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潜龙勿用:初入仕途,司马懿先隐后等(1 / 1)

老谋子司马懿 秦涛 2120 字 3个月前

政治非死即伤,不是太学生能亲近的玩意儿

每个人都将死亡,每个人都会消逝;每个人都曾出生,但不是每个人都算活过。

公元179年,司马懿出生于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他是家里的老二,字仲达。

河内郡,在司隶校尉的管辖区域内;司隶校尉,有点儿清朝直隶总督的味道。河内紧挨着当时大汉王朝的首都洛阳。因此,可以把河内和洛阳的关系,想象成天津和北京的关系。

温县,一个县级行政单位,是当时大汉王朝上千个县之一,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到汉末为止,温县人中出过一位名人——子夏,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孔门十贤”之一。温县将来会有个新名字“陈家沟”,陈家沟会出个武林高手陈王廷,是陈式太极拳开创者、天下太极拳的祖师爷。

那是明末的事情,现在还是汉末。孝敬里,是温县市区的一个居民区。住在孝敬里,表明司马懿是城市户口。当时的城市,被切割为若干居民区,每个居民区周围用高高的围墙围住,围墙上开有小门可供出入。一到深夜,小门关闭,有兵丁值班巡逻。这搁现在叫“熄灯”,在当时叫“宵禁”。

宵禁听上去跟今天的大学宿舍差不多,其实不然。今天大学生深夜出去喝啤酒、吃烧烤晚归,顶多记个违纪;在汉代,可是犯罪行为。

在司马懿出生前四年,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先生提拔了一个有为小青年担任洛阳北部地区治安长官(洛阳北部尉)。这个小青年有一次带领一群兵丁值班巡逻的时候,遇见蹇叔叔携带管制刀具深夜出行。蹇叔叔是蹇硕的叔叔,蹇硕是朝廷中最有权势的宦官之一,是朝廷中武力最强悍的宦官——没有之一。

这个小青年喝令拿下蹇叔叔,蹇叔叔傲气得很,大叫道:我侄子是蹇硕!

蹇硕?天王老子来了也没用!

这个小青年就是曹操。

蹇叔叔被曹操率领兵丁们用五色棒活活打死在街头。(《三国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

曹操之所以敢当街打死蹇叔叔,不是因为他是曹操,而是因为他爸是曹嵩,他爷爷是曹腾。曹腾当过中常侍、大长秋,是秩二千石的高官;曹嵩是太尉,三公级别的高官,相当于大汉王朝的国防部长。蹇叔叔的侄子蹇硕当时是小黄门,秩六百石的官,比曹操的爷爷低了不止一个档次,跟曹操的爸爸更是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历史告诉我们,生活在汉末,有个好爸爸,真的很重要!

司马懿就出身于一个不错的家族,在当时有资格被称为“世家”。这个世家,据说可以追溯到楚汉相争时期的一名将领司马卬。但第一个有据可考的大人物,乃是司马懿的高祖父——东汉的征西将军司马钧。

不过,很不幸,这位司马家族历史上的大人物,最后的结局是在狱中自杀。

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生活的时代,国家的主题是跟羌族打仗。汉羌之间的战争旷日持久,在帝国的西陲断断续续打了一百多年,是不折不扣的“百年战争”。司马钧是个热血武夫,但绝非一个没有政治头脑的武夫。

贯穿东汉王朝数百年的外戚与宦官轮流执政,早在当时已初现端倪。那时“垂帘听政”的,是开国第一功臣邓禹的后人邓太后,邓太后的哥哥邓骘担任大将军。司马钧就投靠在大将军邓骘的门下,当了一名从事中郎。抱大腿要抱粗的,司马钧抱的这条大腿毫无疑问是汉王朝最粗的。

