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和大家打成一片的人,就只有领导(1 / 1)

老谋子司马懿 秦涛 1742 字 3个月前

杨修和司马懿实在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同样是名门世家之后,父亲同样是汉朝高官,同样在曹操手下做到了主簿的位置,同样在太子之争中支持了一位候选人……

但是杨修现在要赶在曹操之前去死,而司马懿则将在曹操死后飞黄腾达。不是命运作弄人,而是性格决定命运。

杨修是弘农杨氏的后裔,弘农杨氏是汉末第一流的大世家。杨修的父亲杨彪是汉朝的司徒、太尉,位极人臣。因为家世的缘故,杨修二十五岁就被曹操器重,纳入府中。

杨修并非单靠老爹的官二代。他本人才气纵横,办理政事甚是得心应手,成为曹操的重要助手(总知外内,事皆称意)。杨修成为曹操门下的大红人,曹丕、曹植以及朝中百官争相抱着各种目的来巴结交好。杨修是个不懂低调和拒绝的人,就与大家都打成一片。

玩政治,要站对位置。和大家都打成一片,就等于没有站队。更何况,能和百官打成一片的人,有且只能有一个:曹操。曹操见杨修与文武百官打成一片,又不断教唆曹植在太子之争中作弊,自然动了杀机。

汉末最强权的人物曹操不愿意看到在自己死后,在自己的儿子手下出现一个强势而党羽众多的人物。

更何况,杨修的父亲杨彪是亲汉派,杨修本人又是袁术的外甥。袁术是汉末一个大军阀,当年与曹操干了好几次仗,最后被曹**死。

这样一个人物的存在,当然是隐患。何况,杨修所支持的曹植,已经失宠。曹操再也没有任何顾忌。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下令:诛杀杨修。

杨修死了。

司马懿仿佛看到了一个失败的自己可能有的下场。他清楚,已经油尽灯枯的曹操正在振作最后的力量安排身后事。在这青黄交接的关键时刻,自己不可有丝毫的大意,必须小心谨慎地送好曹操这最后一程。

这厢杨修刚死,后方邺城又起了政变,为首的是西曹掾魏讽。魏讽口才之了得,史书上用了四个字来形容:倾动邺都!这次,魏讽在后方利用他极其了得的口才煽动起一伙人,阴谋颠覆曹操的魏国政权。幸好坐镇邺城的太子曹丕处理及时,把魏讽之乱镇压下去。相国钟繇引咎辞职。

魏讽之乱再次给予曹操沉重的打击。这次魏讽的政变,参与者有张绣的儿子、王粲的儿子、刘廙的弟弟……他们的父兄都是曹军府中的元老啊,他们当然也应该继承曹家军府的香火,如今这些二十上下的年轻人、邺城军府权贵的子弟,居然站到曹操的对立面去,险些成为曹家政权的掘墓人!

杀戮吧!以杀戮来震慑这些不知好歹的人,在鲜血上建立新的时代!邺城政变,牵连受诛者好几千人。

曹操现在才知道,自己给儿子留下的可能并不是固若金汤的江山,而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有那么多的事情,我都已经来不及处理了。不过,曹操已经从曹丕对邺城政变的处理中隐约看到了儿子的沉稳和大器。

如今为父能替你做的,唯有解决关羽这位老对手了。

大约二十年前,彼时正待与袁绍决战的曹操打垮刘备,生擒了关羽。曹操仰慕关羽的武略和为人,拜之为偏将军,礼遇甚厚。关羽却不忘故主刘备,斩杀河北名将颜良以报效曹操,后封金拜书而去。曹操也不勉强,两个风华绝世的男人心有默契地成就了一番千古佳话。

二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这两位当年风华绝世的男人,都已经步入暮年。两位老人之间的恩怨,没必要留到下一代了,就在今天来个了断吧。

前线的徐晃迟迟没有新的突破,曹操决定亲自提兵南下,与风头正盛的关羽决一死战。

眼看曹操老夫要发少年狂,司马懿极其担心。如果这位垂暮的老人老马失蹄,在这最后的军事行动中受挫,曹操本就衰弱的身体势必受到致命的打击;一旦魏王归天,加上前线的军事不利,则后方本就风雨飘摇的局势必将更加混乱。这对即将继承大统的曹丕极为不利!

幸好,侍中桓阶站了出来,加以力阻。曹操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居然心明眼亮,听从劝阻,兵压前线而按兵不动,以达到威慑敌军而给己方将士壮胆的战略目的。

不必曹操出手,关羽已经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关羽水淹七军,一战而擒于禁、庞德这两位《三国志》里有传的名将,放眼汉末三国,堪称绝无仅有。同时,关羽将敌前的宣传工作和敌后的策反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宛城的叛变、许都的兵变、邺城的政变,以及陆浑一带的民变,都与他有关。

一时之间,关羽威震华夏。

但是关羽一直觉得有点怪。许都明明已经风雨飘摇了,曹操却并不迁都。究竟是哪位高人在那边坚定曹操誓不迁都的决心?

