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神奇之处之一,就是能变废为宝。具体到农村创业来说,有许多司空见惯的“废物”能够在科技的作用下成为财富。
不用说,“废物”的成本很低或者根本没有成本。变废为宝,效益实在好!这方面的例子很多,这里试举几例:
沼气池供气作燃料
福建省闽清县农民苏裕唐、黄笃朗、苏俊元,家里都办了养猪场。为此,他们各自建了一个容积30立方米的新式沼气池。
这种沼气池每天能处理四五吨猪粪。养猪场的猪粪由猪圈流经酸化池,进入密封的沼气池发酵后,整座猪场就没了往常那种冲天臭气。流出的水相当清澈,是养鱼的好饲料,也是农作物的好肥料;养猪场建了沼气池,也免除了往常清除猪粪的艰辛工作。在这3个养猪户的厨房中,沼气灶点出蓝色火焰后,火力大小可以随意掌握,既不用清渣、环境卫生清洁,又节省了清理猪粪的劳动力,一举数得。
山茱萸果核发展袋料木灵芝
河南省西峡县是一个盛产山茱萸的地方。在过去,山茱萸果核一直是一种“废料”,无人问津。
该县农民袁和任经过2年多时间的研究和实验,发明了用山茱萸果核代替桦栎木发展袋料木灵芝的技术。这样,不仅省工省料、成本低、产量高、操作方便、容易掌握,而且能节约大量木材。例如,发菌不需刺孔、不要翻堆,生长也不需要搭棚,每袋成本只有0.85元,经济效益至少在2元以上。
数字表明,西峡山的茱萸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1/3,每年要产生8000吨山萸肉果核。如果全都利用起来,可以发展800万袋木灵芝,每年可以增加农民收入1600多万元、减少木材用量640万公斤。
在目前国内外市场,木灵芝供不应求,每公斤价格达到15~30元。可以说,这项技术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与此相类似,板栗壳、橡子壳等也可以进行再利用,变废为宝。
鱼副产品制作海洋生物精品
浙江省宁波市某海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地处渔业重镇石浦港。当地鱼类资源丰富,拥有200多家冷冻厂和水产加工厂,鱼头、鱼刺、鱼内脏、鱼废水等严重污染环境的水产品废弃物到处都是,成为当地政府的一块心病。
从1997年开始,该公司就聘请我国海洋生物、海洋医药领域的著名专家协同攻关,终于在2000年发明了通过生物技术从废弃物中提取鱼类水解蛋白、从鱼类油脂中提取胆固醇技术,开发了鱼精膏、水解蛋白粉、乌贼肝粉等产品,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品、医药、食品添加剂中。这些本来不容易提取的海洋生物精品,一上市就深受青睐,创下4000万元产值。
与此同时,该技术产生的巨大环保效益更是令人惊叹,每年消化的水产品下脚料达3万吨,不仅当地的下脚料被收购一空,而且还需要从青岛、厦门等地收购过来。原来的水产品废弃物每吨要贴20元处理费,现在每吨则可以创收1000元。
虾蟹壳制作保健内衣
浙江省舟山市某生化公司,利用当地虾蟹壳原料相当丰富、以前都作为废物处理的实际情况,从1998年开始,与科研单位联手攻关,发明了用虾蟹壳提取甲壳素、然后与95%左右的天然纤维混纺研制成甲壳素保健内衣的技术。产品经国家棉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单位测试,各项性能技术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具有抑制细菌、除臭防螨等持久保健作用。50公斤虾壳蟹壳原料,经过高科技手段处理,可以“变成”一套甲壳素保健内衣。目前,该产品系列已经涵盖内衣、**、短裤、袜子、衬衫、体恤等系列。
按该企业年生产能力测算,每年可以利用2000吨左右的虾蟹壳原料、提炼20吨甲壳素纤维用于保健内衣生产,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经济效益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