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记者改行房地产 屠海鸣步步向成功(1 / 1)

从记者到房地产开发大亨,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可其中有着必然联系。这就是他一步步走过的路。

1983年,屠海鸣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进入《解放日报》,实现了他从小想当一名新闻记者的理想。

在《解放日报》,他是一名文艺记者,而他的母亲则是一名经济记者。由于他们母子的勤奋努力,在1988年“首届上海新闻记者十佳评选”活动中,双双名列其中,一时传为佳话。

有了6年的记者经历,再加上母亲为人处事的言传身教,屠海鸣只身奔赴香港投身商海。面对许多媒体发出的高薪聘请,他认为,要搞就自己闯出一条路来——自己办报。

经过市场调查,屠海鸣决定首先在香港创办一份杂志。他雇了5个人,自己担任总编辑、总经理,自己约稿、写文章、采访、修改来稿,自己出去拉广告。

就这样,辛辛苦苦办了6期杂志后,总感到没有进入状态。尤其是在香港这样一个商业社会,办一个传媒没有10多亿港币的资金投入很难取得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屠海鸣想,还不如做生意赚钱更快。等到有一天钱赚够了,再去创办自己喜欢的媒体也不迟。

1990年,屠海鸣决定做生意赚钱。可是做生意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呢?屠海鸣反复考虑,觉得唯一的优势就在于,在办杂志时接触到了许多香港商人、企业。与此同时,通过办杂志,也多少掌握了经商的一些窍门。

接下来,屠海鸣找到一家公司进行合作。业务流程很简单:首先到欧洲去拿订单,主要是服装订单、来料加工订单,然后拿到上海、浙江、江苏去寻找外贸公司委托加工。

就这样做了2年,收益很不错。在世界各地跑来跑去时间久了,一些同行便提醒他:你这样总是搞贸易不行,得搞一个实业,像办工厂、搞俱乐部、甚至办一个餐厅都可以。

屠海鸣有些心动了。也巧,就在这时候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了,屠海鸣以一个记者的敏锐触觉从中捕捉到了巨大商机——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即将到来,我的商机也来了。

屠海鸣为此无比兴奋,赶紧把自己的香港公司委托给别人管理,自己则重新回到上海准备创办实业,因为自己对上海最熟悉。

想来想去,屠海鸣觉得办工厂、俱乐部都不是老百姓迫切需要的,不如创办一家房地产公司做些实事。屠海鸣知道,改变住房困难对上海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房地产业究竟怎么做,屠海鸣并没有经验。但他知道香港住房是怎么样的,也知道上海人需要什么样的住房,有这两点就够了。

屠海鸣开发的第一个项目是1992年设计、1993年动工建设的豪都国际花园。虽说是国际花园,可屠海鸣走的仍然是一条中低档价格路线。他觉得,房地产开发的首要任务是尽快改善大众住宅条件,满足普通市民的购房需求。这一原则他后来一直贯穿于捷克花园的开发过程,市场定位就放在普通市民中。

开发前屠海鸣就想,如果房价定为每平方米2000元,老百姓应当买得起,也一定会受到市场欢迎。为了检验自己的想法是否符合实际,他当时向市民发放了三四千封市场调查信,了解普通百姓对未来房价的期望值。反馈意见表明,大多数人都认为应当在2000元左右,最好总价在10多万元。

屠海鸣心中踏实了。为此,他把未来房价定位于每平方米2000元,然后倒过来测算配套成本、地价、管理费用、广告投入等控制指标,投资回报率定为15%。各项指标一旦确定就必须严格执行,决不含糊。至于投资报酬率为15%,他想,这与以前他所从事的专业、做过的生意相比已经很不错了,他感到满足了。

在开发过程中,屠海鸣亲自参与方案设计、优选房型,尽量减少公用面积和不实用面积,努力降低建筑成本。

房地产开发的第一炮能否打响,对以后项目的销售非常重要。为此,豪都国际花园建成后,抱着赔本赚吆喝的想法,屠海鸣决定开盘价定为每平方米1550元。结果没想到,广告一出去,100多套住宅3天内就已经全部售完。

要知道,当时还没有实行银行住房按揭贷款,购房者都是带着现金直接交款的。售楼处专门买了2台点钞机,不到3天就都全部用坏了。

在上海房地产开发商中流行着“投资回报率没有100%就算失败”的当年,屠海鸣这样做是很不容易的。

接下来,屠海鸣后面的开发项目顺理成章地取得了巨大成功,公司在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物价局、工商局联合开展的老百姓满意度测评中荣获全市第一名。

面授机宜

1.屠海鸣开发房地产的动机在于为百姓做事、有市场前景,这就是他虽然没有房地产业从业经验,却能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2.谈到个人财富时,屠海鸣结合自己10多年来的经历,深有体会地说:“一,眼光决定财富;二,诚信扩大财富;三,信息助长财富;四,管理提升财富;五,投资分享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