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终日乾乾:他搭上了曹丕这架登天梯(1 / 1)

老谋子司马懿 秦涛 3184 字 3个月前

新人装沉默:在老板面前,懂得克制自己

司马懿终于进入了相府。

过去七年,他对时局有着深刻的洞察,也对前途有着美好的设想。

曹操的丞相府,有着催人奋进的环境和良好的激励机制,充满着压力与机遇,是青年人奋斗的好地方。与那些腐败没落的政府不同,在这里,家世是没有用的。要想出人头地,就得靠自己的功劳去博取功名。曹营的老牌谋士中,程昱在与吕布作战时保住根据地立下巨功,荀彧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奇谋,荀攸、贾诩、郭嘉在官渡之战中都有着出色的表现。

要想超越这些人,有没有机会?

有!机会就在眼前。

眼前,曹操已经**平北方,西北的马腾、韩遂和东北的公孙氏,都不足为虑;南方,益州的刘璋和汉中的张鲁,都是自守之贼,剩下荆州刘表和江东孙权,老的老少的少,绝不是曹操的对手。刘备倒是有些能耐,不过他现在一没兵二没地,寄寓荆州,朝不保夕。所以,现在只要曹操挥军南下,很有可能一战而统一天下。对于刚入府的新人司马懿而言,要想在人才济济的丞相府迅速出人头地,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了。

如果有机会跟着曹操出征,凭借自己的谋略,想必不难博得曹操的青睐。再加上曹操用人不问资历只看功劳的风格,说不定可以一举超越那些老牌谋士!

司马懿躺在**的时候经常这样想,现在他不这么想了。

因为他的官职是文学掾。

汉朝的文学,含义和今天不同。不是进行小说散文之类的文艺创作,而是“文献学术”之谓。曹操看中的,是河内司马氏经学传家的家学渊源。他想让司马懿用经学去教育自己的儿子。

哪个儿子呢?曹丕。

所以,文学掾只不过是个负有教育职能的低级文职官员,根本没有机会从军出征。

身怀绝学却没有机会上战场一展才华,反而被安排在大后方教育一个毛头小伙子。等曹操凯旋,改朝换代,自己或许也能随着百官一起得些封赏,将来终老在一个中级官员的位置上吧?

司马懿内心异常郁闷。

比司马懿更郁闷的是曹丕。

曹丕二十出头,是曹操的次子。

曹丕的母亲卞氏出身倡伎之家,原本是曹操的小妾。曹操的长子曹昂,一向受父亲喜爱;可惜(对曹丕来讲是幸亏)在宛城为了掩护父亲与张绣的婶子通奸而战死了。曹昂的母亲丁夫人因为儿子的死大哭大闹要上吊。曹操岂是怕老婆的人,不胜其烦之下就把丁夫人废掉,把卞氏扶正。

但在卞夫人的四个儿子之中,曹丕也并不得父亲宠爱。他的二弟曹彰,勇猛善战,深得曹操喜欢,被曹操称为“黄须儿”;他的三弟曹植,才高八斗,最得曹操器重,当众夸他“在几个儿子里最能成大事”(“儿中最可定大事”),看来暗有要立为接班人的意思。另外还有个幼弟曹冲,聪明伶俐,小小年纪就以“曹冲称象”的神奇故事闻名天下,最得曹操疼爱。

曹操的儿子们,个个都优秀。曹丕生活在一群极其优秀的兄弟中间,从小就得不到父亲的关爱。为了吸引父亲的注意,曹丕费尽了心机。他学骑射剑术,可谓出类拔萃,但始终不是曹彰的对手;他雅好文章,诗赋兼通,但始终被曹植的光芒掩盖。曹丕内心自卑到了极点。

最关键的是,曹操本人也并不认为曹丕优秀。

这一年年初,司徒赵温想保举曹丕当官。这对于曹丕来讲,是踏入仕途的绝佳机会,所以他心里美滋滋的,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决定借此机会大展拳脚。

但是曹操出人意料地公开表示反对。他冷冷地上奏说:“赵温保举我曹操的儿子,明显是想讨好我,人才选拔工作不实事求是。(温辟臣子弟,选举故不以实。)”曹丕当官的美梦泡汤,赵温也被罢免。