但是司马钧的作战成功率很低,低到什么程度呢?就史书记载来看,胜率为零。

决定司马钧命运的,是他最后一次出征。他跟着庞参一起负责一次对羌作战的军事任务。庞参是东汉的一代名将,但是很遗憾,这次跟他一起参战的是胜率为零的司马钧,所以作战结果可想而知。

当时,庞参与司马钧兵分两路,分进合击。司马钧一路高歌猛进,很快就遇到了敌军把守的城池。司马钧不费吹灰之力把城池拿下,可进城之后,却发现这是一座空城,一粒米都没有。难怪这群兔崽子丢城丢得那么爽快!司马钧骂骂咧咧,命令属下仲光率领三千人马出城割麦子。

悍将手下哪有听话的兵。这仲光也是条好汉,他得了三千人马,不去割麦子,居然直接杀奔羌人大营血拼!羌人刚刚喘息未定,又发现三千汉兵杀气腾腾直冲过来。羌族头领大怒:这么点兵也敢来踹营,简直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于是指挥军队,把仲光的三千人马团团包围。

司马钧得知仲光被围困,大发雷霆:兔崽子居然敢违抗军令?还把不把我这个主帅放在眼里了?不许救援!

司马钧跟仲光赌气的结果是,仲光的三千人马全军覆没。司马钧折损三千人马,难以守城,只好匆匆撤退。班师回朝后,司马钧立刻被投进大牢,等待军事法庭审判。此人虽然不会打仗,却有飞将军李广一般的骨气,不肯受辱,在牢房里自杀了。

司马钧死后不久,邓氏家族被宦官们推翻。东汉陷入外戚、宦官轮流执政的恶性循环之中不能自拔。

司马钧的儿子是司马量。这个在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可供流传的事迹,甚至连名字都要被人写错的司马懿的曾祖父,却极有可能是司马家族的关键人物。

司马量,官至豫章太守。这是历史上关于司马量的全部记录。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司马量并没有像他父亲以及传说中的十三世祖司马卬一样担任武职。也许可以说,从司马量开始,司马家族终于下了马背,以另一种方式在东汉生存。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明智之举。东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以重文轻武著称的朝代之一。研究学术和担任文官,都是很有前途的事情——起码比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过刀头舔血的军旅生活强。

到了司马量的儿子司马儁,已经是博学好古的儒生气派了。唯一与他儒生形象不大符合的,是他军人般的高大身躯。史称他身高一米九一(长八尺三寸),这一身高后来很好地遗传给了司马懿。

经过三代人、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到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这一代,司马家俨然已是儒风蔚然,一派世族气象。

司马防这代青年,心目中的偶像是李膺、郭太。李膺、郭太是名士的代表,在当时年轻人中有着天王巨星般的号召力。荀彧的叔父、一代名士荀爽曾经有机会担任李膺的司机,回来后大肆宣传此事,以自抬身价;一般的年轻人,一旦能有机会和李膺进行一次交谈,也会立马身价百倍。所以社会舆论把跟李膺交往称为“登龙门”。

司马防暗下决心,要把儿子们也培养成为李膺、郭太这样的名士,为家族光大门楣。

如果不是后来闹起了轰轰烈烈的党锢,司马懿也许真的能成为一位名士。

东汉王朝,是一个思想比较自由和宽松的时代。这一切,都要感谢光武帝刘秀定下的立国基调。与注重武功和崇尚游侠的西汉不同,在东汉,品德和学养更吃得开。政治中枢虽然始终由外戚和宦官轮流把持,但他们终究也要靠文官们来治理国家;而文官的选拔途径,在本朝也进一步规范化:自上而下的征辟和自下而上的选举,使得天下英雄尽入汉王朝彀中。发达的选拔制度推进了教育体制的繁荣。底层有广收门徒的私人讲学和世代相传的家学,中层有各地长官兴办的郡学,中央有专款筹建的太学。

公元29年,东汉王朝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开国君主刘秀本着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精神,勒紧裤腰带,大力压缩行政预算,斥巨资在首都洛阳皇宫外八里处,兴建了规模可观的太学。最初,太学生只有几千人。经过几轮急剧的扩招,太学生人数激增到三万多人。随着学生的激增,校舍规模也日渐扩大,到司马防生活的时代,太学已经拥有二百四十栋建筑,近两千个房间。(《后汉书·儒林传序》)

这就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师资力量最雄厚、办学条件最优越的高等学府,所有学子心目中的圣地——伟大的东汉洛阳太学!

