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法:积极补偿——痛痛快快地玩,踏踏实实地学(1 / 1)

【话题】

我的孩子过去总是缺乏自制力,所以我们为此颇伤脑筋。后来我们根据他好动的特点,特别喜欢踢球、玩打仗游戏等,让他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后就去放肆,去做他感兴趣的事,现在看来效果很不错。

在我们看来,好像很符合李大钊的一句名言:“玩,就痛痛快快地玩;学,就踏踏实实地学。”但不知道两者之间是不是有什么科学道理?

【点评】

本案例中这位父母所说的确实有道理,这就是在培养自制力方面的积极补偿法在起作用。“玩,就痛痛快快地玩;学,就踏踏实实地学”。许多父母也懂这个道理,但很难做到。因为在他们看来,孩子学是“应该”的,而玩则是在“浪费”时间和生命。尤其是在孩子上学后,抱有这种观点的父母可谓比比皆是。

但事实证明,孩子的自制力是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密切相关的。如果你不让孩子玩,只要求他们学习,这时候的学习实际上也学不好;相反,要求孩子认认真真地学、痛痛快快地玩,看上去是一对矛盾,但实际上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又何乐而不为呢?

像本案例中这位孩子喜欢踢球、玩打仗等游戏,实际上是男孩子普遍喜欢的活动,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经常让孩子玩一玩这样的游戏,对提高自制力实际上是有帮助的。

不但如此,其他所有孩子感兴趣的活动都具备这种功能,例如孩子在玩棋类游戏时,就会比较冷静、有耐心、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显然对提高自制力是有帮助的;书法、画画、搭积木游戏等,也具有这样的效果。单腿站立、走平衡木等游戏,则在锻炼耐心方面效果较好。

当然,父母如果要采用这种方式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注意力,游戏前要先让孩子自己确定一个目标,然后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提高自制力和注意力了。

从概念上看,所谓积极补偿法,就是利用孩子的某种**所产生的强大动力,来找一件他喜欢的事情去做,或者拼命读书,或者痛痛快快地玩,从而使得这种消极情绪得到积极运用。

不难看出,积极补偿法在孩子自制力训练中的运用是很常见的。例如,在孩子开始接触学校生活之前,父母就有意识地安排各种让孩子感到快乐的活动,培养他的积极情绪,就是其中之一。

小孩子都喜欢玩玩具。根据孩子的年龄,挑选适合的益智玩具,就很容易刺激他的想象力,激发他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当这种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后,孩子就会自觉地去探索未知世界、寻求答案了。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自制力会得到一次质的飞跃。

实践证明,最能激发孩子好奇心的玩具通常都具有强烈、新奇、富于运动变化等特点。例如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来说,音乐鸟笼、会跳的小青蛙、会摇头的小木偶、会自动下蛋的母鸡等玩具,就最容易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提高自控能力,用这种方式训练孩子,效果最理想。

与此同时,把孩子带到公园里去观察过去从来没见过的花草树木、非常有趣的动物,各种引人入胜的景观,以及各种造型迥异的建筑物等,也能在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同时,增强孩子的自控能力。

孩子的主要任务是游戏。所以,注重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应当放在最突出的地位。

前苏联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各种颜色的纸分别装在与此颜色相同的盒子里,来考察孩子的注意力究竟能坚持多长时间。结果表明,4岁的孩子在不玩游戏、单独进行这项实验时能坚持17分钟,6岁的孩子能坚持62分钟;可是这项实验如果穿插在游戏中进行,4岁的孩子可以坚持22分钟,6岁的孩子可以坚持71分钟,并且这时候的彩纸数量也比前者增加了50%。

这项实验表明,孩子在游戏活动中会具有更强的自控能力、更高的注意力。但同时也表明,通过游戏方式来积极补偿孩子,是提高孩子自控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

当然,在具体选择游戏活动内容和方式时是很有讲究的。在传统游戏中,有一种名叫“找回不见的玩具”的游戏,在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自控能力方面的作用尤其突出。

其过程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拿出几样不同的玩具摆放在桌子上,然后和孩子一起清点这些玩具的数量、说出它们的名称,如果孩子年龄稍大,还可以要求把它们进行各种不同的归类。接下来,当孩子不注意时突然拿走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玩具,问他“究竟什么东西不见了?”这样就势必会促使孩子去看、去想、去动脑筋。

这种游戏方式很简单,训练效果却很好。这时候你就不会在孩子身上看到他原来的一些坏毛病了。因为这时候他的精力都集中在玩游戏上,乐此不疲,所以自然而然就带动了注意力和自控能力的提高。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制力。

要注意的是,有些父母因为不懂得这种积极补偿法,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得很少;相反,另一种消极补偿法却用得较多。这也就难怪孩子的自制力比较差了,因为他这是受父母的影响造成的。

例如,曾经就有这样一位妈妈,因为儿子过于肥胖,所以她给孩子办了一张体育馆的游泳年票,鼓励孩子在假期里天天去游泳锻炼,以此来减肥。应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训练自制力。可是每当孩子游泳回来后,妈妈总会拿出一支孩子平常喜欢吃的冰淇淋“奖励”给他;并且吃晚饭时,也会特地把饭盛得满满的。这样一来,本来因为游泳消耗掉的体重,却又要因为饭量比过去更大重新补回来。所以说,这样的游泳减肥不但没有效果,而且适得其反。

由此可见,积极补偿法的正确运用,并非就会无师自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