对未来满怀期待的曹丕当头被泼了一盆冷水。

凭我自己的本事,也可以让三公辟举,难道仅仅因为我是你曹操的儿子,反而要受这种不公平的待遇?曹丕不敢言而敢郁闷。

更郁闷的事情还在后头。古代君主出征,太子监国。曹操虽然还不是什么君主,但以前出征总还是让曹丕留守。这次曹操南下,居然不再让曹丕留守后方。在政治敏感度极高的曹丕看来,这无疑是个危险的信号。世子留守的殊荣,不知道还能享受多久;岌岌可危的第一接班人地位,不知道哪天就要转手;曹丕想找个人来倾诉,却不知道向谁张口。

这时候,同样一肚子郁闷的文学掾司马懿来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秋,曹操挥军南下。三国历史上最华丽的智谋盛会——赤壁之战一触即发。

司马懿有没有参与这场千载难逢的盛会呢?很遗憾,史书没有记载。没关系,我们来考一考。

司马懿这时候是丞相府的文学掾,职务是教育曹丕,名义上相当于曹丕的老师,实际上相当于曹丕的幕僚。所以,司马懿有没有参与赤壁之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曹丕的行踪。

那曹丕有没有参与呢?很遗憾,同样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一些字里行间的证据,可以说明问题。

首先,曹丕当太子后写了一篇在文学批评史上很有地位的《典论》,其中有一段自传性质的文字,我们后面还要提到;现在先看《典论》里曹丕的一篇日记。现翻译如下:

某月某日,晴

今天,我们的军队南征驻扎在曲蠡,尚书令荀彧叔叔奉命来犒劳大家。我正在教弓箭手们怎么完成高质量的射击呢,荀彧叔叔插话说:“听说你精通左右开弓、同时射击,双枪曹丕果然不是浪得虚名啊!”我说:“那只不过是小把戏。荀叔叔您还没见过我骑在快马上用嘴衔箭搭弦、在脖子后面开弓射箭、俯仰都能射中移动靶的功夫呢!(项发口纵,俯马蹄而仰月支。)”荀叔叔笑嘻嘻地说:“哇,这么厉害呀!”(“彧喜笑曰:‘乃尔!’”)

曹丕怎么向射箭门外汉荀彧吹嘘,我们不管;这里提到“军队南征驻扎在曲蠡”,曲蠡是许昌南面颍川郡的颍阴县。这里,正是当年曹操由许昌出兵,“直趋宛、叶”(《三国志·荀彧传》)而下荆州的必经要道。所以这次南征,就是208年赤壁之战的南征。

我们还可以从曹丕别的作品里找证据。曹丕《感物赋》说:“丧乱以来,天下城郭丘墟,唯从太仆君宅尚在。南征荆州还过乡里舍焉。”南征荆州的时候,曹丕回老家住过。

《述征赋》则直接坐实了这次南征:“建安之十三年,荆楚傲而弗臣,命元司以简旅,予愿奋武乎南邺,伐灵鼓之硼隐兮,建长旗之飘摇。”

所以综上,曹丕参与了南征。司马懿作为曹丕这时期几乎唯一的辅佐人员,应该也参与了南征,这么说是有理由的。

再来解决一个问题,为什么曹丕和司马懿的个人传记里都没有记载这件事情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两人在这次南征中没有什么表现,所以无事可记。

但没有表现不等于没有收获。司马懿跟着曹丕的队伍一起南下。

司马懿现在对曹丕还不熟悉,正如曹丕不清楚父亲给自己派来的这个文学掾究竟是什么身份。良师?益友?还是监视自己的眼线?

所以表面上是参见世子、先生免礼之类分别展现敬畏和亲和的客套话,背后是两个警惕的灵魂在充满敌意地互相打量。

除了尽快研究曹丕这个课题,司马懿还必须迅速地了解自己的竞争对手、曹营的其他谋士。天才郭嘉几年前在北征乌桓途中病死了,首席谋主荀彧这次照例坐镇后方。不过他临行前给曹操建议了基本的先期战略:“表面上兵出宛、叶,暗地里精兵急行军,打闪电战。(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这个建议被曹操全盘采纳,荀彧在曹营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不过还好,司马懿这次出仕正是靠荀彧一力举荐。看来与这位汝颍世族的领袖人物搞好关系,不是难事。

八月,曹操急行军兵出宛、叶,进入荆州境内。在强大的兵力和糟糕的身体双重压迫下,荆州的老主人刘表一命呜呼。小儿子刘琮继承了父亲的政治遗产。

九月,曹操抵达新野,刘琮举州投降。刘备领着军民继续逃亡。曹操亲率精锐骑兵五千人,一日一夜强行三百里,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备。刘备的军民家眷被杀得落花流水。在这里上演了赵云单骑救主、张飞拒水断桥两出好戏。逃跑专家刘备得到关羽和刘表大儿子刘琦的接应,到夏口喘息。

