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上市公司ST黎明(600167)发布公告称,财政部驻辽宁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检查组,2000年8月29日至10月11日,对ST黎明1999年度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了抽查。抽查的结论认为,该公司1999年度对外公布的会计报告严重失真,其中,虚增资产8996万元;虚增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分别为1956万元和7413万元;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虚增15277万元和8679万元。
财政部有关人员透露,ST黎明的造假手段十分恶劣——有90%以上的数额是人为编造的!
他们编造假账的手段,可谓是假账编造技术的“集大成者”,包括利用对开增值税发票、虚开产品销售发票,利用有关出口货物优惠政策、人为扩大企业销售的核算范围等等。
例如,该公司的销售中心曾经在1999年6月和12月,虚拟了2个销售对象(沈阳红尊公司、宜昌盛泰服饰公司),虚开不能做进项抵扣的增值税发票,虚增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2269万元、1039万元。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份千疮百孔的财务报告,出具者沈阳华伦会计师事务所竟然认为“无保留意见”!
这家会计师事务所,不具备必要的会计审计专业水平吗?否则,ST黎明下属的黎明进出口公司,将本来应该在“委托发出材料”科目核算的外委加工服装业务,通过与被委托方对开发票的形式,虚增了888万元的销售收入,这种较为简单的做假方式,该事务所为什么就不能审出来呢?
这家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干扰了吗?否则,按照常理推测,谁也不敢相信,有哪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敢把一家亏损额近3500万元的上市公司、审核为赢利5300多万元的结果!“-35”变成了“+53”,真正是颠倒黑白。这其中,相关会计师为什么连一个问题都没有发现呢?!
可悲的是,类似于ST黎明及其会计师事务所共同进行的造假行为,在证券市场上已经是屡见不鲜。
PT郑百文当年的上市,以及上市以后的弄虚作假,ST猴王巨额资产被大股东“掏空”的过程,ST幸福被严重注水的乱账……每一家敢于造假的上市公司背后,都站着一家同样被利益扭曲了执业道德的会计中介机构!
我们有理由要问:会计师,你拿什么让我们来相信你!90%以上的数据都是人为编造的,我们又怎么敢相信你!
大企业明目张胆地在那里做“大动作”,小企业就在下面偷偷摸摸地做“小动作”。
在某市私营企业的一次年报汇总会上,工商管理部门的一位同志统计,会计报告中反映当年亏损的企业竟然占到80%以上,余下的部分也都是微利——标标准准的“微利”,一个几十个人的企业,一年下来的利润总额却只有几千元!
工商部门的同志非常不解:“如果事实是这样,你们这些企业早就应该倒闭了。”坐在下面的老板们就附和着说:“现在生意难做,我们是在硬撑着呐!”
再看一看这些老板,每个人至少有一只手机,多数人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小车,衣着光鲜。不看报表看“表面,他们个个都是大老板,绝不像是破败的样子。
原因何在?会后他们也经常在一起交流经验:“我会做账啊,税交得少啊!”
其中竟有这么一家连年“亏损”企业,就像股市上的一只ST股票,连跌了几年以后,猛然间突然发力,利润成倍地增长,简直不可思议,了解的人都说看不懂。后来有人看懂了:因为如果账面上没有这些“东西”,这家公司就上市不了。
会计的账做到这种分上,真可谓是“天知、地知,你不知、我不知”!
在这里不妨透露一个消息,财政部将在2002年专门出台《小企业会计制度》,来规范这个问题。
这样的公司上市以后,不知道股民会不会认可?也难怪,现在的股民也学乖了,炒股票的主要依据是小道消息,很少有人去关心企业的基本面、留心企业的会计报表。
眼不见心不烦。这种以假乱真的会计报表,不看也罢。
2000年末,国家财政部对159家企业进行了会计信息质量抽查,结果发现,资产不实的有147户,虚增资产18.48亿元、虚减资产24.75亿元;利润不实的有157户,虚增利润14.72亿元、虚减利润19.43亿元。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虚”。
虚心使人进步,“虚”数却使好人丧失信心、使坏人混水摸鱼。
2001年清华大学召开了“第二届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国际研讨会”,有关专家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交换了看法。
在讨论会计制度中的腐败现象时,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假账”。所谓假账包括两层含义,一种是不按照会计制度做的账;另一种是指账不能反映企业真正的经营业绩。
清华大学会计系主任陈晓提醒大家注意一个有趣现象:以前有一年,政府部门把经济增长率定在7.8%,结果各省市上报的数字,都很微妙地比指标高出那么一点点。再看现在炒得火热的“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由于国家对上市的额度、市盈率等都作了一番规定。所以,如果你做一下统计就会发现,随着证监会每一项上市指标的出台,企业的财务报表都会符合或者略高于这个数字。
这些现象的存在,并不能够就断定一定是做假账,但是人们有理由对此进行怀疑。为什么每次调整指标,会计报表反映的数字也总能够水涨船高?