关羽百思不得其解,形势开始逆转。

守城专业户曹仁镇守的樊城久攻不下,徐晃的救兵又到了,战局变得更加胶着。突然传来消息:吕蒙白衣渡江,后方守将麋芳、傅士仁反水。关羽只得率军撤退,仓促逃窜经过麦城。

从威震华夏到败走麦城,区区三个月而已。关羽以超乎常人的骄傲,取得了大于自己能力的成功;也以超乎常人的骄傲,招致了大于自己缺陷的失败。

这位一代名将最后的结局,是在率领十余骑试图逃返益州的时候,被孙权军擒获,斩首。

身临前线、压兵观战的曹操本来就患有严重的头风病,这次出征更是加剧了病情,几乎已经难以下床。他最近总是想起这一年来死去的人。夏侯渊死了,魏讽死了,杨修死了,庞德死了,关羽死了,听说这次孙权方面擒拿关羽的首功吕蒙也死了。

我呢?是不是也快死了?

报!

曹操勉强睁开眼来,见是一名文吏。

荆州的百姓和在汉川屯田的军民太逼近边疆,是否把他们迁往内地,请魏王定夺!

曹操不耐烦地闭上眼,牙缝里迸出一个字:“迁。”

魏王,万万不可迁。

曹操无奈地再度微睁双眼,看这个胆敢与自己唱对台戏的是何许人也。

原来是司马懿啊。曹操突然想到郭嘉,那个年轻的天才谋士。那是一个多么适合托孤的人选啊,既没有可恶的世家背景,又充满天马行空般的智慧。而且,他有那么多可爱的小缺点,生活毫不检点;这样的臣子倒是能让人主放心。不像眼前这位司马懿,完美得令人害怕。

司马懿并不知道曹操意识流般的臆想,他低头望着这位斜倚在病榻上的老人,这个老人曾经代表了这个时代的高度,是自己一度仰望过的天底下最有智谋、最有权势的人。而如今,他是那么的无助,那么的弱小,就这样孤零零地斜倚在病榻上,受着自己的俯视。

司马懿脑海翻腾万千,而语调一如既往地平稳,剖析一如既往地犀利:“荆楚轻脱,易动难安。关羽新破,刁民正在藏窜观望,留下的全是良民。如今把良民迁走,既伤害良民的感情,又使那些处于观望阶段的刁民不敢回来,会影响地方上元气的培养和生产的恢复。”司马懿讲完,头也不抬,静候曹操的答复。

曹操以残存的一点清醒的判断力认可了司马懿的建议,有气无力地说:“就按军司马说的办。还有,撤军吧,回洛阳。”

曹操刚回洛阳,关羽的头颅也被孙权用木匣子装好,快递到了洛阳。这时已经是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的正月了。

与关羽的头颅一起到来的,还有孙权称臣的文书。文书上表达了孙权希望曹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汉献帝而代之的良好愿望。

这封文书挠到了曹操的痒处。曹操看完文书,似乎病情轻了很多,精神焕发地把文书让左右的近臣传着看。他自己哈哈大笑——虽然因为病情严重,笑的声音很微弱了,但还是能让人从视觉上看出他在大笑。曹操笑着说:“这小子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啊!(是儿欲踞吾着炉火上邪。)”说完,笑眯眯地观察各位的反应。

司马懿心里清楚,表忠心的时候到了,连忙说:“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有其九。孙权称臣,正是天人之意。您不该再谦让了,不妨直接继承大统。”

曹操不说话,继续眯缝着眼睛看别的臣僚,仿佛看一群猴子耍把戏一般。

桓阶、陈群一干人等纷纷争先恐后地表示大王您应该立马登基当天子,否则不但我们不答应,广大人民群众恐怕也不会答应。

曹操这才像个心满意足的小孩子一样满意地大笑起来:“如果天命真的在我这儿,那我做周文王好了。”西周文王,一生以三分之二的天下服侍纣王,直到他儿子周武王,才真正成为天子。

司马懿暗暗松了口气:看来曹操还没有老糊涂。如果他真在这生命最后的关头,拼死过把皇帝瘾的话,自己可就没有拥立开国皇帝的元勋之功了。

之后不久,曹操死了。

汉末最强横的英雄、奸雄曹操,就这样死去了。关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大略,一句遗言也没有。死得如此突然,如此猝不及防,如此不负责任。他的死亡正如他的一生,任性而顽皮,叫人琢磨不透。

自汉末以来二十多年,大多是以曹操为中心的。如今这个中心的突然缺位,留下的权力真空令人窒息。

天塌了!得到曹操死讯的官员们惶惧不安,聚集痛哭。

倒是司马懿,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和轻松。直到曹操死去,司马懿才发现曹操生前给他施加了多么巨大而无形的压力。

如今,该我大展拳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