曹操大军进抵刘表的重镇——江陵。经过两个月急行军的大部队在此进行整顿,清点并接管战利品。

七月出兵,九月兵不血刃占领荆州、打垮刘备。“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样的话,司马懿在兵书上看得多了,但是在一代军事天才曹操手中实际应用起来的效果,仍然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但是,有人居然站出来泼曹操的冷水了。

这人居然是曹营谋士中从来不主动出谋划策的贾诩。

贾诩一贯表情木然,泥塑木雕般坐着,从来不主动献计。这次是破天荒的头一回,也是史料记载中他在曹魏谋士生涯的唯一一次主动献计。

贾诩背书一般木木地说:“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如果能将刘表荆州旧有的底子进行整顿,扎实地搞好安抚工作,那么不必兴师动众,就可以让孙权拱手来降了。(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曹操不以为然。

贾诩见曹操不以为然,也不坚持己见,默默地坐回了自己的位置,重新变成了一尊泥塑木雕。

不只此时的曹操不以为然,几百年后的裴松之给《三国志·贾诩传》作注的时候,也一样不以为然,还跳出来大肆批评:“当时西北有马超、韩遂的后顾之忧,荆州士民也只服刘备和孙权。这时候不趁大好形势立马拿下江东,更待何时?后来的赤壁战败,主要原因是天数不利。总之贾诩这个献计是错的!”不可否认,裴松之先生对贾诩很有成见。他在该传的末尾再次跳出来指责贾诩不配和荀彧、荀攸合传。其实,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裴松之的时代是讲究门第的时代,而贾诩出身寒族,在他眼里自然不配跟贵为世族领袖的二荀合传。

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司马懿很清楚,贾诩这个谋略是赤壁一战中曹操智囊团提出的含金量最高的。

第一,曹操一下子吃下荆州这么大的地盘,必须花时间慢慢消化。强咽不行,只能靠“养”。

第二,曹操要和孙权作战,必须靠水军;曹操自己的水军不行,必须靠原属刘表的荆襄水师。荆州新破,荆襄水师的战斗力和忠诚度都无法保证,只能靠“养”。

第三,曹操军队新到南方,水土不服,难免发生疾病甚至可怕的瘟疫。仍然只能靠“养”。

第四,曹操坐守荆州(或者派将领留驻亦可),而不主动出击,就可以逼孙刘被动出击,“致人而不致于人”,以逸待劳。

第五,曹操坐镇荆州,刘备就没有立足之地,也阻断入川的去路;刘备没有实力,孙权自然孤掌难鸣。至于西北的马超、韩遂,完全是观望之徒、乌合之众,曹操不去收拾他们,他们绝对不敢主动跳出来没事儿找抽。

这实在是一个王翦灭楚的翻版计谋。贾诩如此高妙的计谋,能看出其精妙的大约也就司马懿了吧!

另一件事情,使司马懿发现了曹操的弱点。

益州军阀刘璋见曹操占领了荆州,连忙派属下张松来向曹操示好。张松这人,五短身材,其貌不扬,而且早就想卖主求荣,于是借此出使机会企图把益州卖给曹操。

曹操见了张松,心里很不高兴。益州难道没人了,派这么一个活宝作为外交官来见我曹操?

曹操的主簿杨修是个大才子,谁也没服过,却唯独佩服张松。他在接待张松的宴席上,曾经拿出曹操写的兵书给张松看。张松翻了一遍,就能全文背出(松宴饮之间一看便暗诵)。杨修对张松这样过目成诵的本事大吃一惊,力劝曹操辟用张松为属下。

曹操理都不理。辟用你?我曹操帐下谋士如云,哪缺你这个三寸钉丑八怪?我曹操现在眼看要拿下江东了,下一个就是你主子刘璋。还是叫你主子洗干净脖子,等着挨宰吧!

