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攻玉 文盲敢赚1个亿(1 / 1)

一个一天书也没读过的小木匠,从在工地上打工开始,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终于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文具连锁王国。

1970年,邱文钦出生于广东省陆丰县碣石镇的一个农民家庭。6岁时父亲病逝,8岁时母亲去世,从此邱文钦成为孤儿,与比自己大2岁的哥哥相依为命,没有上过一天学。

1985年,15岁的邱文钦和哥哥一起,在姑妈的安排下,跟当地的一个木匠学木工。3年满师之日,正是一股打工热潮掀起之时,兄弟俩一合计便决定双双外出打工。两人借了240元路费,坐上了开往深圳的长途汽车。

当时的深圳一片荒芜,连条像样的公路也没有。所以,工作并不好找。他们费尽千辛万苦才在老乡的帮助下,找到一家工地做工,算是有了落脚之地。

为了报答老乡,他们拼命干活而毫无怨言。一个月过后,两人各自领到了330元工资。扣除90元生活费后居然有了240元的积蓄,这对于他们来说可是一笔巨款呀!

想到深圳的钱这么好挣,邱文钦暗暗发誓:一定要在深圳闯出一番事业来。

1989年末,打了一年小工的邱文钦想,如此这般辛辛苦苦可能永远也不会有“出头之日。”既然自己已经有了4000多元积蓄,为什么不单干呢?

于是,他们用每月200元的代价租了一间铁皮房,然后印了一些承揽家庭装修业务的小卡片到处派发,上门承揽一些零碎的木工活。与此同时,再从别的包工头手中转包一些木工活。就这样,同样没有什么风险,可是却能赚到自己原来几倍的工钱!

1991年末,他们听说一位开名片店的老乡要转让门面。邱文钦马上进行市场调查,发觉这个项目比较适合于自己,于是把这间只有7平方米的小店连同2位员工一起接了过来。虽然唯一的生产设备就是一台破旧的手摇式名片印刷机,可是邱文钦却备加珍惜,因为这是一间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店。

名片店的生意并不好。为了调动员工积极性,邱文钦规定:凡是联系到一盒名片,就按名片价格的10%发奖金。就凭着这点“小聪明”,名片店的生意一下子就做上去了。

由于设备过于老化,印刷速度太慢,小小名片店要想赚大钱根本不可能。邱文钦想添置一台新设备,可是费用要上万元,这成了一个大难题。

就在这时候,一位文具店的业务员上门来推销名片纸,随身所带的挎包里插着一些文具用品。邱文钦想,我为什么不一边做名片、一边卖文具呢?就这样,一个月文具试做下来,零零星星卖文具所赚的钱居然比印名片赚得还要多!

这一发现令邱文钦兴奋无比,他马上意识到:卖文具虽然是个小行当,可是其中隐藏着巨大利润空间。1992年初,邱文钦毅然拿出自己所有的7000元存款,购进了一些新潮而适用的文具用品。

当时正是深圳大开发时期,各种大小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文具市场的需求量极大。主业经营文具用品的第一个月就让邱文钦尝到了甜头,到了第4个月净收入就达到了2万多元。

这时候邱文钦一鼓作气,又盘下了隔壁10多平方米的发廊,装修一新后堂而皇之地开起了文具用品专卖店。

仅仅过去1年,文具用品店就取得了韩国、日本等七八家国外文化用品公司的代理权,稳定的大客户已有不少,业务发展飞速上升。

邱文钦是文盲,而文具用品又具有强烈的文化色彩,两者并不协调,怎么办?聪明的邱文钦马上想到:引进外智。

1993年,邱文钦开出了自己的第2家文具分店,1994年又一口气开了4家连锁分店,1995年干脆成立了“都都文化用品有限公司,”聘用总经理,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博士、硕士等高级人才至今不乏其人。

这些连锁店不但价格合理、品种齐全,而且所有连锁店价格统一、明码标价,全都导入CI管理理念。连锁店开到哪里,店面招牌的主色调就刷到那里,全然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了在竞争中取胜,邱文钦以顾客为中心,主动为顾客提供服务、送货上门,并且在深圳同行业中最早成立了送货上门公司。

2000年,邱文钦与黑龙江财贸学校签定协议,在该校开设了一个“都都班”,专门为公司培养后备人才。2003年初,这样的“都都班”又开到了其他3所商业学校,为拓展全国市场计划储备人才。

现在,邱文钦的都都文化用品有限公司已经在北京拥有1家文具分公司、在深圳拥有33家文具连锁店,员工600多人,成为全国最大的文具连锁王国,公司总资产超过1亿元。

面授机宜

1.“不管大步小步,都要领先一步”,这就是邱文钦的经商之道。

2.邱文钦十分诚恳地说:“一个真正关心自身发展的企业,首先要从关心员工开始。企业只有把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同一化,才能真正获得员工的认同与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