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必定存在炒作。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市场,有句格言是这样说的:“没有投机就没有市场”。意思是说,市场的主角是经销商,而经销商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上看都是投机商,它们总是希望用更低的价格买入商品、以更高的价格出售商品,从中实现目标利润,否则它们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通过投机实现利润,本就是贸易的最初含义。
从市场交易实现的可能性分析,真正意义上的买卖双方同时提出交易、并且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情形很少,更不用说交易数量和价格恰好一致了。这时候就需要经销商从中斡旋,通过囤积货物来进行市场调节。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然会择机以尽可能低的价格买入、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卖出,从中实现投机利润,或者造成投机损失。
1 货币发行过多必然引发炒作
游资的充裕与否和货币发行量多少密切相关。当货币发行量过多时就必然会积聚起大量的游资,“金满则溢”,从而引发价格炒作。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适当控制货币发行量是抑制游资炒作的根本途径之一。
要论定货币发行量是多了还是少了,首先要看货币发行的依据是什么。从根本上讲,纸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凭借自己的权力、实力、信誉发行的一种符号,这种符号代表的是国民劳动财富水平,目的是为了满足政府组织管理、发展经济、商品交易的需要。
从中容易看出,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量应该等于这个国家现实中的所有财富总量,否则就说这种发行量“太多”或“太少”了。
当然,在实际工作中这个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例如:许多财富如土地、文物、商标等只有在需要交易时才能形成真正的货币资产,而在此之前是无法形成货币化资产的;更不用说,上述资产还涉及到升值和折旧等问题,这同样需要调整货币发行量。再比如,货币在流通过程中是周转的,周转速度快慢也直接影响到货币发行量多少。
概括起来说,确定货币发行量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社会所需货币总量(社会商品的预付资本总量),二是货币的流通速度。换句话说,货币的原始依据应该是流通的需要,但全球许多货币尤其是强势货币的发行并不完全是这样的。
例如,由于全社会每天都会不断投入新的劳动、形成新的财富,所以社会财富总是在不断增长的,这就要求货币发行量也要随之增长以确保交易顺利进行。这时候,一般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新增货币发行依据,但不允许过多发行,否则就会造成通货膨胀。因为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这种“商品”的供应量过多会导致货币贬值;当然,供应量过少也会促使货币升值的。
在我国,1990年以后货币发行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固定资产存量,如下图所示 1: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与货币有关的M0、M1、M2、M3等概念 2,它代表的是根据货币流动性对货币进行的层次划分 3,而货币流动性与游资是有联系的。这里的M可以理解为英文Money(钱、货币)的意思。
为了便于理解,本书作这样的解释:M0表示最高层次的货币,即它不需要经过转换(“0”次转换)就能变成现金,当然这说明它本身就是现金了;M1表示要经过“1”次转换才能变成现金(例如活期存款),所以它的货币层次要低于M0。以此类推。它们的含义及关系是 4: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M3=M2+其他货币性短期流动资产(国库券、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其中流通中的现金(M0)主要是平时用于购买商品的,它追逐的主要是商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创造利润,但这不是它的主要目的);准货币(M2-M1)主要是用于投机的,它追逐的主要是投机或投资利润;而活期存款(M1-M0)则介于两者之间,“风吹两边倒”。
不用说,这时候考察M1或M2的规模,就能大体上推测游资的规模有多大了。
从下图容易看出,1990年到2005年间,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相比,我国流通的货币并没有明显变化,可是准货币却从1990年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5%逐步增加到2006年的104.8%,上涨了1.33倍。
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追逐利润的货币明显超过了追逐商品并提供利润的货币 5。这就是说,我国的游资规模越来越大。
我国的货币发行量统计数据是从1952年开始的,当年的货币存量(M2)是101.3亿元,1957年达到197.7亿元,期间年平均增长速度在10%左右,算是比较正常的。随着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货币发行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就开始不正常了,接着就出现了建国后的第一次通货膨胀 6。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后,由于货币发行量持续发酵,从而导致20世纪八九十年代物价居高不下,其中有三次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分别出现在1985年、1988年到1989年、1993年到1995年。以1985年到1989年为例,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8.8%、6.0%、7.3%、18.5%、17.8%。由于当时没有任何投资品(例如今天的房地产项目、股票、期货等),所以直接逼迫这些游资纷纷转向君子兰等花卉炒作 7。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我国实际货币供给量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31.5%(个别年份甚至超过40%),大大高于理论货币供应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GDP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0%左右)。换句话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货币贬值速度在20%以上 8!
