那就是坚守待机。所以,李牧拒绝受命,不肯交出兵权。但是,铁了心要自毁长城的赵王迁以为自己的决定是完全正确的,李牧不肯交职,说明他的确想反。他秘密派人将李牧诳出军营处死,同时罢免了司马尚的职务(一说也被杀死)使赵葱和颜聚顺利接掌了军权。
三个月以后,王翦指挥秦军突然发动进攻。赵军轻出迎敌,遭致大败,赵葱被杀,颜聚逃回。秦军紧随其后,冲入邯郸,颜聚带着赵王迁出降。至此赵国灭亡,时间是秦王嬴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十月。
秦军破赵后,生于斯长于斯、在邯郸度过童年时代的秦王嬴政,率大队人马耀武扬威地从秦国远道而来,开进了邯郸城。秦王嬴政此行不是“还乡”访亲探友的,而是前来报仇的。他小的时候,那些曾与其母赵姬家为仇的人现在该倒霉了。嬴政是个善于记仇和善于报仇的人,30多年以前的事情他一点没有忘记,他下令把所有曾与母亲有仇怨的赵国贵族全部坑杀。
赵王迁被俘,他的儿子公子嘉时年六岁,被一帮侥幸逃出的赵国贵族携到了代郡,立为代王,与燕国合兵,继续负隅顽抗。后来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军破代,在这里设置郡县,赵国之事才彻底解决。
韩国、赵国灭亡以后,三晋中的最后一个国家魏国完全处在了秦军的包围之中。
秦王嬴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在秦军的进逼下韩国把南阳全部献给秦国时,魏国也不落后,跟着韩国采用这种剜肉医疮的不是办法的办法,把丽邑献给秦国,以此来换取几天的残喘。秦军向韩国、赵国进攻时,自身难保的魏国再也不敢像过去那样出兵援助它们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秦军一个一个地收拾它们。
灭赵以后,秦军与燕国发生一些纠缠,耽搁了一些时间,没有立即对魏国采取行动。直到秦军攻下了燕国的都城蓟,迫使燕王喜逃往辽东,燕国灭亡在即的时候才调头回来抽空解决眼皮底下的魏国。
秦王嬴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军在王翦的儿子王贲的率领下,突然出现在魏都大梁城外。魏军严阵以待,准备为祖国流尽最后一滴血。谁知,秦军将大梁团团围住后并不进攻,而是筑堤引来了黄河水,采用水攻。魏军在水里苦撑了三个月,终因城被泡坏,无法再守,魏王假不情愿地出城投降。秦国尽取魏国之地,魏亡。
三晋灭亡,燕国无还手之力,剩下的就是楚国和齐国了。先对付谁?秦王嬴政选择了楚国。于是,楚国“荣幸”地成为第四个被灭亡的国家。
秦王嬴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李信与蒙武分兵入楚。开始两人连战连捷,秦军往来驰骋,如入无人之境。李信拿出了在燕国追歼燕太子丹的劲头,根本未将楚军放在眼里。但是,他忽略了燕国和楚国在国力上和面积上都完全不同。楚国虽国力疲弱,但土广人众,是六国中最难对付的国家。这一点,同样年轻气盛的秦王嬴政也完全忽略了。不知是连灭三国、削弱一国使秦王及众将有些飘飘然了呢?还是楚国弱不经风的外貌,使秦王及众将产生了轻敌的思想?李信之军,长驱千里,缺乏后援,楚军抓住了秦军的这个弱点,乘势对秦国发起反击,李信连败两阵。秦军损失惨重,几乎全军覆没,残军向秦境败退,后面楚军紧追不舍,威胁秦国的安危。这是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的第三次失利,而且是最严重的一次失败。
秦王获知李信惨败的消息,又惊又怒。他立即前往频阳王翦家中请王翦重新“出山”,并同意给王翦60万兵马。在秦王的软硬兼施之下,王翦终于答应领兵灭楚。于是,在李信攻楚失败的同一年,秦王嬴政倾全国精锐交由王翦率领第二次攻楚,并仍派蒙武为裨将随同王翦出征。
刚刚击败20万秦军因而信心大增的楚国人,见王翦又率大军来攻,于是也征发全国之兵相拒。王翦这次采用的是在赵国时李牧用来对付他的一套战术,虽远道而来灭楚,但并不急于进攻,而是在合适的地方筑起坚固的营垒坚壁不出,死守不战。秦军不战,可又驻扎在楚国土地上,楚军不能不管。急于要将秦军赶走的楚军,多次向秦军挑战,可就是不见秦军有任何出动的迹象,令楚军气恼万分。王翦之所以敢于不着急出战,一是他认定这种坚守疲敌、伺机出击的战术是对付强劲对手的最有效的方法,这是在灭赵的一年战争中他感受最深的事情;二是他深知秦王对他已经信任备至,不会对他的战术有任何异议。
在坚壁不出的这段时间里,王翦命令士卒养精蓄锐,忘记战事,吃得饱饱的,洗得干干净净的,终日游戏玩耍。王翦还与士卒同甘共苦,一同进餐,吃同样的东西。秦军斗志高昂,士气极盛。楚军见秦军总是不出,无计可施,只好引军而东,退回楚国腹地。王翦见时机成熟,立即命令秦军追击,并组织一支最强悍的突击队,猛攻楚军。疲惫已极、疏于防范的楚军猝不及防,完全失去了有效的抵抗,被打得落花流水。楚军主帅项燕率残军奔走,秦军紧追不舍,杀死项燕,将楚军主力全部消灭。