有人也许会问:我们不是那么多审计人员吗?政府有审计局,社会有审计事务所,企业内部也有内审员,他们不就是专门针对做假账的吗?
陈晓主任认为:我国的市场结构,造成了有太多的小规模会计师事务所争夺非常有限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激烈到什么程度呢?据他了解,有的税务事务所所谓“查账”,只要收费1000元就干,这怎么可能去认真地查账呢?肯定是签了字就走人。
于是,会计市场也陷入了像冰箱、彩电一样的“价格大战”。为了竞争互相压价,结果是质量不保。对于审计部门来讲,企业对高级的审计事务所请不起,而且严格的审计会给企业带来麻烦。
做假账,必然要通过会计师的手,这是第一道关。也许会计师的出发点,是为了“集体利益”去迎合某些政府管制条例,比如说上市公司要达到上市或者配股的标准。对上市企业而言,还要采纳投资银行的建议,做一些“包装”。为什么要“包装”,说到底“包装”就是“化妆”,就是以假乱真。所以他不认为假账问题都出在会计师身上。总体而言,近几年会计师事务所在越来越负责地做事、规避风险,但市场对会计师的信任度无法提高。
而据香港理工大学会计学系主任刘卢希龄博士介绍,在很早的时候,美国人买股票是不需要找会计师咨询的。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确定了会计师的责任,人们的观念里有了会计师这个概念。现在我国有很多企业频繁地换自己的会计师、审计师,这在国外是不常见的。
在美国,如果企业老是换会计、审计,它的信誉就会受到影响。人们会问,这家公司“朝三暮四”、是不是有问题?
在香港,香港廉政公署就具有处理这种问题的功能。如果有人到这里来投诉做假账这样的不法手段,马上就会进行调查,一旦属实,就会罚款或者刑事起诉。
现代会计师应该主动地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所以会计的责任很大。国外的会计师为什么值钱?就是因为他有这样的专业判断。而记账师做不出来这样专业的判断来。
普华永道中国有限公司合伙人陈梅认为,在我国,任何体制改革和措施的推出,好像对遏止做假账现象都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根源在哪里?就在体制上。
例如,以前推行的承包责任制,为什么后来无法推广?就是假账现象严重。一个厂长承包了工厂,承包时效益好像很好,但是他卸任以后,后面的人接着干,才发现其实里面有一个大窟窿。
有些外国人不愿意和中国人做生意,他们认为中国的财富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不可信的。这些企业绝大部分没有经过审计和公证,所以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中国的生意人没有责任感,因为他们的财富不愿意让别人审计。
2001年9月,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与普华永道联合举办了一次活动,“寻找最受尊敬的上市公司”,对中国100家上市公司的老总进行调查,调查结果非常出人意料。
调查人员问上市公司的老总:中国上市公司哪个受人尊敬、为什么受人尊敬?很多老总答不上来,大部分的回答是:“我不了解,我不知道它真的好不好。”
这表明,这些上市公司不具备透明度,以至于他们自己的同行都对它不了解,更不用说隔山观牛的股民了。
调查中发觉,当100位老总被问到受人尊敬的上市公司应该具备哪些属性的时候,回答五花八门:在18种答案中,没有一个人提到透明度问题!
事实上,凭这些老总的高智商,他们不会不知道,一个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对社会公众要具备相应的透明度。有关弄虚作假、欺骗上市;瞒天过海、隐匿信息;移花接木、大放烟雾的种种丑行,实在端不上“台面”,只好用一块“遮丑布”把它遮起来,干脆让你什么都看不到,“眼不见心不烦”。
不是吗?就在2001年7月国内一家杂志评选出的“中国上市公司100强”排行榜上,引人注目的是,银广夏、东方电子等36家曾经因为信息披露弄虚作假等原因、受到过公开通报批评的公司,居然也荣登百强之列!
会计信息失真已经到了面目全非、颠倒黑白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