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体五官的保养——让你年轻而有为(1 / 1)

梳头可养生

梳头是一项简单而经济的保健方法。梳头可通畅血脉、祛风散湿。中医认为,人的经络遍布全身,调和气血,要靠这些经络起传导作用,而人的头顶有“百会穴”,经络会集头部,通过梳头起到促进经络疏通,防治头痛,滋养和坚固头发的作用。大文豪苏东坡曾说:“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

头面、颈项部常用穴位保健专家主张“日梳五百不嫌多”。民间有“晨梳三五回,下午再梳一回”的做法。一回为两分钟,两分钟左右的时间梳100次左右。梳子齿与头发频繁接触产生的相互感应,使气血流畅,从而增强脑细胞的新陈代谢,延缓脑细胞的衰老。

上班族可以在工作间隙,用手指头代替梳子,十指微屈,以指肚代梳,从前额到后脑,从太阳穴到头顶进行梳理,每次梳百十下,动作宜轻柔。有明目、祛风、降压作用,并减少脱发,白发。

如有条件,可全头梳。不论头中间还是两侧,可从额头的发际一直梳到颈后的发根处。每个部位梳50次以上有功效,以自己感觉舒服为准。时间以早晨最佳,因为早上是人的阳气升发之时。

梳子以牛角梳、玉梳、木梳为好。木质以黄杨木梳为佳。建议你口袋里放一把小梳子,有时间便“修理修理”,是健脑的小办法。

按摩耳朵好处多

耳为肾之外窍,耳健则肾通;肾气充足,肾精盈满,则听觉灵敏。古典医籍有“耳为宗脉之所聚”、“一身之气贯于耳”之说。经常搓揉耳朵可以健脑醒神。“耳朵是缩小了的人体身形”。耳朵的各部位与人体内脏器官存在着生理性的内在联系。下面是几种常用的按摩耳朵法,经常为之,可以促进耳部血液循环,对缓解耳鸣、耳聋有一定的作用。

耳朵按摩操

拧耳朵:食指轻轻插入外耳孔,来回转动各20次,用力要均匀,速度不宜过快,严防损伤皮肤,不要双耳同时进行,一般先左后右进行。

捏耳廓:掌心面对耳廓,顺时针揉动20次后,改为逆时针20次;然后换另一个耳廓,依次进行。早晚各做3次,揉动时用力不要过猛,以双耳廓发红为好。

捏耳屏:耳屏亦称小耳朵。以拇指、食指不断挤压放松耳屏,左右耳屏同时进行,每次20~30次,揉时不要用力过猛,以双耳屏发红为好。

松耳廓:掌心面对耳廓,向内耳方向轻轻按下,然后轻轻松手,反复进行,初时每次3~5分钟,以后可增加到5~10分钟,早晚各两次。

过头引耳法:每天清晨起床后,以右手从头上引左耳廓上部21次,此法常练,身轻脑健,祛病强身。

搓揉耳朵操

做法:以右手从头上引左耳16下(即右手绕过头顶向上拉左耳),再用左手从头上引右耳16下;可交替进行若干次——搓到耳部发热、发红为止,自我感受耳朵舒服,不疼痛为准。

手掌揉搓是:用同侧的手掌,伸直紧贴在耳朵上,力量适中,先按顺时针,再按逆时针方向,反复地揉搓;或用拇指按于耳背,食指按于耳廓内侧上下反复揉搓均可。按、压、揉,以两耳发热,外观发红为度。需要注意的是,开始时动作要慢,时间宜短,待逐渐适应后可加快搓揉速度和延长搓揉时间。

具体做法

①揉耳垂。两手拇指和食指分别捏住耳垂,揉搓一次,轻轻将耳垂向下拉一下,反复32次。这样做可疏通全身气血,防治动脉硬化,对神经衰弱、眼疾、感冒有疗效。②揉耳孔。两手食指分别塞进左右耳孔,正、反方向转3圈后,往里轻捅,随即拔出,反复16次。能防治耳鸣、眩晕、头痛、牙龈肿痛,增强听觉功能。③揉震耳。两手掌心用力按压左右耳孔,其余四指压后脑骨不动,掌心一按一松,反复32次。其作用同耳孔。④揉“降压沟”。耳朵后部上方三分之一的斜凹处即“降压沟”,两手拇指分别沿两耳降压沟上下斜搓32次。可降低高血压。

“鸣天鼓”

