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1 / 1)

视之不见名曰夷[1],听之不闻名曰希[2],搏[3]之不得名曰微[4]。此三者,不可致诘[5],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6],其下不昧[7]。绳绳不可名[8],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9]。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10]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11]。

【注释】

[1]夷:河上公注:“无色曰夷,言一无色彩,不可得而视之。”

[2]希:河上公注:“无声曰希,言一无音志,不可听而闻之。”

[3]搏,一作抟,摸索的意思。

[4]微:摸索不到。河上公注:“言一无形体,不可抟持而得之。”

[5]诘:追究、追问。

[6]皎:光明。

[7]昧:昏暗。

[8]绳绳不可名:绳,音(mǐn),绳绳是渺茫、不清楚的意思;名:描绘。

[9]恍惚:即今义,河上公注:“言一忽忽恍恍,若存若亡,不可见之也。”

[10]御:驾驭,引申为使用。

[11]纪:刚纪、规律。

【译文】

用眼看看不见叫作无色,用耳听听不到叫作无声,用手摸摸不到叫作无形。此三者,都不能追究清楚,它们在“道”身上混为一体。“道”的上下,既不光明,也不昏暗。“道”渺渺茫茫不可描绘,又什么都没有。这是在说“道”不可描绘其形状的形状,不可用物体比拟的影像,就是惚恍。到前面去迎接它,看不到它的来处,到后面去尾随它,看不到它的去处。它遵循着恒久不变的规律,驾驭着当今世间万物。能知道源头和开端,就是“道”的规律。

【阐释】

本章开头先专门讲“道”是什么样子的,结尾讲了如何运用“道”的规律。

事实上“道”是什么这个问题本身就难以回答,因为“道”超形绝象。但这并不是说“道”无法描述。通过第一章我们知道,“道可道,非常道”。“道”有一部分可以说,因为每个人都能通过老子的语言感悟到“道”,但那一定是自己的“道”,不一定是老子的“道”,也不一定是天地之道。而且每个人或许都可以把自己理解的“道”用语言表达出来,但谁也不能完全表达清楚,更不能完全表述天地的“道”,其原因仍旧是语言的有限性。所以“道”又是不可说的。总的来说道是既是一种状态,是物质世界的实体,即宇宙的本原,又是一种规律,是支配万物运作变化的力量。

本章开始是在整体描述“道”的虚无飘渺,不可感知,无声、无色、无形,然而又确实存在。没有颜色、没有声音、没有形状,三者自然是不能分辨清楚的。但仍然可以勉强分辨清楚。这么做的目的只是更加清楚地了解三者的不可分辨性,就像王维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人语只是衬托山静。

绵绵不绝,以至于无限大,无限大也就是无限小,两个尽头都是没有,都是空无恍惚,其实是超越了人类的感官极限。平时我们看不到全部的宇宙,所以抬头看到天和地时,容易相信天圆地方,相信天地就是宇宙,天地之外的世界或不存在。从这个角度说,飞到月球上的人和井里的青蛙没有区别。这就是“道”“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的特点。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是在说“道”的规律和作用。作为支配宇宙万物运作的力量的“道”,就更难用实际可感的形象来比拟了,只能完全用抽象的词汇粗略地说说。自然界中器物繁杂,这是我们耳闻目见的。我们还是看到或感受到了它们在不断变化。此时就要静下心来,单纯地像当年的老子一样询问、思考。

总之,“道”不像宗教思想中的人格化的神,它是中国人自己独创的概念的神。它既远在天边,又近在心灵。可能永远无法体认,也可能须臾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