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走向世界大同(1 / 1)

全新会计理财 严行方 1286 字 8个月前

伴随着中国加入WTO的脚步,中国企业的会计制度也基本上实现了和国际接轨的初步目标。

早在1993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与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就达成协议,针对跨国证券发行和股票上市公司的会计规范,确定了涉及当今企业财务报告主要问题的40个题目,随后又加以合并。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自从1973年成立以来,共制定了39份国际会计准则,其中有效准则34份(其余被裁并)。核心准则制订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世界各国企业财务报告的一致性,使企业以一种能够共同接受的国际商务通用语言,编制或者合并财务报表,满足国际资本市场的需要。

在过去,由于我国没有加入WTO,企业会计想要国际化也“化”不了,国外会计市场并不了解我们的做法。

在刚刚开始谈判要求加入WTO的时候,中国有不少“新名词”让西方人无法理解。

例如,对于我们的“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相结合的商品经济体制”,西方人听不懂,就拼命地问“计划和商品到底是什么关系?”对于中国企业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西方人又拼命地问:“你们讲厂长是核心、书记是中心,党委领导、厂长负责,厂长和书记在企业中到底是谁说了算?谁起主导作用?怎么起作用?”中国代表团无法回答,就请了很多很多的专家学者,到日内瓦去进行解释,可是越讲越糊涂。

后来人家就说,你们什么都不要讲了,只要回答我们一个问题:你们搞不搞市场经济?可是,在当时这个问题谁都回答不了,确切地说是不敢回答。

现在,我国宣布实行市场经济已经有8年了,申请加入WTO的任务已经完成,企业会计面临的是一个全球化的国际会计核心准则(Core Standards)。首先是跨国融资的上市公司,要求按照核心准则编报财务报表,然后是把核心准则推广到全球所有的大公司,包括国内的和跨国的。这是全球财务会计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一个里程碑。

现代经济是知识经济,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会计报表作为传递会计信息的载体,会计信息就是知识。

世界银行1999年发表的《世界发展报告》中说,发展国家应当重视制定并实施有关的标准、准则或者规则。例如产品质量标准、环保会计,不仅是一门专业知识体系,而且还是提供反映企业和风险的质量信息。

这份报告发布的一项研究成果指出:如果阿根廷在20世纪90年代初,把它的会计准则提高到发达国家当时所达到的水平,它的经济增长率到现在会增加0.5个百分点。这是因为,有了好的会计准则,可以导致作出更合理的投资决策,避免失误;可以降低资金成本,开拓更多的融资渠道;企业可以及时发现财务困难苗头,避免积重难返。

报告强调,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与企业财务状况不透明、披露不充分密切相关。同样重要的是,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对已有信息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从而也引发和加深了金融危机。

以上这些都充分说明,制订会计准则尤其是高质量的准则,尊重并信守IASC的核心准则,同样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走向富强之道。

依据1998年7月1日生效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列表”的规定,通用的财务报表如下:

1、资产负债表

2、损益表

3、权益变动表(可以是所有的权益变动,或者不计业主资本交易及股利分派之外的权益变动)

4、现金流量表

5、会计政策和说明性注释

6、分部报告(修订IAS14)(1998年7月1日实施)(Segment Reporting)

7、中期财务报告(Interim Financial Statement)(1998年2月公布ISA34)

在这套核心准则中,通用财务报表按照习惯将资产负债表列为第一表。实际上,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企业实行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反映经营财务成果的损益表,事实上已经上升为第一表,资产负债表成了损益表的补充报表。由于实行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凡是不能在损益表上列报的项目,都以应计项目、递延借项或者递延贷项形式在资产负债表上列报。资产负债表成了损益表的垃圾箱,因为一些不是资产的项目也列在了资产负债表上。

加入WTO以后,我国的会计国际化已经是大势所趋。然而,也应当看到,由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的特殊性,我国的会计原则和方法的适用性也有所不同。在会计国际化的同时,也必须考虑会计的国家化。

在美国,就特别强调其国情“特殊”而只是有条件地接受“国际惯例”,德国、法国则埋怨国际会计准则过于美国化。在我国,国情比西方国家更为独特,这就决定了中国的会计改革,不能一味强调国际化而忽视中国化的特点。毫无疑问,会计要为本国经济服务,因此,本国的会计准则应当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同时,充分反映经济现实和经济事项的实质。

在学术界,也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会计是一种“商业语言”,会计应该无国界;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即使是“国际通用语言”,联合国规定的通用语言也有好几种。这就是说,因为我国的社会制度、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经济管理体制、国家要求、经济法规等方面的不同,会计应该具有中国特色。至于如何体现特色,则众说纷纭。

这两者之间实际上是矛盾的,而难题就在于,在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必须把握好会计国家化与国际化的辩证关系。

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国际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以盎格鲁—撒克逊会计原则为基础,优先考虑收入与费用的配比,而欧洲大陆则是稳健性原则放在第一位。

在我国,会计标准在国际化方面处在什么样的一个地位呢?

财政部会计司副司长刘玉廷教授认为,我国从2001年1月1日实行《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0]25号)、《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借款费用,租赁,现金流量表,投资,非货币**易,债务重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8项准则(财会[2001]7号)开始,就表示着基本上实现了我国会计标准的国际化。

例如,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国上市,经常对外公布财务报告。该公司反映,改革前我国的会计制度与国际标准之间,存在着10多项差异;改革以后,这些差异基本上就已经消除了。

国务院领导对财政部的批示也这样认为:“看来制度似已完备,问题是不监管、不检查、未执行。”这可谓是说到了点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