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情绪障碍,心理压力过重,有许多成因。就家长和家庭而言,一定要重视并正视家庭问题对孩子身心健康所带来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过多、过高要求,过度溺爱,家庭精神文化生活的不健康状态,夫妻离婚,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
为此,家长要平等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对孩子的希望不能脱离实际,重视学习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和学校老师保持联系,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家庭氛围。所有这些,都会让孩子拥有一个愉快、轻松的心理状态,对学习有巨大帮助。
温馨的家庭,各有各的温馨
从小抓起,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孩子的心理健康应当从小抓起,不让心理压力一点一滴累积起来。为此,家长本身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家长如果自己有情绪障碍,当然就很容易传染给孩子。
家长的良好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有信心,坚信通过自己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孩子一定会进步。
②有理智,在对待孩子尤其是犯了错误、需要帮助的孩子时,一定要有一颗理智、宽容的心,客观公正、情绪稳定地处理问题。
③有耐心,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不能期望一蹴而就,既要有长远规划,也要有具体安排。
④有爱心,家长只要有了爱心,就一定会用爱引导、感化孩子。
可以说,家长如果具有上述心理素质,在与孩子沟通时,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矛盾都是可以解决的,不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心理压力。
可现实又怎么样呢?调查报告表明,在所有家长中,76%的家长从来没有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根本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常常和孩子闹别扭,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孩子感到压力太大。家长不重视孩子其他素质方面的提高,对孩子情绪、情感的变化几乎熟视无睹。
②家庭不团结,导致孩子与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感情疏远,几天也不说一句话,严重的甚至存在敌对情绪。
③家长对孩子的交往尤其是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干涉太多,让孩子非常反感。
④家长对孩子过分关心,不能正确评价孩子,从而发生矛盾。
⑤家长不善于与孩子沟通,家长所理解的沟通,实际上只是家长对孩子的单方面训斥。
两者对比,可以看出其中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这样一个有趣规律——“U型理论”:
U左边的一竖,表示学历高、知识水平高的家长,如许多家长文化程度都在大专以上;U右边的一竖,表示学历低、知识水平低的家长,如许多家长尤其是农村的家长只有读到小学,属于文盲和半文盲;U底下的一横,表示处于两者之间、文化程度大体在初高中毕业的这部分家长。
调查结论认为,在U型结构中处于越上端的家长,包括高学历和低学历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心理压力越小、情绪障碍越少。
究其原因,学历高的家长,更懂得与孩子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所以更注重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学历低的家长,更懂得尊重知识、理解孩子,对孩子的期望值往往更切合实际;恰恰是处于U型结构底部的家长,最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要求孩子,最不容易与孩子交流和沟通,他们的孩子心理压力最大、情绪障碍最多。
而从全社会看,U型底部家长的比例最高。这也符合我们今天看到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孩子有情绪障碍的客观现象。
明白了这一点,对于处于U型底部的每一个家长来说,就应当通过自身努力,来跳出这个“怪圈”。
例如,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读一读心理学著作,用商量代替命令,学会尊重孩子,不要被自己的好奇和猜疑所左右,更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总的要求是,对孩子的态度要好一点,这是最重要的。
必须注意的是,所有这一切都应当从小做起,从小就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才能为他们的未来打下扎实基础。
放弃比较,找个理由喜欢孩子
有情绪障碍的孩子,通常是学习不好,包括学习确实不好、家长或老师感觉孩子学习不好、孩子自己感到自己学习不好几种情形。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好坏通常是以考试分数来表示的。每次考试之后,家长和孩子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分数高低的比较,比较的结果必然是有喜有忧。而无论怎样比较,总有一部分孩子“较差”,从而在他们以及他们的家长心上陡增压力。
要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家长有必要放弃这种无谓比较。
例如,一名重点中学的学生,考试结束后,当老师在讲台上报分数时,他听到自己的分数不理想,就突然用手狠狠地抽自己耳光。实际上,这一举措就表明他内心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他在用这种方式惩罚、发泄自己。
当同学将这一情况反映给家长后,家长主动劝慰孩子放弃比较、接纳自己。因为你就读的本身就是一所重点中学,即使你在班上的名次稍后,可是从全市来看,仍然是佼佼者。不必为了一次考试成绩分数较低而抱有太大思想压力。否则,过分注重结果,反而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对以后的学习是不利的。
无疑,要求所有家长都像这位家长那样开明,是很不容易的。但既然孩子有上进心了,家长为什么还要给孩子一味施压呢?
