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青少年网络交友与其年龄大小、受教育程度、家庭影响有很大关系,与性别、种族关系不大。网络交友十分时髦和普遍,加大了对网络的过度使用,从而容易产生对上网的依赖性。
关于网络交友,父母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网络交友难有真心朋友
调查表明,经常上网的中小学生中55%的人拥有5个以上固定网友。不过他们自己也非常清楚,与这些网友之间的友谊并不都是“真实”的。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我国的网络交友并不具备“真实”基础
目前我国的网络交友很难交到真心朋友,这已成为一种“共识”。建立在这种共识基础之上的,实际上是整个社会诚信度不高,反映到网络上就缺乏“真实”的基础了。
在美国,创建于2004年的Facebook社会化网络平台发展非常迅猛,其核心因素就是网上、网下生活的重合度非常高:每个注册账号后面都对应着一个真实的人;在线用户用的都是自己的真实姓名、真实照片;结交的朋友也多是自己熟悉的,或者是朋友的朋友。由于整个社会诚信度高,所以这些资料完全能保证真实。而在我国,目前还很难做到这一点。
中小学生也非常认可这一点
网络交友的真实性不高,会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方面,父母为孩子感到担忧,生怕他们上当受骗;另一方面,孩子会从中保持一分警惕,这又是父母稍感安慰的。实际上,只要不是“鬼迷心窍”的孩子,大多数都会认可这一点。
调查表明,中国人上网的第一目的是娱乐,包括看各种各样的社会新闻、网站推荐新闻、给自己QQ里的形象穿上色彩斑斓的衣服、通宵熬夜打造网络游戏中的某套极品装备,等等,参与网络交友的比例并不高,这恰好能够证明这一点。
总体上看,大多数网络交友是成年人之间“一夜情”之类的边缘交友,发生在中小学生中的网络交友比例并不高。经常上网的孩子,并不愿意公开自己的真实资料,这表明他们对网络交友本身抱有一份应有警惕。
★阻止交友要有高超艺术
孩子如果迷恋于网络交友,父母要想剥夺这种迷恋,就必须有一种东西用来满足他们自身追求快乐和满足感,这需要父母学习并掌握艺术。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给孩子更多的爱
中小学生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成功、渴望友谊,可是在学校,只有一小部分成绩好的学生能得到肯定,同样,也只有很小一部分孩子能轻松、愉快地找到友谊。而在虚拟网络世界里,他们却很容易“成功”、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没有网络,他们也会通过其他方式,在自己心里自觉不自觉地建立起一个精神世界,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所以,要想阻止孩子网络交友,就要给孩子更多的爱、更多的家庭温暖、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更多的肯定和尊重,而不是生硬剥夺。
父母平时要和孩子多交流、沟通,与孩子亦亲亦友。孩子如果对父母充分信任,什么话都愿意给你说,就不一定会去网络寻找情感慰藉了,这和夫妻之间相互信任就不容易出现第三者插足是一样的道理。
搞清楚网络交友的具体类型
父母阻止孩子网络交友,首先要弄清他的这种交友属于什么类型。只有这样,才能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加以阻止,不但孩子不接受,而且会弄巧成拙:正常的网络交友又何必去阻止呢?
网络交友的类型通常分为3大类:
⊙正常的网上交友
网络的平等性、隐蔽性、开放性,能够给孩子带来一种全新交友体验。在网络聊天中,他们有可能跨越年龄、性别差距,抹平地域界限、身份鸿沟,结识到现实生活中可遇而不可求的朋友,了解到各种最新信息。
对于这类网络交友,父母就没必要制止,甚至还有必要予以鼓励,重要的是自己转变观念。
因为归根到底,网络并没有给他们造成什么不良后果,相反,它给孩子带来的是一种全新体验,很可能会从中交到真正的良师益友——现实生活中缺少的良师益友。
⊙寻找精神寄托
有些孩子结交网友是把它当精神寄托来看待的。他们的真正企图是,通过网络更好地认识自我,而不是真的想结交朋友。
这些孩子的特点是,把电脑和网络作为一种工具,通过QQ聊天室寻找网友,然后付诸感情。这种方式的副作用是,孩子容易陷入网恋漩涡。
对于这类网络交友,父母要让孩子明白这种精神寄托是靠不住的,因为每个人毕竟都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主要对策是,多让孩子参加一些现实活动如旅游,激发他们对现实世界的关爱和热情。
⊙为了排解孤独
许多孩子由于学习成绩、性格、家庭、长相等因素,在学校难以得到别人认同,经常产生挫败感。怎么办呢?他们只能把自己想象成另一种自己所希望的形象,如成绩不好的孩子想象自己有一天成绩会突然好起来,男孩想象自己高大威猛、无所不能,女孩想象自己美貌无比、智慧无穷。而网络,恰好能满足他们的这种虚幻意识。这种方式的副作用是,孩子容易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
对于这类网络交友,父母应当着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多多鼓励他们好的方面。要让孩子明白,人无完人。无论他有什么缺点,都会得到别人认可和喜爱的。慢慢地,孩子就会正视现实中的自己,不再为排解孤独而徜徉在虚拟的网络中去了。
★如临大敌不如对症下药
父母应当意识到,网络交友本身并不可怕,这不过是一种很正常的交际渠道罢了。如果一提到网络交友就如临大敌,那实在没必要。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如临大敌的父母要增加对网络了解
