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何为天下第一等事(1 / 1)

王阳明心学 王觉仁 1448 字 1个月前

守仁之父王华状元及第后,被授予翰林修撰,功成名就,前程似锦,可谓同辈中的牛人。为了让儿子将来跟自己一样牛,王华煞费苦心地选择了京师最好的一家私塾,把守仁送了进去。

不料,天才儿童王守仁进了北京的重点中学,却摇身一变成了问题少年,其表现不仅让老师大伤脑筋,更是让王华大失所望——王守仁不但上课不专心听讲,放学不爱做作业,而且时常翘课,跟他的状元老爸根本不是一个德行。

想当初,守仁之父王华七岁的时候,有一天在家里读书,碰巧外面举行迎春踩街活动,锣鼓喧天,万人空巷,附近的孩子个个都往街上跑,唯独王华抱着一本书端坐不动。其母岑夫人不忍,就让他出去玩一会儿,回来再读,没想到王华头也不抬地说了一句:“观春不若观书也。”把岑夫人感动得眼泪哗哗的。

后来,王华进了私塾,有一天在上课,正逢当地新县令上任,少不了敲锣打鼓招摇过市。仪仗队从门口经过时,全班同学都跑出去看热闹,只有王华仍旧坐在座位上,还故意拿着一本书大声朗诵,声音都传到了门外。老师赶紧制止他:“小点儿声,你就不怕知县大人怪罪吗?”王华答:“知县也是人,有什么好怕的!何况我是在读书,谁敢怪罪我?”一句话把老师噎得够呛。

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可身为状元的王华怎么也想不通:自己的儿子咋就不喜欢读书呢?

要是你认为,王守仁天资聪颖,自然厌恶应试教育,所以他翘课肯定不是去玩,而是为了进行独立思考,比如去找一棵大树坐下来,反思教育体制的弊端、参究宇宙人生的真相什么的,那你就错了。

王守仁翘课只有一个目的——玩。

准确地说,是玩打仗。

每当同学们跟着老师摇头晃脑之乎者也的时候,王守仁就会偷偷地从后门溜出来,跑到街上,招呼一大帮没事干的小孩儿,把他们分成四队,分立东西南北四方,还发给每队一面特制的小旗子,然后自己当大将,站在正中间,指挥各队列阵、奔跑、穿插、变阵等,搞得整条街鸡飞狗跳,尘土飞扬。

可是这一天,当王守仁正玩得兴起的时候,手下的四队人马却忽然安静了下来,一个个都变成了木头,而且眼神都盯在了他的头部后上方。守仁下意识地转过身去,然后就看见了他老爸那张早已铁青的脸。

王华指着他的鼻子大骂:“咱家世代以读书为业,你搞这些乌七八糟的玩意儿想干吗?”

守仁镇定自若地抹了一把脸上的尘土,问:“读书有何用处?”

王华道:“读书能当大官,就像你老子我,之所以能中状元,都是读书之功。”

守仁眨巴眨巴眼睛,又问:“父亲中状元,子孙后代都会是状元吗?”

王华道:“你小子想得美,只有我这一代而已,你要想中状元,就给我认真读书!”

守仁扑哧一笑:“只有一代,那这状元也没啥稀罕的嘛!”

王华大怒,挽起袖子要揍他。守仁慌忙抱头,一溜烟跑了。

王守仁说状元没啥稀罕,倒不完全是想恶心他父亲,而是他心里确实是这么想的。

几天后,学校老师听说王守仁当众顶撞他父亲,就找他单独谈话,语重心长地讲了很多孝亲的道理。最后,老师说得口干舌燥,守仁也听得哈欠连天。老师拿他没辙,只好悻悻闭嘴。

守仁伸长四肢活动了一下筋骨,忽然问:“人活着要做什么,才是天下第一等事?”

老师又惊又喜,觉得这孩子总算开窍了,赶紧说:“读书登第,光宗耀祖,便是天下第一等事。”

守仁很认真地想了想,然后摇了摇头,蹦出这么一句:“嵬科高第时时有,岂是人间第一流!”

