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不动我不动,积蓄力量后发制人(1 / 1)

老谋子司马懿 秦涛 3044 字 3个月前

司马懿非常清楚,曹爽发动这次战争的敌人有两个。军事上,是冲着蜀汉去的;政治上,是冲着我司马懿来的。

曹操时代,非宗亲不能掌握兵权。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司马懿自从曹丕后期以来初入军界,征战沙场,屡建功勋,再加上曹魏宗亲的军界巨头夏侯尚、曹休、曹真先后辞世,军权早就转到了司马懿的手里。曹爽这次伐蜀,除了树立自己在朝中的威名,逐步将军权收归宗室,也当是目的之一。

司马懿当然不能同意。司马懿如今已经几乎被架空,尚书奏事从来不经由自己而是直接向曹爽负责。军权已经成为司马懿唯一的制胜法宝、最后的救命稻草。一旦军权再失去,司马懿就像拔了牙的老虎,连病猫都不如。

政治权力失去,军权再失去,下一步可能连身家性命都难保。司马懿并不是不愿意淡出军界,只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对手的步步紧逼,逼着自己采取正当防卫。

司马懿极力反对曹爽的伐蜀计划。他认为,蜀汉数年不主动进攻,如今正当兵精粮足。况且入蜀的道路险隘无比,气候变幻无常,当年大司马曹真就栽了跟头,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啊。

曹爽不听取司马懿的意见。尚书台在曹爽手里,曹爽就是决策者。他自己提交策划,自己拍板,自己出征,根本无须司马懿同意。

曹爽唯一需要司马懿同意的是,他想带上司马昭一起出征。司马昭回来问老爹:“父亲,你说我去不去?”

司马懿笑笑:“大将军有令,你敢不从?何须问老夫!”

司马昭不大明白父亲的意思,不吭声。

司马懿继续说:“大将军用你,一来是希望你能够劝服为父,同意伐蜀;二来是希望利用我司马氏在关中军的威望,来调动军队。”

司马昭心中大致明白了,但他依旧低眉顺目,等待下文。

司马懿眯起眼来:“既然已经知道了大将军的用意,那你就反其道而行之,好好协助大将军吧。另外,为父虽然不能参与决策,但毕竟沙场多年有些经验。前方战事,不妨时时报知为父。”

司马昭心领神会,领命而去。

既然曹爽伐蜀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司马懿只好退而求其次,向曹爽提出一项新的人事调动:“夏侯玄刚刚调任征西将军,中护军一职空缺;我儿司马师担任散骑侍郎日久,希望大将军能考虑提拔。”

毫无疑问,这是司马懿开出的交换条件:你不让我儿子担任中护军,我就绝不会让你顺利伐蜀!

曹爽犯不着在这个小问题上跟司马懿纠缠不清,一口答应。司马师担任中护军,禁军终于由原来曹氏一家独大变为双雄对峙的格局。

曹爽带着心腹李胜、邓飏,统领重兵从洛阳出发,到长安和夏侯玄的关中军会合,总兵力十万以上。曹爽命令司马懿的旧部、关中名将郭淮为先锋,率领本部兵马先行;夏侯玄别领一军,司马昭副之;邓飏、李胜随在自己营中为参谋,十万大军浩浩****从骆谷鱼贯而入,直扑汉中。

司马懿之所以极力阻止此次伐蜀,并不是因为他觉得曹爽要输——恰恰相反,现在的确是个伐蜀的大好时机,曹爽极有可能一举成功。

第一,诸葛亮、魏延死后,蜀汉再无名将可用。

第二,近来蜀汉蛮夷叛服不定,有数万蜀兵在南中泥足深陷。

第三,蒋琬上任之后,企图改变诸葛亮的北伐路线,率大军改驻涪陵,汉中空虚。

第四,孙刘联盟最近略有松动,蜀汉在巴丘驻兵防备东吴。

这样估计,汉中应该已经没有诸葛亮时期的十万雄兵,顶多也就三五万人;即便仗着兵力优势强攻,也极有可能成功。我司马懿对蜀作战多年,没有遇上这等好时机;曹爽这瞎猫,倒是很能碰上死耗子。

果然,王平得到消息的时候,汉中只有不到三万士兵,而曹魏前锋郭淮已经从骆谷一路杀来了。

蜀军人心惶惶。有部下提议:“我军寡不敌众,战则必败。丞相当年不是造了乐城、汉城两个堡垒吗?我们不如据守,敌军进来的话就放他们过去,让他们攻打关城。估计蒋琬大人的援军,能赶得及救援关城。”

