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法 共享融资(1 / 1)

所谓共享融资,是指利用共享经济业态来融通资金。这是本书推出的新名词,一种伴随着共享经济而生的全新融资方式。

所谓共享经济,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共享经济一词最早是1978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和伊利诺伊大学教授琼·斯潘思在论文中提出的,但直到2010年后才开始流行。尤其是2013年3月《经济学人》杂志在其封面文章中第一次详细描述共享经济的场景后,这种模式才开始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

共享经济的实质,是以互联网为媒介,整合线下闲散物品、劳动力、教育医疗资源,让人们公平地享有并以不同方式付出和受益。对供给方来说,通过在特定时间内让渡物品的使用权或提供服务,来获取一定的经济回报;对需求方来说,不需要拥有物品所有权,而只是通过租借等共享方式使用物品就能满足需求。在共享经济背后,最关键的是如何实现最优匹配、实现零边际成本,而这就必然会涉及资金的融通和周转,并会给投资者带来巨额的资金积淀,并形成资金池,供其他投资项目使用。

说到共享经济,不能不提到共享经济鼻祖罗宾蔡斯女士提出的公式:“产能过剩+共享平台+人人参与”。从中也容易看出,共享经济最早是因产能过剩而出现的。因为产能过剩,所以才逼使厂家开动脑筋创新新的能量;就好比说,因为酒店有大量的房间闲置,所以才会想到把这些房间分享给“大家”。而智能化共享平台的出现,则给这种人人参与和分享提供了可能;就好比说,企业只要拥有这样的平台,一个房间也没有同样可以开酒店。人人参与则会满足这两者之间的匹配,通俗地说就是“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或者叫“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绝不要小看了共享经济和共享融资的市场和规模,因为这些能够共享的东西都具有无比广阔的潜力。以共享单车为例,我国有14亿人口,其中8.4亿生活在城镇,其中又有50%有出行需要,30%的出行距离在5公里以内。假如这些人每天出行1次、来回2次,其中有一半人使用共享单车,那整个共享单车市场就会达到每天1.26亿次,哪怕每次使用收费标准只有0.5元,年市场规模也会高达189亿元,盈利33亿元。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马云、马化腾等大佬才会纷纷看中共享单车市场这块肥肉,投资数额动辄超过6亿美元。仅仅从2015~2016年2月,共享单车领域的融资额就超过100亿元,整个共享市场融资规模在120亿~200亿元。

换个角度看,也正因为共享融资来势汹汹并十分充足,共享单车才会动不动就返现、免费使用,或许以后长期贴钱让用户骑车也说不定。

共享融资具有以下两大特点:一是融资比较方便,二是能够获得资金的主要是先行者。前者是因为,共享经济是新事物,它不像传统行业那样容易地计算出成本、盈利率、盈利周期来,最终能否盈利要看三五年之后,而这种“神秘性”在风险投资面前具有无穷魅力。要知道,平常人能够看得懂的项目,风险投资通常是看不上的。后者是因为,共享经济其实没什么产品优势、技术壁垒等核心竞争力,关键是发展速度要快,唯快不破。所以,传统行业中“第一家”往往成功不了、后面几家才更容易成功的“规律”,在这里好像并不存在。能够看到的是,共享融资的成功案例通常发生在“第一家”身上,因为它们跑得快,当别人追赶它们时,它们已经融到了大笔资金,有实力回过头来把竞争对手死死地摁倒在地。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共享融资之所以盛行,是因为它遇到了“互联网+”。任何提供金融服务的专业机构,一旦转型为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提供平台,就能立刻消除资金提供方和需求方之间的所有中间环节,变成最直接的面对面交易。而在这种物流、信息流背后,必然要伴随着巨额资金的流动。在多数情况下,融资效率比融资规模、成本差别更重要。

共享融资背后的逻辑是,“在网上,人人都知道你是一条狗,只是没人在意你”。他们更在意的是你的产品和信誉。也就是说,共享融资和共享经济的核心是信誉,因为是它提高了社会效率,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拿共享单车来说,你是哪家公司的共享单车不重要,人们更在乎的是你的信誉,具体地是指服务、价格和市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