公元2世纪60年代,洛阳的太学生们还是充满**与梦想的。他们不像后来的太学生们那样世俗、功利,对政治漠不关心。当时,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洋溢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舆论的力量,对于司法的不公可以产生现实的影响。

公元153年,冀州刺史朱穆因为依法逮捕宦官赵忠的不法家属而被判刑服劳役,太学生领袖刘陶率领数千太学生上书请愿,朝廷不得已赦免朱穆。(《后汉书·朱穆传》)

公元162年,宦官向名将皇甫规索贿未果,将皇甫规迫害入狱,太学生领袖张凤等三百多人游行示威,朝廷不得已赦免皇甫规。(《后汉书·皇甫规传》)

此外,太学生们还经常聚集在一起举办品评政要和名流的沙龙,当时称之为“清议”。清议的尺度很大,言辞很激烈,上自执政的外戚、当红的宦官,下到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旁及学术界、司法界的怪现状,无不在抨击范围。

在清议的过程中,朝中正直的官员、开明的外戚和血气方刚的太学生们逐渐形成了针对宦官的统一战线,这在当时被称为“清流”;而他们的对立面,宦官及其党羽,自然就是“浊流”。

宦官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他们对清流切齿痛恨。公元166年,在清议达到最**的时候,当局终于开始了血腥的镇压。太学生的偶像李膺等两百多名正直官员以煽动学生、结党营私、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水滴进了油锅里,社会舆论爆炸了。太学生们通过请愿、示威等种种方式在皇宫前进行抗议,太尉陈蕃、外戚窦武也积极展开营救活动。社会各方力量奔走努力的结果是,李膺等官员被释放,但同时被宣布终身不得为官。史称第一次党锢之祸。

三年后的公元169年,掌握实权的窦武、陈蕃决定起用李膺,决心彻底铲除宦官。遗憾的是,消息提前走漏。面临死亡的威胁,宦官们空前团结作困兽一击。窦武、陈蕃遇害,李膺等一百多人再次被捕入狱,遭受严刑拷打之后死于狱中。这次被禁锢的“党人”有六七百之多,史称第二次党锢之祸。

事情远远没有完结。也许天真而勇敢的太学生对于朝廷还抱有希望,也许他们已经绝望,总之,公元172年,窦太后死后,洛阳皇宫朱雀阙上出现了一张匿名“大字报”,点名抨击当红的三名宦官头子:“天下大乱!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常侍侯览多杀党人,公卿皆尸禄,无有忠言者!”(《后汉书·宦者列传》)

这张“大字报”彻底触怒了宦官,太学生们遭到了空前的反扑。宦官们召来在军界享有威望的将军段颎,出动军队大肆逮捕太学生一千多人。遭受这次反扑后,太学生对政治彻底绝望。

2世纪60年代,这个充满“光荣与梦想”的黄金时代,也就此终结。开国之初,已经贵为天子的刘秀与他昔日的大学同窗、一介布衣严子陵同榻而眠这样令人神往的故事,已经彻底成为传说。整个国家由理想主义转入实用主义,社会风气也就此江河日下。纯粹具有正义感和报国热情的名士难以再有生存的空间,虚伪造作、奢侈**靡的时局需要真的猛士来收拾。

不自由,毋宁死,这是2世纪60年代以前的风骨。

不求生,就要死,这是2世纪60年代以后的环境。

要生命,还是要灵魂,这是2世纪70年代人们面临的问题。

司马懿就出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