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计师为什么不愿意去事务所(1 / 1)

《知识经济》杂志在公布该刊对“公众心目中的金领”调查结果时发现,未来10年我国急需的15类人才排行榜中,注册会计师荣获“2001年金领职业”的第一位。从中似乎表明,注册会计师的的确确是当今公认的金饭碗了?

然而有这样一个奇怪现象,大批大批已经具备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人却视“金领”为“粪土”,宁愿白白地放弃这种职业机会而蜷首在原有的企事业单位按兵不动。

所谓注册会计师,是指依法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且接受委托从事审计和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的执业人员。目前我国大约需要35万名注册会计师,而实际上只有不到5万名。就是在这5万名中,还有一大半得不到国际机构的认可。因为他们虽然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但是却不在中介机构从事会计审计业务,因而只是空有一具资格而已。

看起来这一现象不可思议,但是它实际上反映了深层次的社会原因。

有人开玩笑说,要是自己在这里(现职单位里)混不下去了,再到箱底里去翻出这张注册会计师证投奔会计师事务所去——在他们的眼中,进中介机构居然成了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

注册会计师为什么学非所用

从实际情形来看,在目前的注册会计师从业队伍中,一批中坚力量都是当初改革初期从财政部门、审计部门那些不规范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中通过考核(而不是考试)获得注册会计师资格的。相反,不在会计师事务所的那些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人员,却是经过考试而取得这项资格的。考试取代考核,一方面当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实行注册会计师准入制度的需要。

奇怪的是,当你已经同意他“准入”了、他却不想“准入”,原因何在?主观上看,有的当初在报考注册会计师的时候只是为了弄一张证书、掂量一下自己的能力,或者是为自己留条退路;客观原因是,从工作环境和经济报酬的吸引力来看,还没有到让他们马上投入中介机构之怀的地步。

由于经验和年龄的原因,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领导和业务骨干基本上是“考核一族”,他们的素质参差不齐,年龄一般偏大。许多事务所被人称之为“老人所”、“余热发挥所”也就是这个原因。

这样的业务素质和年龄结构,就形成了其中一个独有的“59岁现象”。它在会计领域的突出表现,就是严重地影响到了审计报告的客观和公正性。这一点在我国非常突出,而较早认识到其危害性的一些国家,现在在这方面已经作出了明确规定。

例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就一律严格禁止“大龄”注册会计师从业,据说目的就是为了尽量避免从业者自身精力不济以及“59岁现象”。

一方面注册会计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偏高,另一方面年轻的注册会计师又不愿意加入这个队伍,这样的结果就势必造成了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得不到及时补充。久而久之,业务水平要求很高的审计业务——尤其是在审计质量控制的最前沿——高度专业化的审计程序在一定程度上降格以求仅仅变成了“对账”业务。

事实上可以这样不客气地说,一部分在考核制条件下产生的主管注册会计师,其专业水平充其量也只能马马虎虎能够适应“对账”的要求。

执业风险还没有充分认识和引入

做任何事情权力和责任应该是对等的关系,然而我国会计师执业的风险还远远没有被充分认识和引入,这也是导致中介机构合伙人胆大妄为、会计人饭碗震**加剧的重要因素。

按照1994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会计师事务所有两种体制:无限责任的合伙制(Unlimited Liability,即UP)和有限责任制(Limited Corporation)。然而在始于1998年的全国会计师事务所改制热潮中,最早一批改制的会计师事务所却是采用的有限责任合伙制(Limited Liability Partnership,LLP)。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认为,这种治理结构并不适合中国国情,但是某些地方在这方面已经先走一步,在实践中又很难干预。因为这种以合伙人方式管理的事务所,在发生问题的时候仅仅由在会计报表上签字的合伙人一人承担无限责任,事务所本身实行有限责任。特别是后来改制的一些事务所到工商部门去登记,有的干脆把名义上的“合伙”概念也抛弃了,直接登记成了“有限责任制”。大名鼎鼎的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就是这样的。

他们为什么要“有名无实”?其实,这种既非合伙人制又非有限责任公司的奇特治理结构,乃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巧妙设计。这样的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既可以有机会享受合伙制的最大利益,却不必承担一旦失职可能倾家**产的巨大风险。

对此,业内人士忧心忡忡,认为在这样的结构中一旦缺乏与专业水平相适应的会计职业道德,就会在机构内部出现老板和打工者之间的关系,不但不利于吸引人才,而且还会导致一些优秀人才从会计师事务所流出,凭借自己的专业水准,在会计造假方面“大展宏图”。

高水平的会计师没有用在正道上

比较典型的一个事例是,一位曾经担任过某会计师事务所所长的注册会计师,逆向流动到海南省的一家上市企业,担任这家企业的财务总监。

由于有这样一位“高手”在场,该企业聘请的注册会计师们只有“干瞪眼”的份——高度的专业化、严密的逻辑性、近乎完美的关联配合、对相关会计法规特别到位的理解和掌握——使得这样的会计造假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前来审计的注册会计师竟然“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审计工作,把它变成了向“老法师”学习的好机会。

与此类似的事例是,ST黎明的假账也体现了造假者较高的专业修养。

由此可见,中国并不是缺少高水平的会计人才,而只是这些“高水平”没有用在正途上。就好像电脑黑客一样,不可否认黑客的技术远在一般人之上,但是如果他用在正道上就是一股不可多得的正义力量,如果用在歪门邪道上就是一股破坏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