除了学习上的压力以外,还有许多情绪障碍,是因为孩子嫌自己“长得不美”造成的。有的认为自己皮肤黑,或者身材矮、眼睛小、鼻子小,从而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影响到对学习的兴趣;有的认为自己门牙长得不正,所以平时不敢多说话,从而导致性格孤僻;有的女孩认为自己小腿上的黑斑非常讨厌,所以从来不敢穿裙子,认为自己脸上有一颗痣,不美……所有这些,家长都可以通过让孩子放弃与别人比较,找到让自己喜欢孩子、让孩子喜欢自己的理由,减轻并彻底消除他们的情绪障碍。
家长应当告诉孩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可是每个人对“美”的理解并不一样。当你讨厌自己脸上有一颗痣不美的时候,说不定有人就是喜欢你脸上的这颗痣,认为这才叫美人痣呢?
总体上讲,只要五官端正,就是美。人是天然的,天然的就是最美的。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心的瑕疵,谁都免不了。有的瑕疵可以通过后天弥补,如上面不敢穿裙子的小姑娘,小腿上的黑斑就可以用祛斑霜去除,有的则无能为力。皮肤黑一点,五官比例不协调,这都是无法改变的。既然无法改变,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就是不必要的。整天惦记着这些,弄得心里不开心,又不能改变现状,何必呢?
除此以外,古代的晏殊,当代的邓小平,都是五短身材,前者官至宰相,后者成为当代最伟大的伟人之一,等等事例,都可以帮助家长说明人美在心灵、只有鸟才美在羽毛的道理。
可以说,无论什么样的心理压力,关键都在于“心”。只要能解开“心结”,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题目太难,不逼孩子钻牛角尖
许多孩子的情绪障碍是由学习引起的,而其中最大的根源在于题目不会做。不会做的题目越多,孩子的自信心就越少,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抱有畏难情绪。
家长和老师通常认为,学习总是从不懂到懂、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适当增加一些难题,能够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这种观点固然没错,事实上,家长和老师的观点总“不会错”,可是要掌握好这种“适当”的分寸,难乎其难。而且,成年人往往会过高估计孩子的斗志,以为孩子攻克了一道难题,真的会像攻克了敌人的一座碉堡那样,继续向前奋勇杀敌。
更多的情形是,当敌人的碉堡久攻不下时,孩子会选择放弃;即使攻下了碉堡,也会“伤痕累累”甚至“奄奄一息”,迫切需要休养生息。虽然家长和老师会批评他们缺乏钻研精神,但其做法是正确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说不通。
庄子曰:“吾生有涯,而知无涯”。通常的解释是,以自己有限的生命去了解、认识这个无限的世界,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它强调的是知识无穷无尽。但是反过来也可以理解,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永远不可能了解清楚的,我只能以我有限的生命去了解最需要掌握的东西。
例如,同样是一门数学课,为什么小学、中学、大学都要学,其实这里面就有一个阶段性,每个阶段所学的知识深度是不同的。更何况,孩子的家庭作业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如果坚持要把原来不懂的题目真正弄通,那就只有牺牲睡眠时间。万一,通宵达旦还做不出来呢?那孩子第二天还要不要去上课、又怎么去上课?
