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也有先入为主者。做事实上的“最好”不如做消费者心目中的“最好”,以便取得“一夫当道,万夫莫开”的效果。
1999年,我国最大的啤酒生产商、畅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岛啤酒,成立了深圳青岛啤酒(销售)有限公司;同年7月22日,青岛啤酒与日本朝日啤酒株式会社等三方合资建设的深圳青岛啤酒朝日有限公司正式投产。
显而易见,青岛啤酒采取这一系列大动作,主要目的就是要积极开拓华南地区市场。
在此以后的短短3年内,深圳青岛啤酒(销售)有限公司在所掌控的华南区域,销售量达到100万吨,其发展速度令人侧目。
在大肆扩张市场过程中,青岛啤酒的惯用伎俩是收购当地的啤酒厂灌装青岛啤酒。这样,既可以沿用原来的啤酒品牌及时沟通与消费者之间的感情,又可以让消费者喝上更加优秀的青岛啤酒。
这种办法屡试不爽,弹无虚发。究其原因就在于青岛啤酒的知名度和市场操作经验,已经“登峰造极。”所以,这一策略在华南市场实行后无论是东莞、中山、海南等地,青岛啤酒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然而到了广州地区,这个办法就不知怎么的突然不灵了。
严格地说,青岛啤酒的这套做法用在普通啤酒在广州的销售上还可以,毕竟是国际名牌,知名度高、质量好。可是青岛啤酒的纯生啤酒采取这种方式,在当地根本就无法打开市场。
青岛啤酒公司对此感到非常纳闷。因为这种情况以前从来没有碰到过。
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原来在广州,消费者已经喝惯了当地珠江啤酒的纯生啤酒。只要一提到纯生啤酒,消费者的潜意识里就马上感觉到,这是指的珠江啤酒的纯生啤酒。所以,青岛啤酒的纯生啤酒如果也叫“纯生”的话,消费者从心眼里并不接受。
例如,消费者到商店去买啤酒,说:“来瓶‘纯生’”。明明店里既有青岛啤酒的纯生啤酒,也有珠江啤酒的纯生啤酒,可是店员递给顾客的必定是珠江啤酒,而不会是青岛啤酒。因为在当地消费者心目中,纯生啤酒就是当地的珠江啤酒,而“不可能”是其它。
在这种情况下,青岛啤酒的纯生啤酒又怎么能销得动呢?这就是他们十分头痛的地方。
要知道,青岛啤酒的纯生啤酒,是与世界上纯生啤酒第一品牌——日本朝日有限公司合用的生产线。这就注定了青岛纯生啤酒的口感、质量都是世界一流的,比珠江啤酒的纯生啤酒更好。不为外人所知的是,当初在开拓华南市场时,青岛啤酒凭借它的知名度和促销力度还准备把纯生啤酒的价格定得高一些呐。
那么,珠江啤酒又是凭什么魔法让消费者痴迷于珠江啤酒的呢?实事求是地说,他们在这方面的早期市场开拓是非常成功的。
原来,早在1992年,珠江啤酒就在国内引入了“生啤”概念,推出了全国第一家纯生啤酒,打破了当时啤酒生产和销售的竞争格局,引发了国内啤酒业的一次革命。不但在华南地区,包括全国其它许多地区,在消费者心目中都把纯生啤酒当作是珠江啤酒“独有、正宗”的产品,而把其他后来的跟风者看低一眼。
有了这样的潜意识,消费者在购买纯生啤酒时,就会只选择“正宗”的,而不管其它纯生啤酒是否质量比珠江啤酒更好。
这就是“认知”与“事实”之间的差距。平心而论这种差距消费者人人都有,是很难改变的。
例如,在华南地区的消费者中,即使青岛啤酒的纯生啤酒质量高于珠江啤酒,他们仍然会认为,青岛啤酒只是“也有”纯生啤酒,而难以改变他们心目中“纯生啤酒=珠江啤酒”的概念。
应当说,这是珠江啤酒的自豪,但却并不一定是青岛啤酒的悲哀。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青岛啤酒在这种情况下同样可以采取灵活的营销策略,慢慢修正消费者的忠诚度。虽然,消费者的认知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想当初,珠江啤酒不就是因为与众不同生产了纯生啤酒——而不是追随其他啤酒厂家生产“更好”的啤酒(熟啤)——才取得成功,从而成为目前全国经济效益最好的啤酒集团的吗?那么,现在的青岛啤酒为什么就不能沿用同样的方法,通过强调其纯生啤酒与珠江牌纯生啤酒有什么不同,从而让消费者知道,还有一种青岛啤酒的纯生啤酒可以选择呢?
问题的关键在于,青岛啤酒决不能向消费者灌输自己“也有”纯生啤酒的概念!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产品之间的差别化越来越小时,与其花大功夫做“最好”的产品,还不如做与竞争对手“不同”的产品,并同时力争先入为主,让消费者认为你的产品在该领域内“最好”——对,是消费者认为“最好”,而不一定是事实上的“最好”。
因为事实上的“最好”即使真的存在,你也很难说清楚。在更多情况下,是根本没有机会说清楚的,更不用说市场营销中往往永远不会出现那一天。
再以香港凤凰卫视为例,它在我国大陆覆盖的收视人口仅仅只有中央电视台的1/8。可是由于它在国际上成功地标榜出自己是“世界华人频道”,所以广告客户就冲着它这句话,把它当作覆盖全球华人的首选频道!
在市场营销中,这样的“冤枉官司”举不胜举,你连告状的地方都没有。
面授机宜
1.最好的产品,其市场表现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否则也就没有市场营销一说了。对于企业而言,造最好的产品不如造与众不同的产品。
2.所谓以质量取胜,通常在市场竞争的初级阶段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为谁好谁坏消费者很容易分辨出来。可是到了产品同质化非常严重时,消费者选择商品往往只根据自己的认知来进行。这时候就应当把产品竞争转变为认知竞争,否则就难以在众多品牌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