王平军事经验何等老到,当年曹魏名将张郃都奈何不了他,岂是区区曹爽所能吓住?王平略加思考,予以否定:“不行。汉中到涪陵,差不多有一千里。魏军完全有充裕的时间打下关城。关城一旦失守,通往成都的门户洞开,局势就危险了。”

诸将仍然议论纷纷,狐疑未决,王平并不理睬。人力不足,就要借助天地之力,他开始把地形纳入考虑。骆谷出口,直面险绝天下的兴势山,蜀军在此设有一个据点,叫兴势围,上次曹真伐蜀,夏侯霸就是在这里受的挫折;兴势围东面,有个黄金围,亦是盘折而上的艰难蜀道。这两个军事据点,虽不足以御敌于国门之外,但起码能够起到拖延时间的作用。

王平立即做出部署:“魏军出骆谷后所面对的据点便是兴势围。护军刘敏、参军杜祺,率领精兵扼守兴势围,我为后继;如果魏军攻兴势围不下,东向攻击黄金围,则我自率数千兵马驰援黄金围。估计通过这一阻挠,涪陵的救兵也就可以赶到了。”

护军刘敏对于王平的建议深表认同,率领兵马迅速赶到兴势围,在山岭之上绵延数百里遍插旗帜,以为疑兵。王平向后方发去告急文书,请求成都和涪陵发送救兵。

蜀军形势无比严峻,王平也并没有必胜之策。三万人面对十万大军,必然会失守。他所能做的,只是利用有限的兵力多布几道防线,尽量拖延时间,使得成都和涪陵方面的援兵能够在他失守之前赶到。

如此而已。

反观曹爽,则吸取了他父亲的教训,避开秋季可能到来的大雨,改在春季出发。他还发动了关中、陇西的羌、氐部族运输兵粮,从而省去了魏军的劳役。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志在必得!

名将曹真之子曹爽,能否打好这场处女战,一举击败蜀汉与司马懿两个超级对手?

天下拭目以待。

只有内行才能看出来:曹爽的军队貌似强大无比,实则不安定因素很多。

头一个不安定因素是关中兵。伐蜀大军的主力是关中兵,关中兵现在名义上的统帅是夏侯玄,但夏侯玄到任没几个月,板凳还没坐热;在陇西、关中混迹数十年的郭淮,才是他们真正的主心骨。

郭淮是司马懿的旧部。在对诸葛亮的抗战中,司马懿最信任郭淮,而郭淮也对司马懿佩服得五体投地。郭淮不只是一介武夫,他智勇双全,完全明白曹爽策划的这场伐蜀之役的政治意义。但是由于司马懿的二公子司马昭也在军中,所以他暂时还不清楚老上司司马懿对此战的态度,只好观望。

第二个不安定因素,是带兵主帅。曹爽集团此次出征的人员有曹爽、夏侯玄、邓飏、李胜。曹爽和夏侯玄虽然是名将之子,但之前并没有任何领兵作战的军事经验。邓飏、李胜更是书生秀才,难以参赞军事。这样的将领,不遇到困难则罢,一旦战场形势突变或陷入僵局则必将不知所措。

第三个不安定因素,就是曹爽自作聪明带上的司马昭。曹爽带司马昭的本意,是想减少朝中阻止用兵的阻力,且有借重司马氏威望以镇服军心的意思。但是司马昭何等能耐,岂是你曹爽能用的?司马昭一门心思琢磨着怎样实现父亲的意图,在曹爽军中大肆破坏。

第一步,当然是找郭淮。

司马昭秘密联系郭淮,透露了父亲的意思。郭淮对于老上司的话自然言听计从,立即受命而去。

司马昭除了找郭淮,还找了曹爽的参军杨伟。找郭淮,是动之以情;找杨伟,只能晓之以理。杨伟此人与司马懿政见相同,头脑很清醒,当年曹叡在位时曾多次劝谏皇帝不要大兴土木。司马昭对杨伟陈说不宜伐蜀的利害,杨伟也深以为然。

司马昭一切办妥,便托属下给父亲时时送信,把军中的情况和自己搞的破坏,事无巨细汇报给司马懿。

司马懿收到儿子来信,深感欣慰。现在需要他做的,就是坐等曹爽军队在汉中受挫。虽然世间已无诸葛亮,但蜀汉其他将领想必也不是省油的灯吧?