如果耳朵中的鼓膜老是不动就会老化,听觉也就不灵了,所以,古代养生家主张经常使耳道鼓气,以使耳膜震动,称之为“鸣天鼓”。具体做法是:用两手掌心紧紧地按住两耳孔、五指置于脑后,然后用两手中间三指轻轻叩击后脑部数十次,或用两手食指各压在中指上,再用食指向下滑弹后脑部数十次,然后两手掌按住耳孔,再骤然放开,可连续开闭几次。在做“鸣天鼓”运动时,要自始至终闭目养神,手法由轻至重;如感觉良好,可坚持长期做下去,能收到强壮元气,醒脑明目、防治耳病之功效。

按摩搓耳简便易行,利用起床、洗脸、午休、饭后等时间均可进行,每天一至三次,关键在于长年坚持。注意:中耳炎即耳廓破溃者、先天性耳聋者勿用上述方法。

叩齿(咽唾液)、擦面部、揉太阳穴

叩齿咽唾液

叩齿就是上牙、下牙相互叩击的一种自我保健法,民间俗称“叩天钟”,有“朝暮叩齿三百六,七老八十不落牙”之说。一般来说,长寿之人牙口好,胃口也好。

常叩齿能增强牙周组织结构的坚韧性,促进牙龈及面部血液循环,使牙齿坚固,防止牙病。从而增强局部气血运动和局部经络畅通,达到强肾固精,平衡阴阳的作用。做法:精神放松,口唇微闭;心神合一,默念叩击;先叩臼牙,再叩门牙;轻重交替,节奏有致。终结时,再辅以“赤龙(舌头)搅海,漱津匀吞”,效果更佳。平时工作繁忙的人士,可以利用饭后刷牙后的数分钟,做一下“叩天钟”。每天三餐饭就能叩三次牙,每次叩击三五十次,如能长期坚持下去,必见成效——关键在于要有叩齿的意识。

唾液是由人体的津液所化生,唾液具有杀灭微生物、健齿助消化的功能;唾液能消除从氧气和食物中产生的对人体十分有害的自由基。细嚼慢咽能长寿,狼吞虎咽易患病。如果每口饭咀嚼30次,就可以消除大部分有害物。唾液有防癌效果,有“天然抗癌剂”的美称。民间有“日咽唾液300口,使你活到九十九”的说法。

擦面部、揉太阳穴

两手搓热后,中指头放在鼻子上,用中指带动其他手指,沿鼻子两侧自下而上,擦至额部向两侧分开,再沿两颊轻轻拂下,反复擦30次左右。常擦面部有润泽颜面,减少面部皱纹和醒脑、降压的作用。在擦面部的同时,揉揉太阳穴锻炼,能达到健脑提神、消除疲劳的作用。用双手中指(或双手拇指)按揉太阳穴此穴位转圈揉动,顺揉7至8圈,然后再反顺揉7至8圈,反复做几次。对患有偏头痛、月经痛、伤风感冒等有较好的疗效。按揉太阳穴因人而异。老人和小孩手法不宜太重,青壮年手法可适当加重。如果头部皮肤有破损或感染,则不宜按揉。每天临睡前及早晨醒来时,擦面部、揉太阳穴效果更佳。

常摸头部抗衰老

擦鬓角:用双手食、中、无名指的指肚在鬓角部位上下反复擦16次,要用力擦至头发根为好。

梳发:双手五指分开,用指甲端由前发际梳向后发际,反复梳理16次。操作时手指要稍用力,要求手指肚触及皮肤。

推发:两手虎口相对分开放在耳上发际,食指在前,拇指在后,由耳上发际推向头顶,两虎口在头顶上会合时捧发上提,反复推发16次,操作时稍用力。

叩击头部:双手五指分开成半屈状,用指端由前发际向后叩击,反复叩击32次,叩时要用力均匀并稍用力。

拍击百会:用右手(左手也可)五指并拢,拍击百会穴32次。要求手掌动作半起半落,力量尽可能均匀。以上五个动作,坐、站均可。长期坚持必能见效。头部不适者不宜。

食疗可治少白头

黑芝麻粥黑芝麻30克,大米60克。先将黑芝麻淘洗干净,晒干后炒熟研碎,与大米兑水煮粥。每天一次食用,连食15天为一疗程。间隔5天再进行下一疗程。对“少白头”的白发变黑有良好作用。也可与海带放在一起煮食。

仙人粥何首乌30~60克,红枣5枚,红糖10克,大米60克。先将何首乌放入小砂锅内,煎取汁液,去渣后放入淘洗干净的大米和红枣,加水适量煮粥,粥熟后加入红糖即成。每天一剂,分两次食用,连食7~10天为一疗程,间隔5天再进行下一疗程。适用于须发早白和头发枯黄的人。大便溏泄者不宜食用。