既然这样,那为什么没有造成严重的经济动**和政治后果呢?究其原因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严格的价格管制隐藏了价格上升趋势的真实程度,这种影响在经济体制改革后依然存在。其他诸如大量资金分流在股市、房地产市场上炒作,也是一条重要原因。
随着我国的投资品范围越来越大,游资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个产品和领域进行炒作,而是可以在这些产品和领域之间跳来跳去。例如2010年的农产品炒作,就是游资从股市、楼市中退出来后重新进入的。不用说,其根本原因之一也是货币增发的结果。
数据表明,2009年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9.59万亿元,这个规模几乎是2008年的2倍 9。这样高的货币流动性怎么会不产生资产泡沫呢?从这个角度看,2009年房地产价格狂飙是很好理解的。
要知道,这些超发行的货币必然具有准金融产品性质。当楼市、股市价格高企,游资望而却步时,就必然会寻找新的炒作目标。于是,大蒜、绿豆、三七、棉花等就纷纷进入游资炒作视野。
从规律来看,游资炒作会让通货膨胀走完一个完整的周期,即“资产价格—生产成本—消费品物价”。容易看出,农产品价格炒作基本上就处于资产泡沫的尾声。这时候要制止价格炒作,最关键的是从根本上惩前毖后,而不是进行道德谴责。因为从时段来看,这时候已经是“黄牛过河”了,你能抓住的最多也只能是“牛尾巴”而已。
那么,这时候的“牛鼻子”又在哪里呢?无疑,它就是货币流动性。换句话说,政府只要减少货币流动性、提高资本利得税,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炒作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想炒作也炒作不起来。
所以说,这次农产品炒作的原因很复杂,不仅仅是炒作者的错。货币大量发行和实体经济机制不健全,在其中要负相当一部分责任。这些问题不解决(实际上在短期内也解决不了),打击农产品炒作就难免会因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功亏一篑。
正如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所说的那样:“我们看到包括绿豆、姜、蒜、辣椒在内的农副产品轮番上涨,其实都是央行货币超发的结果,多余的钱在市场中乱窜,多年累计起来的过量货币已经给中国经济实体带来巨大的通胀风险。”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9月末的数据显示,我国广义货币余额已达69.64万亿元,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前三季度GDP26.866万亿元对照,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 10。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多印了43万亿元人民币。
2 一旦遇到短缺炒作会接踵而来
市场经济必定会存在炒作,而游资的天性就是炒作。两者一拍即合,最需要的是“时机”或“理由”,这就是市场短缺。
换句话说,一旦市场出现短缺,游资炒作就会必然而至,只不过是规模或大或小、时间或长或短罢了。
例如,以甘蔗为基础的食糖是我国的重要战略储备物资,而广西、云南是我国甘蔗主产区,食糖年产量占全国80%以上 11。2010年的一场持续干旱,使得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年初刚刚发芽的甘蔗叶全部卷起来了,类似的情形在广东、云南等甘蔗主产区非常普遍。2010年广西计划种植甘蔗600万亩,由于干旱的原因直到3月中旬还有200万亩无法下种,已经下种的也已经出现了部分烂种现象。
当地技术人员张军忧心忡忡地说:
幼苗由于严重缺水,导致蔗种完全发酸、变色、变质,生长点基本坏死。这意味着到5月份之后整块地都必须重新犁田,无法继续种植甘蔗,必须更换别的作物。
干旱导致甘蔗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产量大幅度降低,直接导致广西食糖比上一个榨季 12减少25%到35%,2011年的食糖产量就更加不乐观了。不用说,游资见状马上就开始了食糖价格的炒作。
广西糖业协会秘书长张鲁宾介绍说,“市场价格的飙升首先是从供求关系的活动开始的,这意味着今后两年的糖价已经被透支了。”
当然,游资炒作的这种“见缝插针”特性,同样也出现在农产品炒作及其他所有“该出现的”的场合。
例如,具体到这次大蒜、绿豆炒作来说,北京市盛华宏林粮油批发市场某经销商王玉根认为,在绿豆价格上涨的各种原因中,市场需求量增加固然是一个原因,但市场供应量减少绝对不容忽视 13。
他说,他每年都要带人前往内蒙古天山、赤峰等地挨家挨户上门收购绿豆,但他明显感到2009年收购绿豆要比过去困难多了。
