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今年我的女儿就要小学毕业了。在这几年里,老师给女儿的评语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句话:“自制力差,上课常常说话、管不住自己。”
每当看到这样的评语,我总会与女儿进行一番交谈,但这好像对她并不起作用。虽然当时也觉得很恼火,可事后想一想,是不是因为女儿对此已经很习惯,早已习以为常了,所以见怪不怪、很难改正?
回想女儿在幼儿园里时,就特别活泼好动,对什么事都感兴趣,可是做什么事也没有长性、持久性,三分钟热度过后就又变了。当时还以为这就是小孩子的脾性,长大以后就好了,所以并没当回事,结果在上小学后就招来了更多的麻烦。这些,不就是吗?
可以说,我这是在自酿苦酒啊。
【点评】
本案例中这位孩子的自由散漫,确实如同其父母所说,是在幼儿园里就缺乏某种规则的制约,从而导致自制力差、自由散漫成了习惯,等到上小学后就已经基本成型,很难改正了。所以父母针对老师批评的要她进行改正,难度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这再次证明,对孩子进行规则制约、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可谓越早越好。
例如,就以幼儿园为例。许多父母感觉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不到东西”,尤其是一些老人干脆因此认为孩子上不上幼儿园没关系,孩子进了幼儿园也是被“关关”的。其实不然。
那么,孩子在幼儿园里究竟做些什么呢?这大体可以从幼儿园班级生活规则中得到解释。这种规则分为三种梯度:一是必须遵守的强制规则,二是可以选择遵守的他律规则,三是在自发活动中协商产生的活动规则。这三种规则的层次不同,对孩子的制约性也不同,但都是要求他们务必遵守的,因为这些规则对训练他们的自制力都很有帮助。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孩子具有自制力或没有自制力,都是在习惯中养成的。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父母应该明确对孩子要求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要做的话应该做到哪个层次,让他觉得有“标准”可依。这种标准就是规则。顺便一提的是,在提出这种要求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量力而行,不要企图拔苗助长。
例如,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在孩子起床、用餐、午睡、做游戏、晚上睡觉时,就应当对孩子提出要求,并叮嘱孩子严格按规则行事。而在这每一个环节中又都包含太多的细节,如每天吃饭时要饭前洗手,并且懂得并坚持正确入席、端碗、握筷、摆筷、摆腿、说话、擦桌子,饭粒掉在桌子上怎么办,等等,就都要有行为规范要求。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会慢慢加深孩子对规则的理解,从而养成一定的行为模式。
从实践中看,大多数父母都会这样做,问题在于不能持之以恒,或者严厉的时候会要求孩子这样做,碰到一件什么高兴的事就会忘乎所以,暂时放松对孩子的要求。也有的父母只要求孩子“懂”,并不要求去实践,更谈不上天天去践行,这样的效果就值得怀疑。所以,这种孩子最终还是无法培养起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制力来。应该说,这类事情已经开了个好头却没能坚持下去的情形,实在是怪可惜的。
诚然,习惯的养成和培养有一个过程,但再怎么说,也会比养成了坏习惯后加以改正要容易得多。不用说有些坏习惯一辈子改不掉,就是能改过来也会多费几倍、几十倍的时间和努力。
所以,父母最迟在幼儿园阶段就要对孩子进行规则制约。虽然在这过程中会有较大的反复,但只要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及时提醒、反复训练,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和自觉性的提高,让他慢慢学会如何调节和控制好自己,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变得有自制力。
父母平时在家里时,就可以针对孩子的年龄和个性特点,采取合适的方式对待他们,并且尊重他们,这样会非常有助于孩子遵守规则,通过规则制约来增强自制力。
以年龄特点为例。由于孩子的年龄关系,有时候他们不能很好地遵守规则甚至还要故意违反规则,这并不是他们要有意捣蛋,而是因为他们不明白成年人为什么要订立这样的规矩。所以,为了孩子能够更好地遵守规则,必须反复向他们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并且结合实际,通过生活体验让他们明白这样做的必要性和好处。
例如在幼儿园里就有这样一个环节:孩子上小班以后,遇到上厕所时,老师会要求男孩和女孩分别上厕所,并且每次上厕所的人数不能超过4人。虽然老师会天天这样要求他们,可是这么大的孩子根本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动不动就要到老师那里去告状,说某某小朋友又尿到他的裤子上或鞋子上了等等。
由此可见,如果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要遵守这样的规则,就很难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而这时候又怎么让孩子明白呢?幼儿园老师常常会组织小朋友一起讨论,或者播放动画片《我们是这样上厕所的》。
孩子们通过观看、讨论、思考后,就会进一步理解上厕所的规则,自觉地建立起一种“厕所文化环境”来。大家都这样做,不但秩序井然、清洁卫生,并且自我控制能力也会有大的提高。
再以个性特点为例。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在训练自制力方面的要求也应当不同。例如以本案例中这位“上课时爱说话、常常管不住自己”的孩子来说,这种孩子思维一般比较活跃、会表现自己,所以平时可以经常给他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激发和调动他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他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训练和提高,慢慢培养自制力。
这样的活动方式,既可以是父母或老师与孩子单独交谈,帮助她反思自己的行为;也可以是利用班集体环境,来对她施加正面影响;还可以是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如“木头人”、“电风扇”等,来引导、帮助她逐步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方法措施得当,就必定会看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