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吨,俘虏楚君负刍,楚亡。随后,秦军继续向南挺进,降伏了越地,在这里设置会稽郡。楚地的战事终于彻底结束。
灭亡赵国以后,秦军兵临易水河畔,直接威胁着燕国,燕国上下一片恐慌。为了挽救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去秦国,企图刺杀秦王嬴政。
燕太子丹,是燕王喜之子,曾入赵为质,与童年的嬴(赵)政相好,是嬴政儿时的朋友。后来嬴政当上秦王,燕太子丹又来秦国为人质。燕太子丹“满心喜欢”地入秦为质,以为见到老朋友不仅可以叙旧,而且还能受到良好的接待。但是,今非昔比的秦王嬴政对自己儿时的好友根本不相认,对太子丹极不友善。太子丹好似被泼了一盆冷水,一怒之下逃回燕国,招募了荆轲等人打算给自己出这口恶气,并企图挽救燕国行将灭亡的命运。
但是荆轲没能将秦王嬴政杀死。被激怒的秦王嬴政立即命令王翦、辛胜向燕国发动进攻。
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军灭亡楚国。秦王嬴政立即遣王贲为将,调动大军向辽东进攻。此时的燕军更加不堪一击,秦军很快攻下辽东,俘燕王喜,燕亡。随后,王贲还军攻代,擒代王嘉,赵国的最后遗存也被铲除。
现在六国之中,去了五个,只剩下一个齐国,秦王嬴政的操纵大业就要成功了。
自从秦王嬴政即位以来,由于吕不韦和嬴政都执行“远交近攻”的战略,所以与齐国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此时,齐国国君是齐王建,这是一个在位时间颇长的国君,一共在位44年,直到齐亡,也是一位亡国之君。
秦国不仅没有与齐国发生军事冲突,而且还与齐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齐王建甚至在秦王嬴政十年(公元前237年)的时候,曾亲自入秦与秦王相见,秦王在咸阳设酒宴“热情”招待了他。同来的还有赵君悼襄王。
齐王建是个极其昏庸的君主,他丝毫没有感觉到秦王嬴政对他的“友好”实际是为其统一战争服务的。秦王嬴政的意图是避免齐国与其他国家联合,尤其是决不能让它与赵国结盟。因为,尽管齐国实力大不如从前,但是与强悍的赵国联合起来,对秦国的统一事业来说也是很麻烦的。所以,秦王嬴政拼命拉拢齐国,破坏齐、赵之交。他还特地派荆苏为使,赴齐国游说齐王建,不使其与赵国结盟。秦王嬴政的计策极为成功,在灭亡韩、赵、魏、楚、燕五国的战争中,齐王建始终未出一兵干涉,直至秦军将五国灭亡,兵锋直逼齐边,他见势头不对,这才象征性地在边境上布兵防御,但是一切都晚了。
秦王嬴政对齐国计策的成功,很大的功劳应该归于齐相后胜。后胜实际上是早已被秦王嬴政收买的“间谍”,他和齐王建的许多宾客都“多受秦间金”而秘密通秦,为秦国办事,所以当秦国进攻五国时,他们极力劝说齐王建不要出兵相救,使齐王建根本不听任何有关出兵的进谏。不仅如此,齐国自己也不积极备战,而且后胜还建议齐王建再次入秦朝见秦王,想把齐王建白白送给秦国。昏庸的齐王建竟真的依计而行,当他的车仗走到都城临淄雍门时,守门官司马上前质问:“我们拥立大王,是为了社稷,还是为了立王而立王呢?”齐王建还不算太糊涂,回答:“当然是为社稷。”“既然为社稷立王,大王为何还要去社稷而入秦呢?”齐王建此时似乎明白了一点,立即掉头回到了宫中。这样后胜的阴谋才未得逞。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亡燕、代之后的王贲率秦军向齐国发起进攻,长期“不修攻战之备”的齐国只能束手待毙,齐军几乎没有进行像样的抵抗就丢掉了都城临淄。“秦兵卒入临淄,民莫敢格者”。秦王将齐王建迁到共(今河南辉县),把他安置在一片松柏林中,最后将其活活饿死。
至此,秦统一了中国。正是因为有赢政这样一位善布强局的君主,才使得秦军能够所向无敌,以雷霆万钧之势,把混战了数百年的中华大地迅速操纵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而赢得了国家胜局。可以说这个强局布得漂亮,收得同样漂亮。
精锐点评:一种难以匹敌的取胜气魄
天下究竟有多少大胜之道,难以估算。但秦始皇操纵胜局重在从大处着眼,敢于下手做自己的事,不被人轻易动心。因此,秦始皇操纵的气魄很大,辐射面也很广,效果也很明显。他在发挥操纵力量时,要求自己做到三点:承担重压,重用强人、追求成效。大概,这是他之所以能力超人,力量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离开这些因素,秦始皇的操纵力量不会有这么强大!
一个人要想成大事,必须要有大目标,大信心,大能力,不能碰到逆境,就胆怯。在强人的法则中,需要的就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操纵胜局的意志和力量谋取人力,把每个人都用在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