枸杞子汤枸杞子9~15克。煎汤、炖食、浸酒均可。长期服用,对肝肾亏损、头目昏花、头发早白有疗效。

消除上眼皮浮肿的指压按摩

上眼皮浮肿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突发性的,如熬夜、失眠、流泪多、睡前喝水多。一般来说,只要睡眠充足、心神安定,就能很快得到改善。二是由于生理因素所引起,如脾胃功能不好、水分代谢不良等。三是有时间性的,可分为阳水肿及阴水肿。阳水肿是天亮醒来即由眼部开始往下浮肿,到黄昏时即消肿;而阴水肿则是指中午12点后从脚趾开始浮肿,到黄昏时分渐进肿到腿部甚至眼部,隔天天亮才消肿。前者是由于肺部水分不下行所致,而后者是由于脾、肾虚弱,不能化水所致。

①指压消肿:以眼眶内侧骨边的消肿效果为佳。分别指压眉头部位的“攒竹穴”、内眼角下方的“睛明穴”和“承泣穴”。此外,也可以采用顺时针方向,顺着眼眶骨边际内侧进行按压,在逆时针按摩回去。按到特别酸痛的那一点,就是阻塞最为严重的地方。每个穴点指压6~8下,在指压酸痛程度减轻时就可以停止。

②后续动作:眼部是脆弱的部位,指压过后要以指尖做轻拍补气的按摩。拍打时,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指尖平行于眼眶骨边,从眉头开始以顺时针方向旋转360度轻拍,拍完后再用这三指轻轻地在眼眶周围画圆圈。

眼部指压、按摩,促进了眼部血液循环,不但可以消除眼部浮肿,还有淡化眼角皱纹、预防眼尾下垂、减缓眼部老化的功效。

无论眼部浮肿的原因何在,都可通过眼部指压、按摩来达到眼部消肿的目的;但是,如果是甲状腺机能亢进所引起的眼睑肿胀及眼肌衰弱,指压按摩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消除眼袋浮肿的指压按摩

眼袋浮肿最主要的成因是人体内水分代谢(消化功能)不良。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的脾胃机能渐渐减弱,便开始出现皮肤松弛、眼袋浮肿等现象。

①指压消肿:位于瞳孔正下方、下眼睑1/2处的“承泣穴”和瞳孔正下方、目下一寸处的“四白穴”,按摩这两个穴道。承泣穴:用中指轻按,待指力下达0??5厘米处,再往下15度角的方向往内轻勾。四白穴:垂直按压即可。按完承泣穴、四白穴之后,左、右两边眼眶骨边也要进行按压。一个穴位按压10次。

②后续动作:按压完之后,要轻拍下眼睑指压过的地方。若指压方式正确,你会发现经过指压的那一边就会消肿。指压时要有“得气”的感觉,也就是麻、胀、热、痛才有疗效。

消除双下巴的指压按摩

下巴上多出一层肉,形成赘肉的主要原因:缺乏运动,脂肪过多,肥胖而肌肉松弛,经络阻塞,形成浮肿。指压按摩可以消除双下巴。

①指压按摩:下颌骨的骨侧边缘是消除下巴赘肉最有效的部位。四指并拢,指尖朝上。指压时四指轻轻地往上顶。②下巴伸展:眼睛直视下方,下巴尽量往下伸展,最好能碰到胸前。然后,脖子再尽量抬举,停留2~3秒。③点头运动:肩膀保持不动,脖子慢慢向左转,转到无法再转为止,然后尽量向下点头。左右各3下。④颈部回转:依顺时钟方向颈部由左至右划一个大圆圈;然后逆时钟方向,由右至左大回转。动作要轻缓,不可过猛,以免扭伤脖子。脖子的转动牵引,在一收一放、一紧一松之间,促进了气血循环,减少了赘肉。

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消除双下巴的指压按摩,最好每天都进行,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常咀嚼口香糖,亦可消除双下巴。

护养眼睛小办法

1.使用电脑时十分专注,眨眼频率由正常的每五六秒钟眨眼一次,降到每十几秒甚至二十几秒一次。为此,常用电脑之人,最好每天特意眨眼300次,有助于养护眼睛。

连续使用电脑后1~2小时,应将眼睛移开电脑,闭眼休息几分钟,可缓解眼睛疲劳。可以喝杯茶,或用双手轻轻按揉眼眶周围,让双眼得到充分的调节和休息。

注意:白内障患者手术后不能做眼保健操和眼球按摩,因为按摩存在着对眼球外加压力,倘若过猛会导致刀口裂开或晶体错位。

2.尽量远眺。在休息时,尽量让眼睛看看远处。登高远望是对视力调节的最好方式。只有远近视野不断地交互变换,才能保持眼内调节肌肉的舒缩灵活而不僵化。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读书都是近距离。室内灯光,特别是电脑、游戏机、电视荧屏对视网膜均有损害,而原野、森林、草地的自然绿色适宜于人的视觉,到大自然中去踏青、远望,对视力的恢复大有好处。

