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飞龙在天:夺权,夺的就是枪杆子(1 / 1)

老谋子司马懿 秦涛 2416 字 3个月前

同床异梦:不可将客气当福气

到目前为止,司马懿对曹爽没有任何不良印象。这位身为当朝首辅的皇室宗亲,丝毫没有骄横跋扈的纨绔习气。他以恭谨谦逊的后辈身份,时时向司马懿请教。朝中事无大小,如果不先向司马懿请示,曹爽绝不自作主张。

司马懿一向谦卑以自牧。得到曹爽如此敬重,司马懿更是人敬一尺,我还一丈。曹爽既是曹魏首辅,又是皇室宗亲,能如此礼敬自己,实属难能可贵,万万不可将客气当福气,颐指气使。因此,司马懿总是把曹爽推在台前,自谦老朽无能,后生可畏。

当朝宰辅曹爽与司马懿这一少一老就这样同心同德,通力合作,使朝政清明,被当时人传为美谈。

然而,这只是表面;同床异梦,各怀鬼胎,才是真相。

曹爽依靠刘放、孙资的帮助,排挤了燕王曹宇等其他宗室竞争对手,取得了政治投机的成功。但他清楚,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曹爽不是等闲之辈。他能够突然在曹叡死后迅速崛起为曹魏政坛的超新星,也绝非撞大运那么简单。

曹爽的父亲,是司马懿以前的同僚曹真。曹真虽然军事才华不是一流水准,但他善待部下,身先士卒,为人豪爽,赢得了司马懿的尊重。曹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父亲的优点。他自小就以谨慎稳重而在宗亲中有较好的口碑,又和曹叡关系很铁,从而由散骑侍郎起步,做到武卫将军的位置,更在曹叡临终托孤之际,抓住刘放、孙资与曹宇等人的矛盾,一跃成为当朝第一人。

曹爽虽然贵为首辅,官居大将军,假节钺,加侍中、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赐爵武安侯,食邑一万二千户,但是他十分清楚,自己名字前面那一长串的官位和爵位并不代表真实的实力与权力。老太尉司马懿年高德劭,长期活跃于战场,被朝野上下看作“朝廷之望”。最重要的是,司马懿在政界、军界摸爬滚打数十年,积累的崇高威望和深厚人脉都远非曹爽所能望其项背。

曹爽何尝不想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可是刚刚获得的官职,其实只是空头支票,并不代表账户上的现有资金。满朝官员买不买账,关键还要看自己的实力和表现。

所以,曹爽谨慎处事,小心翼翼地避免在刚上台时就引起司马懿的敌意。他卑躬屈膝,以此来赢得司马懿的信任和朝廷上下的口碑。在不引起司马懿敌意的情况下,曹爽还要加紧建功立业以赢取政治资本。直到终有一日,首辅之名实至名归,那才可以与司马懿分庭抗礼。

不当头、不称霸,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这就是曹爽在执政初期的基本方针。

曹爽的小九九,哪能逃过韬光养晦的祖师爷司马懿的法眼?

但是,司马懿一贯奉行敌不动我不动的策略。曹爽对自己甚为谦恭,司马懿并没有理由打压曹爽。而且,司马懿也不确定曹爽下一步究竟想干什么。如果曹爽的所作所为并不侵犯自己的利益,司马懿完全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自然。当前最重要的,是潜心军政事务,以博取更大的声名和实际利益。

曹爽根基尚浅,司马懿时机未到,两人当面和和气气,背后各自积蓄力量,应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发难。

第一个动作来自曹爽。曹爽主动上书皇帝,请求给司马懿加官。

司马懿当前的官职是太尉,已经是三公之一,位极人臣,怎么还能再加?曹爽自有办法。他搬出了两个更牛的官职,奏请皇上恩准。

第一个官职,是封存已久的“大司马”,第二个则是传说中的“太傅”。

太傅,是《周官》里面的官职,仅次于传说中的“太师”,职责是辅佐帝王。太傅这个官职,汉朝曾经启用过,但不常设,乃是荣誉性的官职。

史书上说,曹爽请求为司马懿加官太傅,是明尊暗贬,架空司马懿的做法。这个记载大概是曹魏或西晋的史官为了给曹爽抹黑而捏造的罪状之一,把曹爽严重弱智化了。

反驳理由可以有这样几个:

一、曹爽试图为司马懿加的官,乃是大司马和太傅两个,太傅固然可能是虚职,但大司马在曹魏乃是响当当的头号军衔,握有实权。

二、司马懿在与曹爽共同执政后的第八年才告老回家。难道司马懿反应这么慢,第八年才突然醒悟原来加我为太傅是夺权?