究其原因在于,首先是气候干旱的原因造成绿豆大面积减产。他说,过去一亩地可以收获绿豆100斤到200斤的农户,2009年的亩产只有10多斤,甚至有个别种植户干脆就没有种绿豆。这样一来,就使得他所在的商户2009年的绿豆收购量只有过去的一半。
伴随着绿豆产量的大幅度减少,游资开始大量收购绿豆,甚至可以说是“抢购”绿豆,这就更加剧了绿豆货源的紧张局势。
了解粮油行业的人知道,人为囤积粮食进行炒作的商家都有非常强的实力,一般都是那些规模大、资本雄厚的粮油公司或游资主力,普通种植户和小经销商一般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归根到底,任何商品价格都会有涨有落,所以这种投资风险很大。相比而言,小经销商不会去冒这个险,他们只会依靠薄利多销来获取不多但比较稳定的收益。
同样的干旱也使得广西、四川、云南、贵州、江西、湖北等干辣椒主产区的辣椒产量大幅度减少。
广西农产品批发交易协会常务副会长曾铁光认为,由于西南地区旱情严重,2010年秋季旱区干辣椒总产量将比上年同期减少80% 14。
据常年从事辣椒销售的广西辣椒采购商许天明介绍,从他刚刚从贵州、云南等地回来的情况看,贵州省88个县区中有83个遭受严重旱灾,10万户辣椒种植户面临着绝收和大面积减产的危险,绝收的可能性至少在60%。所以在这些辣椒种植户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今(2010)年只要能够把辣椒种出来,哪怕是最次的品种,也可能要比往年好品种的价格高。”
而记者从采访中得到的信息看,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2010年4月的辣椒价格就已经上涨到了每斤25元,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的每斤20元。不但如此,由于2009年辣椒产量大幅度减少,辣椒价格已经暴涨过一回了,2010年的干旱使得辣椒产量进一步减少,价格也必定会在2009年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度上涨,有可能超过每斤35元大关。
需要说明的是,商品一旦出现短缺便会引发游资炒作,并不表明游资炒作都是因为商品短缺引起的。
究其原因在于,商品供求关系和价格炒作有联系,但这种联系不是唯一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都是在农业大丰收背景下出现的,这就是一个有力证明。
正因如此,经济学家谢国忠明确指出:
粮价上涨的罪魁祸首不是游资,是货币过多引起的。中国货币太多,民间流通很大,所以通过投机行为转变为通胀。因为短期内增加粮食生产可能性不是很大,中国现在粮食非常依赖于进口,中国饲料进口规模非常大,如果价格跟国际价格接轨的话,利润很大。一些游资看到这样的机会,利用灾害囤积居奇。只要囤积成本不是很高的话,粮价很容易被炒起来 15。
这里提到我国粮食非常依赖于进口,那么国内外的粮价差距究竟有多大呢?数据表明,日本、韩国的大米价格要比我国高好几倍,例如韩国的大米价格要比我国高七八倍。
从这一点上看,没有游资炒作、仅仅是货币发行量过大就是会促使农产品价格上升的,而游资炒作缩短了这种价格上涨过程。
1 王中宇:《利润极大化与滞胀》,2007年12月30日科学时报。
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货币层次划分为M0、M1、M2三类,中国人民银行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M3层次。
3 所谓货币流动性,是指这种货币或金融资产的变现能力。也就是说,这种货币能不能马上变成现金,以及变现难易程度的大小。以货币流动性为依据划分货币层次,是因为流动性越强的货币变现程度越低,即它的货币层次越高。
4 严行方:《每天学点金融学》,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年,第14页。
5 王中宇:《利润极大化与滞胀》,2007年12月30日科学时报。
6 陈敏昭:《中国大陆1952—2004年货币存量简析》,2006年9月9日学说连线。
7 叶檀:《炒作绿豆背后是资金过多与缺乏投资渠道》,2010年6月1日解放日报。
8 陈敏昭:《中国大陆1952—2004年货币存量简析》,2006年9月9日学说连线。
9 叶檀:《炒作绿豆背后是资金过多与缺乏投资渠道》,2010年6月1日解放日报。下同。
10 谈佳隆:《央行超发43万亿人民币引发通胀,推动农产品上涨》,2010年11月2日中国经济周刊。
11 何丰伦:《西南大旱引发产业危机,万亿游资渗透炒作农产品》,2010年4月12日国际先驱导报。下同。
12 榨季是指生产期。甜菜糖的榨季是指当年9月至次年3月;蔗糖的榨季是指当年10月至次年4月。食糖生产企业只能在榨季生产,其余时间以销售库存为主。
13 《“营养师”张悟本被指绿豆涨价推手,自己有绿豆基地?》,2010年5月26日新京报。下同。
14 何丰伦:《西南大旱引发产业危机,万亿游资渗透炒作农产品》,2010年4月12日国际先驱导报。下同。
15 杨光、韩晓东:《粮价凶猛都是钱多惹的祸》,2010年7月21日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