有鉴于此,家长应当允许题目做不出来。尤其是题目太难,不要逼着孩子钻牛角尖。这与刻苦钻研无关,与打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制造孩子的情绪障碍有关。
有这样一位五年级的孩子,由于数学成绩好,被学校选进了“培优班”,专门学“奥数”。谁知这小学“奥数”这么难,每天发下的5道题,最多只能做出一两道。幸亏他的奶奶是大学数学教授,可以向她请教。可是奶奶只会高等数学,不会做“奥数”。有的题目奶奶用其他办法很快就能做出来,可是孩子不答应,说老师规定不能这样做。
没办法,家里只好专门为他请了一位家教老师,是个大学本科生。可怜他面对小学“奥数”时,解题水平也和这位小学生差不多,动不动就说“要带回去想一想”,结果很快被辞退。
又请了一个硕士研究生做家教。虽然他是学理科的,人很聪明,思维也很活跃,可即使如此,仍然有大约三分之一的题目任他抓耳挠腮也做不出来。
事情到了这一步,孩子的自信心彻底没了。家长果断决定,不学“奥数”了,明天家长就去和老师讲。
应该说,家长的这一举措是正确的,可惜来得晚了一点。因为在许多家长的潜意识中,以为只有解难题、偏题、怪题,才能证明孩子聪明,是“天才”,而不懂得怎样根据孩子的特长加以培养。
仍然以“奥数”为例,很多题目都有解题规律,你只有掌握了这种规律,才能顺利解题。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敏捷的思维,更需要解题经验。如果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题型,无论你是怎样的高手,都可能一筹莫展。这就是为什么大学教授、研究生都败倒在“奥数”脚下的原因。绝不能以为某个“奥数”题目大学教授也不会做,某个小学生做出来了,就证明这个小学生的水平比大学教授还高。
懂得了上述道理,家长就应当明白,“奥数”并不适合于所有孩子,关键要看孩子对此是否有兴趣。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决不是要解决所有难题。尤其是中小学学的都是基础,本来的功课还没有学好,就学“奥数”,可以说是“夯打稀泥、越打越稀”,结果只能是挫伤孩子的自信心。
推而广之,凡是一切太难的题目都没有必要让孩子钻牛角尖、非要弄个明白。有多少数学天才,穷其一生钻研那些看似简单的数学猜想,也未见就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即使是家长和孩子最关心的中考、高考,其中难题所占的分数比重也很小。把基础打好了,基础知识部分不丢分或者少丢分,就很理想了。而且,基础打好了,难题也会迎刃而解。许多高考状元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
心情教育,排遣情绪障碍的五条途径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认为自己在孩子身上所花的心血,与孩子的学习成绩相比,不成正比。家长“先孩子之忧而忧,后孩子之乐而乐”,可是孩子并不把它当回事;或者,虽然思想上也“开窍”了,可是学习成绩仍然上不去。
遇到这种情况,很可能就与孩子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
最新研究表明,心情教育是培养孩子健康心理、排遣情绪障碍的最佳途径,这一点已为世界各国心理教育专家一致公认。
心情教育是一个全新概念,它是以道德观念为基础,引导孩子理解真爱,学会关怀他人,让真诚的爱在人与人之间流动。爱的训练与体察,是心情成长的营养素。在这方面,家长的言传身教尤其重要。
在许多国家,心情教育从幼儿时期就开始了。孩子在享受父母之爱的同时,学会了怎样用爱来回报父母,从而培养起一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品格。这种品格会使孩子一生感到幸福、愉快、轻松,终生受益。
经常沐浴心情教育的孩子,心里很难孳生情绪障碍,秘诀在于:
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
谈到空间,家长马上会联想到父母孩子的“三口之家”、学校家庭的“两点一线”。确实,这是最常见的情形。可是只要略加改动,就能给孩子提供一个新空间,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在的孩子通常不喜欢自己叠被子、不肯自己做早餐、动不动就发脾气、或者老大不小了还爱撒娇。可是,这些不良习惯的活动空间都是在自己家里,一旦离开了自己的家,就会有所收敛甚至完全改观。针对这一点,如果把自己的孩子与其同学交换着“易子而教”,相互在对方家里住上一两个月,孩子在独立生活、培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认识社会能力方面的教育效果就会十分明显。
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现在的孩子缺少各种各样的锻炼,是有目共睹的。这一方面是中考、高考都不考的内容,学校不教,孩子也不学;另一方面在于家长不给他们创造条件、甚至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孩子没有锻炼机会。
这里的锻炼包括体力锻炼、脑力锻炼、综合锻炼三方面。我的儿子读初三,学校4000人在操场上开会,只站了10分钟,就有几名同学提出“吃不消”了,要到树阴下去休息。半小时过去后,居然有10多名同学晕倒在地!试想,这样的孩子将来还能派多大用场,即使考上了高中、考上了大学又怎么样呢?