三、史书上明确记载了司马懿除太尉外,还有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等一系列官职和特权,难道也因为加了一个太傅而一起被剥夺了?

四、司马懿在曹芳在位初期,还指挥过两次中等规模的军事活动。如果他已经无权无责,这两次用兵如何解释?

总而言之,说曹爽此时就已经把司马懿架空,为时过早。这一方面污辱了曹爽的人格,另一方面也贬低了曹爽的智商。曹爽对于中国官场的规矩摸得很清楚:永远不要简单认为权力一定会随着官职而升降。汉武帝朝的宰相,权力远远小于得宠的内官;而清末光绪百日维新时期的康有为,官衔虽低,权力却不小。

什么样的人,就办什么样的事;多大的事,就有多大的权。权随事走,事在人为。

朝廷方面,因为大司马这个职位已经克死过好几任大司马,太不吉利,所以只给司马懿加官太傅。

司马懿欣然接受。有些人,容易被捧杀,一旦身居高位,简直不知所措,开始异想天开、胡作非为以加速自己的灭亡,比如吴质。司马懿不是这样的人,他明白解决“高处不胜寒”问题的最佳诀窍:踏踏实实地办最低下、最关切民生的实事,以积累良好的政治声誉。

曹叡时代最大的弊政,就是大兴土木,工程繁多,百姓不堪其苦。司马太傅新官上任三把火,为民请命,罢除现役的民工上万人,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这时候也已经担任洛阳的典农中郎将。他秉承父亲的精神,废除一些琐碎的小工程,不影响老百姓耕作和收获的时间,赢得大家的交口称赞。

在司马懿父子踏踏实实积累政治声誉的时候,曹爽也没有闲着。

曹爽面对司马懿,最大的劣势在于孤身一人,没有形成自己的党羽和政治集团。

曹爽仔细分析可以拉拢的势力。

朝中老臣,大体倾向司马懿,不好拉拢;新进来的官员,人微言轻,还在观望形势,不会死心塌地跟着自己;曹氏宗亲,经过夺权事件后,继续被牢牢禁锢在各地的封地。何况,曹爽在宗亲之中,资格既非最老,关系也非最亲;上次夺曹宇的权,等于已经把宗室得罪过了,如今起用宗室,乃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蠢事,曹爽当然不会去干。

要想在短期内迅速建立起一支忠诚可靠、政治素质过硬、足以与司马懿相抗衡的政治团队,难度非常高。

但是这难不住曹爽。他决定用非常之策、非常之人。

曹爽想起了曹叡时代在全国范围内有重要影响的一宗大案要案。他要起用的人,正是当年那批政治犯。

曹爽取出了尘封已久的绝密卷宗,掸去灰尘,细细翻看。随着灰尘的簌簌掉落,八年前一桩扑朔迷离的政治大案逐渐浮出水面。

当时还是曹叡时期,虽然边疆还时有战事,但帝国的心脏地带早已经远离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在这太平安逸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的年轻人,渴望刺激和不平凡。

这代年轻人之中,最杰出的人物有三个:何晏、邓飏、夏侯玄。

何晏,是汉末最有权势的人物大将军何进的孙子。何进死后,曹操照例把何进的儿媳妇笑纳进自己的后宫,收何晏当了干儿子。有了这样的出身,何晏自然不把太子曹丕放在眼里。太子穿什么样的衣服,何晏也穿什么样的衣服,两人老在公共场合撞衫,曹丕恨得咬牙切齿,暗骂何晏是“假子”。

何晏出身高贵,又是寂寞的青年哲学家、曹魏第一帅哥,在中国帅哥史和思想史上都很有地位。在魏晋思想界万马齐喑的时代,何晏犹如一颗启明星,前承汉末经学之余绪,后启魏晋清谈之先风,著作有《论语集解》《道德论》等,都是非常有分量的作品。

高贵而寂寞的帅哥思想家何晏,和另一位天才曹植一样,遭到了腹黑之王曹丕的羡慕嫉妒恨。曹丕即位之后,何晏郁郁不得志,只好在寂寞的香气里顾影自怜。

曹丕死后,曹叡立即宣召何晏进宫。何晏非常激动,以为将迎来政治上的春天,大展拳脚。然而,曹叡看中的只是他的文学才华。曹叡让何晏为自己新盖的大楼写一篇赋。在这位雄才伟略的皇帝眼中,何晏不过是个高级文学侍从罢了。