3.放风筝对预防近视有功效。近距离、长时间用眼引起眼睛睫状肌紧张,是造成近视的主因,放风筝正好让眼睛专注凝视远方,是很好的眼球调节运动,向上看远处,正可促使睫状肌放松、休息。

4.冷水湿毛巾敷眼。有一位老先生常被眼睛干涩所困扰,尤其是晚上看报纸时,非得用上眼药水才能将报纸看完,有时还要滴上两回。后来,这位先生根据眼睛喜凉的特点,用冷的湿毛巾捂住双眼,结合眼球转动,然后再按摩双眼,结果发现这一自创的疗法还有效。读书看报时摆脱了眼药水,眼也不干涩了。

具体做法

用冷水将毛巾浸透,然后稍拧两下,使毛巾不滴水,但尽可能多的含水分。再折成四折,稍用力捂住轻闭的双眼,让眼球在毛巾的压力下先以顺时针转30下,在逆时针转30下。然后将毛巾翻个面,仍捂住双眼,用双手的食指和中指在毛巾上稍用力按住眼球并顺时针按摩30下,再逆时针按摩30下。完毕后将毛巾拧干,再捂双眼片刻,吸干脸上的水分即可。如能坚持此法,必见效果。

湿毛巾敷后脑勺。将毛巾用冷水浸湿,放在小脑上(枕骨左右,俗称后脑勺),可两侧同时敷或左右交替敷,毛巾重复浸水数次,每次进行3分钟。能起到醒脑、提高反应和思维能力的效果,对高血压引起的头晕也有效。

有益于眼睛的食物

含有蛋白质的食物——瘦肉、鱼虾、奶类、蛋类等。

含有维生素A的食物——胡萝卜、苋菜、菠菜、韭菜、青椒、红心白薯以及水果中的橘子、杏子、柿子等。缺乏维生素A,严重的时候容易患夜盲症和干眼病。

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以青椒、黄瓜、菜花、小白菜、鲜枣、生梨、橘子等含量高。维生素C是组成眼球水晶体的成分之一。

含有维生素B的食物——芝麻、红枣、大豆、鲜奶、麦芽等。维生素B1不足,眼睛容易疲劳;维生素B2不足,容易引起角膜炎。可以多吃些枸杞子。

含钙量高的食物——如豆类、虾皮都比较丰富。烧排骨汤、糖醋排骨等,可以增加钙的含量。钙具有消除眼睛紧张的作用。

枸杞子配方:①枸杞子加**:用热水冲泡饮用,清肝明目。②枸杞子加绿茶:具有清热、消除眼涩和因熬夜出现的黑眼圈。③枸杞子加米,煮成粥后,加入白糖(或红糖),治疗视力模糊及流泪。

明目茶:白**、决明子、槐花各10克,煎水代茶饮。有清肝明目、润肠通便,降血脂、降血压的功效。

清洁湿润鼻子可防病

鼻腔是肺的空调和过滤器,通过24小时不停的呼吸,吸入的灰尘很快就被清除掉。但是,作为人体与空气打交道的第一关口,鼻子时刻遭受着污浊空气的侵扰。鼻腔在污染、干燥的情况下,鼻纤毛的运动就会受到阻碍,鼻腔黏膜上会沉积大量污垢和细菌,引发鼻炎等炎症。据调查,在病毒性流感、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中,80%是忽视鼻腔清洁引起的。保持鼻腔卫生的方法:

保持合适的室内温度、湿度。进入有空气污染的环境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如:戴口罩、防毒面具等。

先洗净双手,然后清洗鼻子,常使鼻子保持湿润。鼻腔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脏和干,“对症”方法就是清洁和湿润,能预防和减缓各种呼吸道感染和鼻腔炎症的发生。起床后用洗脸的温热毛巾,轻捂口鼻呼吸数分钟;也可以用冷水直接清洗鼻子。提倡冷水洗鼻,尤其是早晨洗脸时,顺便洗几次鼻,可改善鼻黏膜的血液循环,预防感冒及呼吸道其他疾患。最好每天早、晚各一次(早上起床后洗脸前和晚上睡觉前),如遇生病引起鼻腔分泌物增多时,要随时清洗鼻腔内各种病毒和细菌。