一些父母一听到孩子上网就心惊肉跳,其实这多半是因为他们对网络了解不够。许多家庭就是这样的:孩子比父母更早接触网络;当父母还不知网络为何物时,孩子已经在同学家里或网吧上网了。正是这种“超前意识”和“超前行为”,使得90%以上的父母对孩子上网有着莫名其妙的担心。父母如果能增加对网络的了解,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种无谓恐惧。
每日新报和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的专项调查表明,大多数中小学生把上网当作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在寒暑假里,62.5%的孩子每天上网时间在3小时以上。
不过,现在的孩子“贼精”,他们才不会轻易上当呢!不但不会轻易上别人的当,甚至还会反过来让别人上他的当。这是许多父母始料未及的。
调查表明,有53%的孩子认为,网络聊天谁也看不见谁,相互欺骗是“很正常”的,自己有心里话不也不全部对网友说吗?所以,对方所说的一切,自己同样不会完全相信。
不过,也有48%的孩子希望能和网友见面,特别是和新网友见面。他们认为,这种场景会很刺激。不过,这却大大增加了父母的担忧。
那么,这些孩子是怎样看待可能上当受骗的呢?他们说,见面时只要“特别小心”就行了;虽然存在着危险,但他们不会因此放弃网络交友。
关注重点要放在“信以为真”的孩子身上
父母之所以关注、阻止孩子网络交友,是希望能和孩子达成这样一种共识:通过网络交友认识的朋友,并不是“真正的朋友”。其实,大多数高中生都能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父母的关注重点,应当放在小学生和初中生身上。英国设菲尔德哈勒姆大学的调查报告,就能证明这一点。
90%的被调查者,他们的好友都来自于面对面的人际接触,而不是网络中的虚拟交流。网络交友虽然能迅速扩大交际圈,却不能改变实际生活中的朋友圈。关于这一点,父母其实也有切身感受:真正通过网络聊天,哪怕在网上聊得再热乎,只要没有在网下见过面,是很难成为真正的、亲密无间的朋友的。
★离家出走强调预防为主
76%的父母担心孩子在网上找到“不好的朋友”。一听到哪里有青少年因为网络交友受骗上当心里就特别紧张,担心会最终“失去”这个孩子。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关注孩子离家出走倾向
孩子如果因为网络交友想离家出走,这是一种很严重的后果。而要避免这种后果变成现实,平时要十分关注孩子是否具有这种倾向,防微杜渐。
一位15岁的女孩正读职业高中一年级。有一天在家上网后,说要出去见一个人。父母以为女儿去见一个同学什么的,也就没多大在意。可是当看到她正在准备换洗衣服,才感到有些不对劲。一问才知道,对方原来在外地一个县城的乡镇企业工作,已经和女儿在网上认识了几个月,经常有电话来往。女儿认为对方和自己非常谈得来,说什么也要去见上一面。任凭父母怎么劝说都没用,而且还不惜用头撞墙。
无奈之下,母亲从电信局偷偷查到对方的电话。电话打过去,从口音上听对方的年龄不是很大。他并不承认两人在谈恋爱,只说是一般朋友。他也知道女孩要去他那里,无论他怎样劝她“相见不如怀念”,可是她很固执,根本听不进去,非要去不可,所以他也无能为力。
透过现象看本质
离家出走、私自约会只是一种表面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解决问题。
在这里,乍一看问题似乎已经很僵。而实际上,这位女孩迷恋网络交友只是问题的表象,其实质在于,她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人际交流障碍。是无意中在网络交友中找到一位谈得来的网友,才发现了一种自我解脱的方式。
而现在父母不许她去见网友,实际上是阻断了她的这种交流方式,从而使得她再度陷入抑郁之中,产生逆反心理。
可以预料,如果在父母严厉阻止下,她要去见网友的愿望无法实现,她还会通过网络交友方式找到第二个、第三个这样“谈得来”的人,闹着要去见面。这种“谈得来”的人并不一定是恋爱对象,更确切地说只是有“共同语言”的人。父母要阻止孩子离家出走,关键要克服她的人际交往障碍,让她学会怎样与人沟通和交流,这才是问题本质。
★单刀赴会教会见招拆招
孩子通过网络交友出去见网友,一般都是单刀赴会;即使结伴而行,如果遇到坏人也是凶多吉少。所以,父母平时有必要让孩子掌握几招应对办法,防患于未然。
在这方面,父母主要关注以下四点:
让孩子学会怎样识别玩弄感情者
这种人的特点是,经常藏身于各类交友网站;或男或女;一般不轻易提出见面,而一旦见面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寻找刺激,而不一定或主要不是为了骗钱、骗色。
遇到这种对象,最好是不见面;见面时要伪装饱经风霜,巧妙周旋。
约会危险指数:★★★★☆
让孩子学会怎样识别骗财者
这种人的特点是,聊天时会不断提及名牌、高消费、家庭收入等话题。而提出见面的要求,多半是对方在打听到你家庭状况不错后才有的。
遇到这种对象,最好是不见面;见面时要学会哭穷,不带贵重物品。
约会危险指数:★★★★☆
让孩子学会怎样识别骗色者
这种人的特点是,一般为男性;自称“超级帅哥”,“我很丑却很温柔”等等;伪装成浪漫、温柔、体贴型;自称“富家子弟”、“家里有钱”。
遇到这种对象,最好是不见面;见面时一定要在公共场合,并有人陪同。
约会危险指数:★★★★★
让孩子学会怎样识别骗财骗色者
这种人的特点是,综合运用上述两种手法,一旦有机可乘,见面时便会霸王硬上弓,实施绑架、抢劫、强奸,后果非常可怕。
遇到这种对象,最好是不见面;见面时至少要有父母陪同。
约会危险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