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我的孩子小时候一直是外婆和保姆在带,平时要什么给什么,养成了许多坏习惯。有时候身上没带钱,外婆也会赶紧上楼去拿。因为孩子每天都要买东西,外婆每次出门前都要一再提醒自己千万别忘了带钱。
孩子后来上幼儿园了,才开始由我带。这时候我发现孩子有很多毛病要纠正,而我又是个性急的人,看到孩子身上的坏毛病就想立刻加以改正,所以态度比较坚决。可是这样一来,又出现不少问题。
例如,有一次孩子出门想买一张五毛钱的贴纸,问我要钱,我说没钱。孩子说,没钱你可以回家拿呀;我说,家里也没钱。孩子说,那你就打电话给爸爸,爸爸身上有钱。我说,爸爸身上也没钱。孩子就说,那你叫他赶快去赚钱吧。就这样,僵持两个小时下来谁也说服不了谁。
请问专家,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
【点评】
本案例中这位孩子的毛病主要是有一种强烈的购买欲,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无法控制自己。而从根源上看,这种购买欲是小时候在外婆手里造成的,已经习惯成自然了。虽然现在改还来得及,但已经颇费气力了。所以从这一点看,在安排孩子小时候究竟由谁带时,不能仅仅看谁有闲暇时间,还要看谁的教育方法最好、最有利于孩子成长。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刚刚出生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这时候谁与孩子的接触最多,对孩子的影响就最大。这就是所谓的“印刻效应”。
印刻效应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学名词,这种现象最早是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1910年在实验中发现的: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看到的东西后面走。无论这个东西是一只鹅、一只狗、一只猫甚至一种会动的玩具,它都会把它当作自己的“母亲”而跟随在它后面。尤其需要提出的是,一旦这只小鹅形成这种跟随反应,它就不会再形成对其他物体的跟随反应,包括它的母亲。
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印刻效应不仅存在于低等动物中,也同样存在于人类。所以,要培养孩子的自制力,需要特别注意孩子出生后的最初环境每天会给他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例如,现在的孩子出生后,生活环境中基本上都能看到电视。大约在孩子出生一个半月时,孩子的耳朵基本上就能听到声音、眼睛也差不多能看见东西了。这时候如果他看到电视机(其实倒并不一定是家人故意给他看电视,实际上是家里有人在看电视),孩子的头脑里马上就会刻上电视的印迹。这时候父母再和他说话,或者给他讲故事、唱儿歌,孩子就会表现出某种无动于衷的态度来,甚至完全没有反应。
当然,孩子作为人,他的印刻效应不会像低等动物那样一见钟情,而是会分布在最初的社会化过程中。从时间段看,就是从出生后到两周岁这段时间里。这个时候孩子与谁接触最多,受谁的影响就最大。
例如,如果给两岁的孩子每天看几个小时的电视,那么毫无疑问就会产生这样的印刻效应:从此以后,孩子就再也离不开电视了;如果你要让孩子在上学后减少看电视的时间,会比登天还难。
具有这种印刻效应的孩子在长到两三岁时,一般会出现以下症状:
不怎么说话,或者不愿意说话,因为看电视是一种被动式接受,不需要开口说话,所以孩子的语言功能发展非常迟缓;
对事物不敏感,不会注视妈妈的视线,因为他最先想到的会是电视机屏幕,用不着“旁顾左右”;
对妈妈的呼唤不予理睬,常常会等你说完了才问你“你说什么”;
喜欢剧烈运动,无法安静下来,因为电视里总是跳跳蹦蹦的;
喜欢电视里播放的广告,喜欢哼唱广告音乐;
独立性不强,生活自理能力差,因为电视里很少看到有做家务的;
不知道什么是危险的事,因为电视里经常有各种危险动作(实际上是特技镜头);
知识面广,因为电视节目里什么内容都有;
喜欢机械类的东西,并且较早地就学会了操作;等等。
不用说,上述印刻效应对培养孩子的自制力非常有害。可以说,现在的孩子自制力差,多半原因就在这里。这就是被心理学家称为由印刻效应导致的“印刻式危险”。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印刻式危险呢?这主要有三点:一是尽量推迟和减少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二是精心挑选孩子最初接触、接触最多的人选;三是有针对性地加以弥补。
前两点比较容易理解,这里简单地说说第三点所指的弥补办法,如果运用得好,可以最大限度地在事后消除这种危害。
例如,看电视太多的孩子不是对妈妈的呼叫不予理睬吗?那么这时候你可以把妈妈呼叫孩子的话录在磁带里,然后反复地播放给孩子听,这样就会渐渐地打开母子对话通道了。
回到本案例中这位孩子上来。如果他很小的时候不是由外婆带,而是由妈妈自己带,这些毛病就可能会少了许多。虽然中国的妈妈大多有工作,不像许多国家那样可以休假一两年,但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还是由自己带更好一些。虽然这会影响到暂时的家庭收入以及个人职务升迁,但从孩子的长远发展看还是非常“值得”的。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从小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76%以上不如父母带大的孩子成才率高;他们长大后的犯罪率要比父母亲自带大的孩子高出好多倍;更不用说,前者身上的坏习惯更多了。
这里的76%,正好暗合中国绝大多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没有受过任何家庭教育培训的比例。只有极少数人或本身从事教育工作,或懂得家教艺术,才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显示出隔代教育的优越性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