经常按摩鼻部。方法是用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摩擦,有热感时,用手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左右,接着,按摩鼻翼两侧的“迎香穴”15~20次(迎香穴在鼻唇沟中,鼻翼外侧缘旁0??5厘米)。手法由轻到重,但不要损伤皮肤。在早晨起床前,晚间睡觉前各按摩一次,其他空闲时间也可进行。此法可疏通经络,增强局部气血流通,大大加强鼻的耐寒能力,可有效预防感冒和鼻病,亦能治疗伤风,鼻塞不通。

掌握正确(擤鼻涕)的方法,可用手绢或纸巾轻轻遮住两鼻孔外口,用适宜力度向外(擤)出。避免将异物或污染物塞入鼻腔;保持鼻腔干净。不要用手抠鼻子,不要揪鼻毛。损害鼻毛和鼻黏膜不但会影响鼻功能,引起鼻腔内化脓性感染,而且还可能引起颅内和耳的疾病。

洗鼻子别太勤

洗脸时,顺便清洗一下鼻子,可保持鼻腔卫生;但是,洗鼻子不可过勤。洗鼻子太勤,容易损害鼻纤毛,导致鼻腔过滤空气中脏物的能力减弱;如有条件,最好用生理盐水洗鼻子。

看脸色知疾病

人体表的毛病反映出人体内部脏腑问题。五脏六腑的异常症状通过经脉在人的体表反映出来。观人体表异常症状,能推断是否患有某种疾病,这叫“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已知其内脏,则知病矣”(见《黄帝内经》)。医生除了要依靠仪器、化验等检测手段来确诊疾病外,最好不要放弃简便易行的诊病手段,即西医的望、触、叩、听,特别是中医的望、闻、问、切——这是祖国医学几千年来积累流传下来的诊病方法。古人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观察人的体表大部分属于望诊范畴,有一部分通过触诊,即通过触穴而诊断疾病。

古谚有云:“入门休问荣枯事,气色一观便得知”。面者,色之英也。内经以“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出空窍”,故面色之正邪,可鉴于五脏六腑,反映出气血经络的运行。望面色可以查病源。

正常人的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是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的色泽。但是由于体质禀赋不同,所处地域不同,有人可能偏红、偏白、或偏黑,这些均属常色范畴。病色是指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病色的出现,不论何色,或晦暗枯槁,或某色独见,皆为病色。

科学研究证明,人体的内脏器官都与面部的不同部位有特定联系。“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灵枢·五阅五使篇》)这说的就是:鼻子与肺部相关,眼睛与肝脏相关,口唇与脾脏相关,舌头与心脏相关,耳朵与肾脏相关。内脏机能的好坏会在人的面部反映出来,因而通过观察人的面部情况,就可以判断健康状况。

①黑色:主肾虚,寒证,痛证,淤血

颧与颜黑为肾病;眼圈发黑、眼神无光则是肝肾负担太重。月经不调,失眠或肝郁气滞;面黑而手足不遂、疼痛,往往是寒痹、关节炎的表现。

脸颊发灰说明身体缺氧,肺部功能不佳,应多去户外散步、慢跑并补充蔬菜水果,增加蛋白质、矿物质和粗纤维的摄入。

②黄色:主虚证,湿证

面色淡黄,枯槁无光,多属脾胃虚弱,消化系统病变,如消化不良,胃炎,溃疡病,结肠炎等;若面目俱黄,提示有肝胆疾患,如黄疸性肝炎,阻塞性黄疸,胆道结石,肝硬化,胆囊癌等。

③白色:主虚症,寒证,脱血,夺气

面色苍白,多为气血不足,体虚衰弱之人,尤常见于肺虚和虚寒之人,同时伴有呼吸气促,畏寒乏力;妇女面白,常见于月经过多,或崩漏带下;面色苍白,又见于消化道出血,或外伤出血;惊吓,虚脱,休克,常有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等表现。嘴唇苍白见于贫血,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或内分泌功能不全等;呈紫色者是肺病,黑色的人肝脏患疾,发热的人是红色。

④青色:主寒证、痛症、淤血和惊风

面唇青紫,多见于脾胃受寒,肠**;小儿高热惊风,多在眉间、鼻柱、口唇四周显现青色;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病人,可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妇女面青,多见肝郁气滞,情志烦躁,少食多怒,乳腺增生,月经不调等。

⑤赤色:主热证

若两颧潮红,低热、咳血,则是肺结核的表现;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病人,表现为两颧部紫红色,通常称“二尖瓣面容”。

常饮酒,或吃过多的甜食,易在鼻尖上形成红色血管(酒糟鼻);如果整个鼻子通红,那就是心肺负担过重了。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