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八章经筵日讲(1 / 1)

宋缔 我欲乘风归 1072 字 1个月前

“世间万物之理便如阴阳,物极必反,阳极必衰!天地之威如是而已”夏竦沉稳的声音再次在大殿之中回**,即便战事再紧,赵祯没停过每日的经筵日讲。

这是自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主要是让帝王对儒家之学与理和道之间的理解。

到了大宋便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并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谓之日讲。

赵祯觉得学习是一件舒服的事情,毕竟获取知识没有坏处,他在经筵日讲的时候便会放松自己,偶然失去了天子应有的庄重仪态,并把一条腿放在另一条腿之上。

夏竦立刻停止讲授而上奏道:“为人君者,可不敬哉?”这样的责难不断重复,决无宽贷,一直到赵祯突然发现自己的不当而加以改正,恢复端坐的形态为止。

“经筵日讲本就繁复,朕连换个舒服点的姿势也不行?夏参政你也坐下歇一歇,经筵日讲在乎的是内容而非形势,朕敬的是学问而非缛节。且你的这些大道理朕可说的比你好”

夏竦是个好老师,对自己这位“天子学生”的脉莫得很准,在赵祯给他设置的座位上坐下后笑道:“陛下觉得老臣说的是大道理?但老臣可不这么觉得!”

赵祯稍显惊讶的说道:“你的意思是这些都和朕现在的事情有关?大可用于安邦治国,小可用于稳定民生?”

夏竦脸色严肃的说道:“然也!陛下可知阴阳出自周易,而孔圣人却为周易又做十翼以便后人解读!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见孔圣人对周易的遵从并希望从中探求世间大道。”

赵祯微微撇嘴,夏竦说的都是套话,而并没有直接回答自己的问题,赵祯是个实用主义者,开口反问道:“那如何运用到当下之中?”

这本是赵祯的刁难,但夏竦却露出老谋深算的样子来,眼睛微眯的说到:“陛下所言极是,如何把深奥的大道运用到治国之中,这却是君王之术,老臣可不敢多想”

赵祯暗赞一声:好一招太极!自己问他夏竦问题,居然被他踢回来了,而且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瞧见夏竦似笑非笑的表情,赵祯顿时有些受不住他的激,开口道:“阳极必衰,阴极必阳,就如冬去春来,花开花落,亦如朕的大宋,商人多了物价就便宜,工厂就赚的少了”

夏竦越听越惊讶,最后感叹道:“陛下圣明,瑞雪兆丰年,但如今城中之雪已有三寸之厚,已然是大雪成灾了!”

赵祯忘了夏竦一眼奇怪的道:“你老倌何时会用这种拐弯抹角的方式上奏了?朕记得你原先可不是这样的人啊?!”

夏竦微微一笑:“这便是物极必反喽!臣也是借用今日的经筵日讲而已,望陛下日后不可懈怠。”

赵祯起身恭恭敬敬的一礼道:“朕多谢夏参政经筵”赵祯说完猛然一惊,物极必反,阳极必衰辽朝这段时间也太安静了些,赵祯就不相信了,析津府被大宋拿下辽朝还能如此淡定?再说自己中箭的消息也该传到辽朝了吧?

宋小乙早就向赵祯说明析津府的密谍绝对没有铲除干净,当然在彭七眼中此时的析津府已经完全没问题,可在他宋小乙的眼中可谓是千疮百孔。

他已经多次上奏赵祯要求把析津府整个筛查一遍,并加大对析津府的管控力度,但都被赵祯驳回了,开玩笑,他正愁没机会促使辽人进攻的手段呢!真是瞌睡来枕头,赵祯并没有让宋小乙或是彭七故意把消息泄露给辽朝的密探,只要是故意的便会有演戏的成分在其中,便会露出破绽。

赵祯所做的不过是让辽朝的密探正常的运转,并且是在黑手的监视之下运转,为此赵祯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在析津府露面了,并且辽朝的密探在获得消息后快速的离开也是黑手特意“放行”的,赵祯想让辽朝来进攻,辽人很聪明,知道自己的优点和弱点。

契丹的勇士善于在草原上驰骋而不善于攻城拔寨,这段时间他们都在中京大定府集结,因为他们没有把握能拿下析津府,一旦大军进攻却拿不下析津府,长期僵持在城下,大宋可以轻松的围剿辽军。

由于析津府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运输条件,谁要是不能快速拿下析津府,从四处赶来的援军便会让敌人体验什么叫四面楚歌声!

赵祯打算利用自己受伤的消息,让它成为勾引辽朝进攻析津府的诱饵,辽人虽然在正面战场上不一定能打得过大宋,但狗急了还跳墙呢!痛失南京道的辽人岂能不发疯?说不定也耶律宗真那个叛逆少年这次又是御驾亲征呢!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对赵祯的计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次要彻底的把辽人打怕,打怂,打的他们对大宋产生心里阴影!就像当年太宗北伐失败后,整个大宋谈辽色变一般,让辽人见到宋人的大军就怕,就不敢硬拼,这样一来大宋的将士会越打越有信心,也越打越顺手

兵法有云:骄兵必败,哀兵必胜。但这里的骄指的是骄傲自大,在没有估算敌人战斗力的情况下自大,这在战场上还不是找死?赵祯不会让大宋的军队成为骄兵,也不会让辽人的军队成为哀兵。

赵祯熟读兵书与各种战例,他深刻的知道所谓的骄兵也不一定必败,哀兵也未必就会胜。所有的一切都在将帅的运筹帷幄之中,而赵祯就是此次北伐的关键,他是大宋的帝王,是这十万,不,应该是说二十六万大军的灵魂而他们的状态也会随着赵祯的改变而改变。

现在的赵祯手中可远远不止十万战兵,随着析津府的被攻克,大宋的后勤开始全面运转,各种物资向析津府集结的同时,十六卫的兵员也开始向析津府源源不断的前进,可以说大宋的“新鲜血液”不断的向析津府输送,而他们便是赵祯的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