我何晏天纵英才、满腔热忱,难道就要以此终老?心有不甘,无可奈何。

邓飏的来头更猛,他的祖上是东汉开国第一功臣邓禹。但是邓飏的仕途更坎坷,他曾担任尚书郎,接着外放洛阳令。洛阳是曹魏的首都,世家势力盘根错节,人事关系异常复杂,洛阳令根本就算不了什么官,顶多就是个打杂的管家。邓飏不知道得罪了什么人,惨遭免官。辉煌的仕途戛然而止。不久,邓飏又被起用为小小的中郎官,才智得不到充分发挥。他对现实政治一肚皮牢骚。

夏侯玄,出身于为曹魏帝国的缔造立下汗马功劳的军功世家夏侯家族。祖辈夏侯惇、夏侯渊,都是杰出的军事统帅;父亲夏侯尚,在曹丕时代也是军界三大将星之一。夏侯尚死后,年仅十七岁的夏侯玄继承父亲爵位,不到二十岁就担任散骑侍郎。散骑侍郎,只有曹魏帝国最杰出的青年才俊才能担任,乃是无上的荣耀。

然而,这种荣耀却遭到了裙带关系的玷污。曹叡宠爱的毛皇后,有个弟弟毛曾,粗鄙不堪,居然也被任命为散骑侍郎。有一次,曹叡令毛曾与夏侯玄同坐,时人调侃之为“芦苇靠在玉树上(蒹葭倚玉树)”。夏侯玄愤愤不平,怒形于色。曹叡嫉恨之下,贬了夏侯玄的官。

朗朗如日月入怀的夏侯玄,如今只好独酌邀明月,试问今夕何夕。

何晏是负有盛名的思想家,邓飏是八面玲珑的社交达人,夏侯玄则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他们满怀理想与抱负,带着年轻的偏激与青春的张扬,憧憬汉末士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模仿他们玩起了人物品评。他们掌握了曹魏的民间舆论,把政坛的人物重新评过。这三个怀才不遇的青年才俊终于走到了一起,这注定是一场时代的盛会。

他们激烈抨击不合理的用人制度:凭什么官二代能通过九品官人法平步青云,而穷人家的人才却湮没不彰?

他们极其不满当前的权力分配:为什么国家的最高权力要掌握在一群暮气沉沉的老年人手里,却不能任用最有**的青年政治家锐意革新?

以夏侯玄为领袖、何晏、邓飏为核心的政治沙龙越玩越大,吸引了更多不甘平庸的年轻人的加入。其中有诸葛亮的族弟诸葛诞、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旧臣李休的儿子李胜、刘放的儿子刘熙、孙资的儿子孙密……

事态的扩大、舆论的激化,终于引起了朝廷的不安。建安时代的老臣董昭出面,要求朝廷取缔这个非法社团,处罚有关人员。

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受到了相应的处罚:他们被定了个“浮华”的罪名,贬为庶人;他们的档案中有相关记录,从此政治前途一片黯淡。这简直是一次汉末党锢的翻版。

我说的是“几乎所有的参与者”,也就是说,有例外。例外者,正是司马懿的大公子——司马师。

“浮华案”发的时候,司马懿正在西部对蜀作战的第一线与诸葛亮斗智斗勇,他万万料不到年少气盛的司马师居然会卷入这样的是非之中。事情是怎样摆平的,史书并没有记载。我们只知道,司马师完全没有受到“浮华案”的负面影响。

从此之后,司马师与他曾经的朋友们分道扬镳。他通过父亲的手腕和关系网,顺利进入体制内,成为一名公务员。司马师要靠继承自父亲的血统与权谋,在仕途之上稳步攀升。

而他曾经的朋友们——何晏、邓飏、夏侯玄,则只好沉潜水底,忍耐寂寞,等待着出头的时机,期待着实现抱负的机会。在他们眼里,曹魏政权目前虽然还运行得四平八稳,但早已经老朽腐败,有待新鲜血液的注入和制度的改弦更张。而司马懿这种上了年纪的老官僚显然没有改革的魄力,他们期待着能有一位年轻执政者的出现,成为他们的领袖。

曹爽合上案卷,闭目沉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哪里还能寻找到如此完美的合作伙伴?

曹爽这次没有向司马懿请示。他自行其是,进行了一系列人事任免与调动:

邓飏,起用为颍川太守,入为大将军长史。

何晏,起用为散骑侍郎。

夏侯玄,起用为中护军。

李胜,起用为洛阳令。

几个大刀阔斧的动作,将“浮华案”的政治要犯都收入自己幕下,一个代表新势力的政治集团初见雏形。

曹爽建立政治集团的动作,并没有逃过一个政治投机客敏锐的眼睛。此人智商高绝、权谋满腹,堪称翻版的小司马懿。他主动上门找曹爽求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