成都,蜀汉后主刘禅得到消息,决定支援前线。诸葛亮临终前指定的头号接班人蒋琬,正驻扎在涪陵。刘禅便派出二号替补费祎,让他带领军队前往汉中支援。费祎领命,亲自点兵,整肃三军,正要出发,远远的一个老头儿喊:“等等!”

费祎一看,是八十多岁的来敏。来敏这老头子,有点神神道道,很不受诸葛亮待见。但因为是本地先贤的缘故,只好尊崇之。不知道这老头子今天跑来有什么事情?

来敏跑到跟前,上气不接下气。喘完气,来敏拿出一副围棋,拉着费祎的手:“来来来,玩一局。”

前方情势万分危急,三军将士整军待发,求援文书犹如雪片一般飞来,救命如救火,这老头子居然要下棋?而且你下五子棋也就算了,你要下围棋?那几个小时不就废了?

费祎居然呵呵一笑:“好,玩一局。”

两个人居然当着三军将士的面,坐下对弈。偏偏来敏老头子年纪大了,反应还慢,一步棋想半天。但费祎气定神闲,稳坐在这风口浪尖,毫无焦躁倦怠的神色。催援军出发的使者来回跑了好几趟,连战马都不耐烦地打着响鼻。两人继续对弈,仿佛置身于无人之境。

不久,来敏一推棋盘,哈哈大笑,向费祎拱了拱手:“老朽不过是试探一下你,看来你很稳得住,肯定可以旗开得胜!”费祎也笑着拱拱手,下令三军出发,驰援汉中。

曹爽的军队已经陆续走出骆谷,这时候,地形的限制就凸显出来了:十万魏军从骆谷出来,乃是呈一字长蛇阵,人数优势被消解殆尽。而前锋直面兴势围,易守难攻。

郭淮来到兴势围前,发现兴势山上绵亘数百里都是蜀军的旌旗,深沟高垒严阵以待。郭淮本来就没有战意,哪里还管他是疑兵还是真兵,立即下令:拔营起寨,撤退。第一个不安定因素成功引爆。

曹爽得到郭淮擅自撤退的消息,却无可奈何。他虽然是名义上的统帅,然而根本无法节制骄兵悍将,只能发动本部兵马试图攻打兴势围。但是,曹爽也被漫山遍野的蜀汉军旗给吓住了。按照这旗帜的数量来看,估计对方有接近十万的兵力吧?

曹爽一时不敢轻举妄动,只好先扎下大营再说。

祸不单行。在这节骨眼上,偏偏后勤线也出现了问题。负责运输粮草的关中兵消极怠工,羌、氐部族又不堪其苦。再加上骆谷过于险恶,坠落山崖而死的牛、马、骡、驴不计其数。饱受劳役之苦的百姓和羌氐人怨声载道,痛哭流涕。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曹爽面对兴势围,没有把握进攻,而后勤线上又非战斗减员严重,便请求朝廷增兵。

朝廷的兵,主要有两块:第一,西防蜀汉的关中战区;第二,东防孙吴的荆扬战区。东边的军队,现在司马懿手里。司马懿岂会拿出自己的军队去玉成曹爽的好事?他借口诸葛恪对边境虎视眈眈,调不出兵来。

司马懿不但不出兵,还给曹爽兜头泼一瓢冷水。他暗中授意世族代表钟繇的长子钟毓给曹爽写了封信,劝他索性退兵。朝廷之中,众多老臣得了司马懿的暗示,也一起唱衰调。

曹爽进无从进,退无从退,不知如何是好。王平也很纳闷,即便带队将领是个草包,也不至于窝囊成这样啊?我还等着打硬仗呢!王平并不知道,魏军根本不是被蜀汉的区区三万人给挡住的,而是被远在东方的老破坏之王司马懿和现在军中的小破坏之王司马昭给撂进了泥潭。

王平当然也不会闲着。你们畏畏缩缩,疑神疑鬼,那我再给你们加点猛料,坚定你们退兵的决心。王平决定搞一次夜袭,他选中了一处营地。

这处营地的主将,正是司马昭。

夜深了,司马昭还不想睡。他在营帐之中辗转反侧,思考父亲与曹爽之间的这场斗争。他发现,尽管父亲似乎一直消极退让,按兵不动,但局面却对曹爽越来越不利。他渐渐觉得,这简直好像当年诸葛亮与父亲的军事较量一般——一方反复寻觅战机、不断挑衅,另一方任尔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官场如战场,此言不虚啊!再这样下去,曹爽无机可乘,要么放弃敌对,要么使用强硬手段——后者无疑是着臭棋,只会授父亲以解决曹爽的口实而已。

更要命的是,一旦曹爽黔驴技穷,招式用老,就是司马懿开始发力的时候了。

司马昭想到这里,有点儿领悟父亲的哲学了:首先要修炼好内功,不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其次要知己知彼,摸清对手的能耐和动向;再次敌不动我不动,积蓄力量,后发制人。

司马昭越想越兴奋,忽然听到帐外警报:“蜀军夜袭!”