老师登时气结,冷笑了半天,斜着眼睛问他:“那依孺子之见,以何事为第一?”

守仁不理会老师的揶揄,很郑重地说了八个字:“唯为圣贤,方是第一。”

一个成天吊儿郎当的问题少年,竟敢奢谈圣贤,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老师摇头苦笑,随后就把这话告诉了王华。

王华一听,也是又好气又好笑,说:“孺子之志,何其奢也!”

这话要放在今天,就得这么说:“就凭你小子也想当圣贤,简直是扯淡!”

当然,此刻的这位状元公绝对想不到,若干年后,王守仁不仅一不留神就成了圣贤,而且还是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此后五百年间的第一流圣贤!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守仁说他老爸那个破状元没啥稀罕,还真没冤枉他。道理很简单:要是没有他儿子王守仁,后世有谁会记得他这个大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的状元郎王华呢?

今天,要是你的孩子对应试教育不太适应,考试成绩不太理想,请你不要过于责备他,也不要一味给他施加压力。因为,高考状元年年有,几人成为第一流?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成长起来的高考状元,如果不具备核心竞争力,没有养成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习惯,那么大学毕业后也可能一无所长。

可见,决定一个人最终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并不是他的读书成绩或毕业文凭,而是他内心有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远大志向,以及为之付出不懈努力的决心。

王守仁经过老爸的多次训斥和老师的多次教育后,仍然恶习不改,天天只想着玩。正当大人们对这个问题少年即将失去信心的时候,一件偶然的事情,彻底改变了王守仁。

有一天,守仁又翘课了,在市场上瞎溜达,看见一个小孩儿在卖鸟,就凑过去问价钱,可问完价钱,掏掏口袋却不够数。守仁眼珠一转,就让那小孩儿先把鸟给他,回头再送钱过来。那小孩儿可不傻,坚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王守仁顿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伸手就要去抢。那小孩儿也不甘示弱,马上跟他比划开了。

就在这时候,一个算命先生从他们身边经过,无意间瞥了王守仁一眼,忽然停住了脚步。此人精通麻衣神相,当他看到王守仁的相貌时,心里马上跳出一个念头:此子他日大贵,当建非常功名。

算命先生当即把鸟买下,送给了守仁,然后慈爱地抚摸他的脸,意味深长地说了几句话:“小朋友,记住我下面的话——日后,当你的胡须长到领口时,你就入了圣境;当胡须长至丹田,你就结了圣胎;当胡须长到丹田以下,你就结成圣果,功德圆满了。”

临走之前,算命先生又叮嘱了一句,就是最后这句话,把王守仁从一个问题少年彻底变成了三好学生。他说:“小朋友,你一定要读书自爱,我所说的话,将来必定应验!”

王守仁一心想当圣贤,所以深深记住了算命先生的话。从此,街上少了一个呼朋引伴、嬉戏无度的孩子王,而课堂上却多了一个“潜心诵读、学问日进”的三好学生。

王守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要教育你的孩子认真读书,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和目标强加给他,然后告诉他读书就是为了实现这个、实现那个。这样的教育必然是失败的,就像守仁他老爸和老师屡屡把当状元的目标强加给他,结果只能惹来他的排斥、反感和耻笑一样。

聪明的父母和老师,就应该学习算命先生,去发现孩子内心真正的期望,或者通过真诚而有效的沟通,帮助他设定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然后鼓励他去实现。这就够了,剩下的事情就靠他自己了。

正如佛陀所说:“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成功的教育方法,就应该像一个有经验的车夫在驾驶马车,想让马快跑,既不用在前面猛拽缰绳,也不必在马屁股上狠抽鞭子,而是在马的耳边,给它一记清脆而恰到好处的鞭响。如果真是宝马良驹,自然会奋蹄飞奔,一往无前。换句话说,高明的人,都会把鞭子抽在心上,而不是抽在屁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