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化养蟹主要分为池塘养蟹和稻田养蟹两种。下面分别介绍这两种养殖方法的增产增收要领:
池塘养蟹
[1]池塘条件。池塘养蟹的水面积一般为1~2亩,规模小的也可以只有十几个平方米。水深1米左右,坡度要大。为了防止逃跑,四周应有围栏,材料可以是砖砌围墙、光滑的水泥板,但最好是玻璃板。适合河蟹喜欢在堤岸上打洞栖息的习性,可以投其所好,用小青瓦片在池坡上垒成一个个蟹窝,总面积大约为水面的1/5。
[2]苗种投放。蟹苗投放的比例一般为每亩水面放养4000~8000只。为了提高成活率,池塘一定要严格清塘,严格过滤进水。
[3]饲养管理。河蟹喜欢杂食鱼、虾、螺、蚌、昆虫等动物性饲料,尤其是对腐臭的尸体特别感兴趣,对谷物、水生植物及青草等也比较喜欢。
针对河蟹昼伏夜出的特点,投放饲料应当在下午和傍晚进行,地点固定在浅水岸边,以便能够检查吃食情况。
河蟹生活在水底,所以对缺氧特别敏感,要经常换水。平时每隔十天半月、夏秋高温季节每隔两三天就要换一次水,每次换水厚度达到5厘米即可。
为了防止自相残杀,尤其是为了保护刚刚脱壳的软壳蟹,应当在浅水区种植水生植物如水花生等,既可以给河蟹脱壳提供隐蔽场所,又可以防止水质恶化。
[4]增效途径。为了提高养殖效益,一般应当安排在每年十一二月收获上市。一方面,这时候的池塘养蟹最肥;另一方面,这个季节自然河蟹上市高峰已经过去,正好是市场空档。
为此,在投放蟹苗或放养幼蟹时就应当确定好时机:冬春季节放养的幼蟹,一年后可以长到100~150克;夏初放养的蟹苗,第二年可以长到200~250克。
除此以外,为了充分利用水体和饵料,可以在池塘中混养鱼类,如在河蟹苗种放养7~10天后,每亩水面放养鲢、鳙鱼种200~400尾,卿鱼种30~50尾,以充分利用水中的浮游生物、河蟹残饵及其排泄物。
稻田养蟹
[1]挖好水沟,防止潜逃。
稻田养蟹要选择进出水方便、蓄水力强、涨水淹不掉的稻田,面积为2~10亩。为了防止河蟹逃跑,必须在稻田四周挖一条宽2米、深1米的环沟,田块中间挖几条小沟,做到沟沟相通。
在此基础上,田埂的高度要有30~50厘米,并且和池塘养蟹一样,四周要有围栏,田埂上再建一道铁栅、竹栅或网栅。环沟中要有1/3的水面养水花生、水葫芦等,提供给河蟹栖息、觅食、躲避敌害。
[2]清除敌害,预防疾病。
这主要是要彻底清除稻田里可能会出现的青蛙、蛇、黄鳝等,然后才能放养蟹种。尤其是老鼠、蛇、青蛙是河蟹的主要敌害,平时决不能掉以轻心。
具体方法是,在放养蟹种前15天,每亩面积用生石灰100公斤兑水泼洒。放养后,平时也要这样做,每隔15天就要按照每亩面积用15公斤生石灰兑成石灰水(5~10PPm浓度),泼洒稻田内的水沟;定期用土霉素、复合维生素,每100公斤饲料添加8克,连喂3~5天,尤其是在河蟹脱壳期前,要在饲料中添加2%的脱壳素投喂2天。这样做既可以杀灭敌害和病菌,又能改善水质条件。
[3]合理放养,科学投饵。
每年三至五月放养蟹种时,应当选择当年早期或隔年性未成熟的优质幼蟹,规格整齐、大小一致、体质健壮,每亩放养2000~3000只,同时搭配一两个品种的虾苗、鱼苗、泥鳅等,提高综合养殖效益。
与此同时,在投饵时应当坚持“两头(放养不久、肥育期)精,中间青(以青料为主)”的原则。
[4]经常换水,防止死亡。
稻田养蟹一定要保持水质清新,夏季高温季节每天换一次水,平时三五天就要换一次水,换水量达到1/3以上。换水时的水流量、水温变化都不能过大、水位要保持稳定。
由于每年的八九月间,河蟹经常会发生脱壳不遂,所以这时候应当控制投饵量,不能让河蟹吃得过肥,在以青料为主、经常换水的同时,尤其要及时投喂脱壳素,以防大量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