张松受了冷遇,一气之下回了益州,回头又把益州卖给了刘备,这是后话。

一失足成鼎足三分。

司马懿摇了摇头,看来天下不好取了。司马懿又点了点头,看来曹操的弱点在于,关键时刻难以克制自己,头脑容易发昏。浪漫主义的情绪太浓重,会战胜理性主义。这大概就是一个诗人军事家的气质吧。

要想成大事,就必须克制自己,像贾诩一样。

这时候有探子来报:孙权派鲁肃联络刘备,刘备派诸葛亮前往江东。孙刘两家可能要联合。

诸葛亮?这是司马懿第一次知道世间还有诸葛亮这样一号人物。

司马懿没有料到,多年以后,正是这个诸葛亮成了他难分伯仲的对手;更没有料到,正因为他战胜了诸葛亮,他的名字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虽然,在那些传说中,他是作为诸葛亮的陪衬出现的。

曹操听到消息,哈哈大笑:刘备穷极无路,竟去投靠孙权;他不知道孙权和荆州刘表是世仇?看来刘备要被孙权干掉了。属下们纷纷摇着尾巴称是。

贾诩在发呆,司马懿在装哑,唯有程昱站了出来:“丞相无敌于天下,孙权不是您的对手。但是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都是万人敌,狡猾的孙权一定资助刘备来抵御我军。看来刘备又杀不了了。(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

曹操再一次没有听进程昱的话。他浪漫的脑袋现在已经开始酝酿诗歌,等凯旋之时一吐为快了。

时间进入了十二月。曹操的军队由于水土不服,暴发了可怕的瘟疫。瘟疫在军中迅速蔓延,曹操的大军非战斗减员十分严重,战斗力迅速下降。就连曹操的爱子曹冲也染上了瘟疫,在军医的精心调护之下仍不见好。曹操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曹操军中出现破绽,对于孙刘联军来讲正是天赐良机。接下来的战事很简单,形势逆转很迅猛。

周瑜部下黄盖诈降,借着突然刮起的东风火烧曹操的船只。

曹操这时候已经无心恋战,率部取道华容步行逃跑。前方道路泥泞不堪,军队难以通行;周瑜和刘备在后面水陆并进追赶。

曹操下令:得了瘟疫的士兵在前面负草填路,后面的骑兵加速前行。

得了瘟疫的士兵大多体力不支,倒在地上,人马纷纷踩踏而过。死者甚众。真是罕见的人间惨剧,定格了的灾难大片。

在这悲惨到窒息的时刻,曹操突然放声大笑。司马懿在部队后面,隐隐约约听到曹操大笑:“刘备,也算是我的一个对手。但是脑子太慢。如果早点在这一带放火,我就挂了!哈哈哈!(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

这时候,部队后方远远地火光冲天,显然是刘备的陆军放的火,不过已经没有威胁了。

在这样危急的时刻,还能笑得出来,曹操果然不是寻常人物。

趁着曹操大军逃命的间隙,我们来解决一个问题。好多三国迷问:如果司马懿参与了赤壁之战,为什么不出谋划策呢?

有一位成功的企业老总对我说过,如果你刚到公司,作为一个新人,三年之内不要提任何建议,踏实做事就可以了。三年之后,也请有保留地提建议。

原因是什么呢?有这样几个:

第一,你刚到公司,对公司不了解;即使提建议,往往也是空想。

第二,你这么聪明,提这么好的建议,把一班老员工比如荀攸、贾诩、程昱置于何地?你将来怎么跟同事打交道?

第三,老板会怎么看你?小伙子很想显聪明,而且功利心很强,想往上爬。

有没有例外?当然有,比如诸葛亮在刘备手下,一来就出谋划策,出尽风头。原因照样有这样几个:

第一,刘备是去请诸葛亮当高级管理人员的,而曹操只不过把司马懿弄进来当个低级文员。

第二,刘备的厂子很小,人事关系简单;而曹操的公司很大,人事关系复杂。

第三,诸葛亮的老板是刘备,以仁德、宽厚著称;司马懿的老板是曹操,以多疑猜忌闻名。

在这样的公司,给这样的老板提建议,找死吧?借着这样的机会,搞好同僚关系,摸清老板性格,顺便再多学一些实战经验,才是实在的。

曹操终于逃到安全的地方。这时候,身患重病、历尽颠簸的曹冲再也支撑不住,死了。这位天才少年给我们留下了一则“曹冲称象”的经典故事,生命永远地定格在了十三岁。

似乎是冥冥中有什么安排,司马懿的长子在这一年出世,取名司马师。

中年丧子,曹操放声痛哭。他哭得如此之哀痛,明眼人都能看出,他不仅仅在哭曹冲。曹丕劝父亲节哀顺变。曹操瞥了一眼儿子,冷冷地说:“这是我的不幸,你们的大幸。(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曹丕顿时满面通红。

把一切看在眼里的司马懿,终于看懂了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