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声响起来——代序(1 / 1)

“涨”!

这是国内某网站公开推选出来的2010年年度关键字,并且在当年265个提名汉字中以绝对优势当选。网站的推荐理由是:“涨,刺痛了大多数人的神经,让民众纠结于发展与生存;涨,拷问社会基本保障及社会福利,追问财富均衡发展。”

想当年,台湾歌星凤飞飞在《掌声响起》中唱道:“孤独站在这舞台,听到掌声响起来,我的心中有无限感慨……”不是吗,我们每个人站在这经济舞台上,听到“涨”声响起来,心中同样充满无限感慨!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以涨价领跑的2010年,价格上涨成了这一年中人们最多的感慨。“菜奴”、“蚁族”、“鼠族”、“蛋形蜗居”等词语的出现,都与涨价有关;“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苹什么”、“油他去”等词语的出现,更是直接由农产品价格暴涨派生而来。令人担忧的是,进入2011年后这种价格上涨速度还在加快,国外媒体甚至预测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有可能达到两位数!

2011年是农历兔年。如果说在妇孺皆知的龟兔赛跑中,工资上涨是“乌龟”、物价上涨是“兔子”,那么现在可恨的是物价上涨这只兔子很勤劳,跑起来兔不停蹄,早就把乌龟远远撂在后面。

为什么什么东西都在涨?有人开玩笑说,这是因为现在的人“太贱”了。玩笑归玩笑,要真正研究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无论从个人角度还是国家层面看,都是一项重要、紧迫并且有意义的工作,这正是本书要探讨的话题。

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看,都是货币发行过多造成的。在我国当然也不例外。谁要是漠视或者拒不承认这一点,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会把问题变得更糟,甚至祸国殃民。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货币的大量超发呢?归根到底这是政府投资造成的。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社会总投资的主体是社会投资(非政府投资),政府投资比重很小;而在我国,效益低下的政府投资比重本来就大,各地政府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了刺激经济,更是纷纷推出重大投资项目,这就对社会投资空间形成严重挤压;社会资金无处可投,又不愿意坐等贬值,就只好投向大宗商品、房地产、股市,这样就更加剧了通货膨胀。

从纵向比较看,在过去10年里,我国广义货币(M2)与GDP比率始终全球最高;在过去20年里,我国GDP规模比1978年增长92倍,可是广义货币增长了810倍!仅仅是2008年和2009年这两年,我国就投入4万亿元人民币刺激经济,每年增发的银行贷款高达9万亿元人民币。从横向比较看,目前我国的GDP约占美国GDP总量的1/3,可是货币发行量却是美国的1.6倍。对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一针见血地指出:“过去30年,我们是以超量的货币供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个典型例子是,2011年初银行发行的真钞被百姓误以为是假钞,不少人怀疑市场上出现的诸如“A0A0000001”冠字号码排列的人民币能不能正常使用。对此,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出面澄清,近期调整了人民币纸币冠字号码排列方式,因为原来的号码排列组合已不够用,所以只能启用新的号码组合,但还是不免让人感到尴尬。

不用说,钞票印得太多,就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在数量庞大的货币超发下,任何本来可以用作调控经济的手段都会变得软弱无力,甚至黔驴技穷。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局面。

当然,除了国内货币超发外,国外通货膨胀压力的输入、通货膨胀预期、游资炒作、房地产开发过度挤占农田、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产品大面积减产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通货膨胀推波助澜。

所以,国内的《2010中国人民生活品质指数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满意度不仅比5年前明显下降,而且对短期生活品质改进的信心也在显示跌落。所有这一切,都表明社会风险在增大。

可怕的是,国内许多人包括经济学家,大多漠视这种风险的存在,甚至认为我国根本就“没有”或“短期内不会出现”通货膨胀,或者用“结构性”通货膨胀和“温和的”通货膨胀这样的词语打马虎眼。

通货膨胀的实质是政府对人民利益的剥夺,使得富人账面资产缩水和收入减少,使得穷人因为生活成本提高而直接降低生活水准。所以,如果说通货膨胀让富人恐惧、让穷人受伤,一点也不为过。

这里有个例子能较好地说明问题。1977年,成都市有一位女工汤玉莲,从每月20元的工资收入中省吃俭用,在银行存了400元一年期定期存款。当时这400元可以买到一套房屋,或50瓶茅台酒。可是等到她2010年想起来还有这回事,并且想从银行里取出这些存款时,一算连本带息才只有835元,只够买1瓶茅台酒;买房就更别提了,就连付一个月房租也不够,如果买商品房只能买0.1平米。

这就是通货膨胀效应——在这33年间,如果你有余钱买房、买古董、买黄金、买玉石、买股票、买基金,都有可能抵御通货膨胀冲击,甚至因祸得福,会因为拥有这些资产而增值;相反,如果你偏爱储蓄、存款甚至喜欢把现金放在床底下,那么你必然不能逃脱货币贬值的厄运。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简简单单一句话:要想保证自己的血汗钱不受损失,家里绝对不能持有大量现金和活期存款,即使存定期也不如添置资产更容易抵御通货膨胀,直至保值、增值。当你读报纸时,看到有报道说这几天银行存款正在大搬家,居民纷纷把储蓄从银行提出转入股市、购买商品房时,如果你能比他们领先一步,你就占优势了。

这不是要你和政府对着干,而是世道就这么现实。虽说通货膨胀面前人人平等,可是通货膨胀对穷人的杀伤力更大。

因为同样是家庭资产,先不说数额大小,仅仅从构成上看,富人的资产基本上体现为金银珠宝、店铺房产、股票基金,银行存款极少。不是他们没钱,而是他们不喜欢存钱,或者根本就是负债经营,所以通货膨胀越厉害,他们从资产涨价中得到的好处越多。而穷人的资产呢,基本上是银行储蓄,只不过是定期储蓄和活期储蓄的区别罢了。一方面是他们的积蓄少,不够创业也不敢创业,不够买房也买不起房,所以只能存在银行里,眼巴巴地望着银行贷给富人们去投资、经商、增值。

面对通货膨胀,穷人的财富不断向富人转移,这是上面汤阿婆的故事一再证明了的。要想扭转这一局面,唯一的办法是学富人的样,在资产保值增值、抵御通货膨胀上做文章。

试想,如果汤阿婆当年不是把这400元存在银行里,而是买了一处旧宅,现在至少也因此成为百万富婆了吧;说不定还会因为这套摇摇欲坠的旧房面临拆迁,一下子分到好几套新房,成为千万富婆呢!

2011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通货膨胀就像一只老虎,如果放出来就很难再关进去。”确实,百姓面对已经出笼的老虎,要想不被它吃掉,又无路可逃,唯有练就一身本领:成为打虎英雄。

据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钟伟研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CPI年增长速度虽然只有4.8%,表面上看没有出现严重通货膨胀,但实际上,由于各口径货币供应量极速增长,政府已经巧妙地、不知不觉地取走了居民财富的大部分。过去只有购买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要用钱,教育、住房、医疗等基本上是公费;现在不要说这些方面用钱了,就连不该货币化的领域如行贿受贿等也充分货币化。可以说,以后要用钱的地方还很多,这些都必将推动政府发行更多货币,推动通货膨胀。

有鉴于此,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财富转移过程也会越来越明显,如何规划并壮大自己的财富积累就显得越重要。

通胀来了,谁也躲不掉。你对它了解吗?你准备好了吗?这正是本书要助你一臂之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