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着重点的转移(1 / 1)

全新会计理财 严行方 874 字 2个月前

知识经济是相对于过去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它表明,社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整个社会知识水平的提高和发达程度。会计作为社会经济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也必然受到这一影响,呈现出知识会计的特征。

根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准确定义,知识经济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英国的一个统计资料显示,在过去的15年间,一些公司在兼并购买其它公司所支付的价格中,无形资产价值的比重在逐步上升,20世纪80年代初,商誉在企业兼并付款中所占的比重为20%,其余的部分则是机器、厂房、银行存款等有形资产。到了80年代末,其中商誉所占的比重大约在70%左右,有形资产的比重仅仅占到30%。

这表明,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80%。

与此相适应,会计核算的着重点,当然就需要从传统会计下的财务资产、转变为知识资产了。

那么,什么是知识资产呢?关于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今天讨论这个问题。

在我国,一般认为无形资产就是知识资产。

据有关资料介绍,经济学中涉及的无形资产多达29种,而在我国实际工作中,进行无形资产单项评估和整体评估的无形资产数量只有12种,列入会计系统的只有6~7种。即使是上市企业,大多数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一栏仍然是空白。可是在美国,美国评值公司涉及的无形资产品种达到23种。之所以有这样的差距,一方面表明我国对无形资产的认识还不全面,传统会计并不重视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在会计上的确认还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经济技术水平还不高。

例如,企业的无形资产内容比会计准则的规定要更加丰富多彩。除了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专有技术、商誉等传统的无形资产以外,难道说,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等等,不属于无形资产吗?

国外经济学家认为,企业知识资本可以分为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顾客资本3大类。在我国,除了其中的人力资本现在讨论得比较热闹以外,结构性资本和顾客资本这两个名词,很多人包括企业家在内,根本就是闻所未闻,更谈不上重视它、利用它、对它进行核算了。

关于人力资本,后面要重点加以阐述,这里仅仅简单说明一下。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企业员工所具有的各种技能和知识。所谓结构性资本,是指企业的组织机构、制度规范、组织文化等。所谓顾客资本,则是指市场营销渠道、顾客忠诚、企业信誉等。

在我国,一般把知识资本分为狭义概念和广义概念两种。从狭义上说,是指具有特定物质表现形式的、独立形态的知识资本;而从广义上来理解,则还包括依附于个人、并且由个人拥有产权的人力资本。

目前我们迟迟没有对知识资本进行会计核算,原因就在于无法对知识资本的核算范围进行具体界定。一旦这个问题解决了,不核算知识资本的会计信息就必然可以“宣判”为失真的会计信息。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知识资本的核算范围要大于无形资产,更要远远大于商誉。而在目前的一般企业中,有的仅仅核算到商誉(况且还不包括自创商誉),有的甚至连商誉也不包括在内。可见,这样的核算结果是不全面的,当然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核算要求。

知识资本的核算,远远要比财务资本的核算来得复杂和困难。以无形资产为例,无形资产的计价必须按照历史成本原则来进行,必须分期进行摊销,但同时它又在不断的增殖过程中。

例如,微软公司的股票市值,相当于它资产的3~8倍,怎么对它进行核算呢?当然最好的方法是进行评估,按照公允价值入账。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是非常困难的,总不能每一个月都进行这种评估吧?

还有,就是目前的会计核算没有把人力资本包括在内,在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和地位日益提高的今天,对此熟视无睹“忽略不计”,是非常不公平的,也是说不过去的。

限于条件,目前的会计核算还无法做到把知识资本包括在内。但是,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和经营者、会计人员,在心中要有一本账,要把它包括在内,以便正确地掌握企业的实际情况。所谓心中有数,这个“数”就应当是全面的、准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