许多学校都有军训课程。这本来是锻炼孩子的一个好机会,可是许多家长到学校去“抗议”:“让孩子自己把行李背到200米外的汽车上去,孩于累坏了谁负责?”至于高考期间,家长要求考场突击安装空调(怕孩子热得吃不消,影响发挥),而于此同时又要打开窗户(怕孩子缺氧,影响大脑思维),这样的怪事就更多了。
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
孩子总是喜欢不断提问题的,提问题表示他在动脑筋。孩子是不是善于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怎样找到问题的答案。
一名小学生问妈妈: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妈妈找来小学课本,指给他看,书上讲,蝌蚪长到一定的时候尾巴就会自动脱落,然后变成青蛙。
为了观察蝌蚪尾巴的脱落过程,母子俩在家里养了许多条小蝌蚪,天天看着它长大。可直到它变成了青蛙,也没有看到尾巴脱落的一幕。他们怀疑是不是看漏了,又重新做了一遍实验,观察得更仔细,结果发现它的尾巴不是脱落的,而是一点一点缩回去的!
他们把这一发现反馈给出版社,教科书中的错误就这样被纠正过来了。
可以说,孩子如果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将终身忘不了。
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适当利用这些条件,对锻炼孩子的能力、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都有好处。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既然如此,让孩子学会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怎样迎头而上,就很有必要。在现代人才素质中,这种素质被称为“逆商”。“逆商”赢得起也输得起,遇到挫折会重新崛起,这不正是每个家长对孩子的希望吗?
所以,有远见的家长,不必希望孩子“万事如意”;相反,有时还要人为设置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克服、解决。美国著名的麦克阿瑟将军在留给他儿子的精神遗产《为儿子的祷文》中就说:“我祈求,不要他走上安逸舒适的道路,而让他接受困难与挑战的磨练和刺激。”
给孩子一点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家长的通病是喜欢给孩子包办代替,家长累,孩子也不说你好。其实,适当下放一些权力给孩子,让他自己进行比较、选择,不但能锻炼他的心理素质,还能增强他的自主性。
一位家长带着女儿到少年宫去准备给她报名学钢琴。可是女儿走到少儿舞蹈班教室时,就赖着不肯走了。家长从中发现了孩子的兴趣点,问她,究竟是想学钢琴还是学舞蹈?女儿回答说,舞蹈。
于是,家长就把女儿领到树阴下,把学舞蹈和学钢琴两者的不同点详细讲给女儿听,帮助她进行分析,然后要她再次确认。最终女儿还是要学舞蹈。家长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且告诉她,这是你自己选择的,你必须对自己负责。
这位女儿长大后,终于成了著名的舞蹈家。试想,如果家长硬逼着她一定要学钢琴,会有这样的结局吗?令人怀疑。
【名言】
远非每个人都能成为学者、作家、演员,远非每个人都能发明火药,但每个人应当成为自己行业上的能手——此乃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俄]苏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