司马昭呵呵一笑:“来得好,一来让我实践一下刚领悟出来的道理,二来给魏军制造恐慌,我好劝服曹爽退兵。”

司马昭下令:“全军将士坚守不动,严禁肆意喧哗,严禁擅自出战,严禁弃营逃跑,违令者杀无赦!”

来夜袭的正是王平。他带了几千个兵,想给魏军制造点儿恐慌,并不想也没有能力造成大规模的杀伤。王平攻击了一阵子,看看没有什么效果,就撤退了。司马昭起来清点人马,并没有多少损失。

次日清晨,司马昭赶紧找到上司夏侯玄,建议:“敌军据险固守,我军进不获战,攻之不可,不如赶紧撤军,再做长远打算。”

夏侯玄也拿不定主意,来找曹爽。曹爽正为了这事儿头大,他帐下邓飏、李胜叫嚣着要打,参军杨伟极力劝谏撤退,曹爽不知道该听谁的好。这时候又来了一个自己都拿不定主意的夏侯玄,曹爽感觉头都要炸了。

打仗原来这么难!司马懿这老不死的,几十年的沙场生涯是怎么挨过来的呀?

邓飏、李胜、杨伟三个人还在争吵不休,杨伟吵得脾气爆发,冲着曹爽吼道:“邓飏、李胜要败坏国家的大事,应该处死!”曹爽很不高兴,挥挥手让三个人都出去。

曹爽已经接到来自朝廷中心腹的密报,满朝文武都在唱衰,反战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而蜀军那边,来自成都和涪陵的援军据说都已经在汉中陆续集结了。曹爽内心开始动摇。

第二个不安定因素也被引爆。

司马懿从司马昭最近的来信中得知,伐蜀前线陷入了僵局,进退不得。司马懿心中暗笑:曹爽,看来和你老子当年是一个下场啊!老夫再给你加把柴火,促你退兵吧。

司马懿给夏侯玄修书一封:

“《春秋》之义,责大德重。当年武皇帝曹操用兵如神,但两次入汉中,都差点大败而归,这是您所知道的;如今兴势围最险要,而蜀军已经抢先占据了,如果进不获战,退路又遭断绝,必然全军覆没,那还怎么承担起你们在朝廷中的责任呢?”

司马懿暗示:打仗你不行,政治我不行。回来吧,洛阳才是你们的舞台。

这封书信毫无疑问是枚重磅炸弹。夏侯玄接到书信,赶紧转给曹爽看。曹爽看后,长叹一声,下令撤军以尽早结束眼前的尴尬境况。

费祎带领成都的援军,跑到魏军后方的几处山岭要道,截击退路。魏军归心似箭,一路苦战,才勉强逃回关中,然而已是损失惨重。

司马昭走出骆谷,意味深长地回望一眼:看来蜀军的防御能力已经比诸葛亮时代差了许多,倘若有良将带兵,此次应该可以直取成都,全灭蜀汉吧?

后来,司马昭命令名将钟会、邓艾再一次伐蜀,刘禅出降,蜀汉灭亡。这是近二十年后的事情。

曹爽回到洛阳,郁闷不已。没有办法,军事上的确不是司马老儿的对手。曹爽决定收缩战场,在自己所擅长的政治领域大展拳脚。古来无数名将,在外得意沙场,最后还不是身死为天下笑?我就好好利用政治这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对付你司马懿吧。

当然,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曹爽很清楚。他有了一个新思路:你司马懿即便手握天下兵马,麾下何止百万,但这百万雄师你总不可能天天带在身上,带进朝中吧?我只要牢牢掌握住京师和宫廷的武装力量,就退足以自卫,进足以杀贼了。

但是,在伐蜀之前曹爽走了一步臭棋:把禁军的一半权力——中护军的宝座,拱手送给了司马师。

没关系,拿了我的给我还回来,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曹爽思路打开,计上心头。

他终于找到了置司马懿于死地的绝妙好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