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讨厌黑格尔,尼采喜欢叔本华,也讨厌黑格尔。现在我们要讲的,是第三个讨厌黑格尔的人。他叫克尔凯郭尔(又译祈克果),差不多和叔本华一个时代,比尼采要大一辈。
克尔凯郭尔的父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父亲小时候家境贫寒,靠放羊为生。后来他父亲发了财,光在哥本哈根就拥有六处房产。在原配妻子去世后,克尔凯郭尔的父亲娶了已经怀孕的女佣为妻,这个怀着的孩子就是克尔凯郭尔。在家里,克尔凯郭尔排行最末。
后来,克尔凯郭尔的哥哥姐姐相继去世,都没有活过34岁——这是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年龄。最后家里就剩下老父亲、克尔凯郭尔和他的一个兄弟。
克尔凯郭尔的父亲童年放羊的时候,因为生活艰苦,曾经在荒野中诅咒过上帝,但此后不久他就发财了。这让克尔凯郭尔的父亲非常恐惧,他感到上帝是存在的,上帝帮助了他,他却诅咒了上帝,这罪行有可能被宽恕吗?
另外,克尔凯郭尔的母亲是未婚先孕,他父亲觉得,自己和女佣私通这件事也是难以被饶恕的罪。
果然,他的亲人逐一离去。克尔凯郭尔的父亲认定这正是上帝的惩罚——上帝把财产留给他,却把他的亲人都夺走。因为有这些想法,老父亲在负罪感和恐惧中常年惶惶不可终日。
克尔凯郭尔对父亲非常崇拜,父亲的抑郁性格也深深影响了他。而且克尔凯郭尔自幼体弱多病,驼背跛足,这让他相信自己也受到了上帝的诅咒,也会像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活不过34岁,而且死后会下地狱。这些遭遇让克尔凯郭尔一生非常忧郁孤僻,在23岁的时候还试图自杀。
克尔凯郭尔26岁的时候和一位政府官员的女儿订了婚。两个人都深爱着对方,但是克尔凯郭尔坚信自己短寿,死后又会下地狱,另外,他早年还曾经到妓院里荒唐过一段时间。他认为应该把这些事情告诉未来的妻子。但是他的未婚妻太年轻了,那时只有17岁,克尔凯郭尔觉得未婚妻不会相信他所说的话。因此,他虽然在冲动中求婚成功,却又马上后悔了。
经过了痛苦的抉择,无法撒谎又无法吐露真相的克尔凯郭尔毅然退掉了婚约。这在当时是非常不成体统的事。更要命的是,两个年轻人的感情仍旧很深。虽然婚约退得比较顺利,女孩也寄还了婚戒,但是有一天,那女孩来找克尔凯郭尔,正好克尔凯郭尔不在家,女孩留下了一封情书,说没有克尔凯郭尔,她就无法活下去,要是克尔凯郭尔抛弃她,那会要她的命。
那女孩可能永远也不会明白克尔凯郭尔拒绝她的原因,克尔凯郭尔不愿意违背自己的良心,就只能做一个全天下最难做的坏人。他故意在那女孩面前扮演讨厌鬼的角色,想让那女孩忘记他。这活脱脱是一出狗血大戏,但主人公纠结的出发点不是没来由的自作多情,而是信仰与良心。
后来克尔凯郭尔去了一趟柏林,我们说过,那时的德国是欧洲哲学的中心,克尔凯郭尔在那里接触到了不少哲学名人。在那段时间里,他仍旧不断通过书信,从朋友的嘴里打听女孩的情况。当朋友告诉他女孩生病了(其实是误传)的时候,克尔凯郭尔立刻匆匆忙忙赶了回来。
在去柏林的前后,克尔凯郭尔和女孩在小小的哥本哈根经常相遇。克尔凯郭尔仔细记录了每一次见面的细节,回想女孩是否看了他,是否向他笑过。他还幻想着能和女孩建立一种类似于兄妹的新关系。
然而有一天,克尔凯郭尔突然在报纸上看到了那女孩和别的男人订婚的消息。这件事重重打击了他,让他一辈子念念不忘。后来在他的一生里,他仍旧把这个女孩当成自己的未婚妻,最后临终的时候,还把全部的财产都留给了她。
感情是彻底结束了,但是打击还不止如此。
33岁的时候,克尔凯郭尔还得罪了一家低俗小报。那家报纸在整整一年里,不断刊登各种贬斥克尔凯郭尔的负面新闻,搜罗他的隐私,还用了当时刚流行的新技术——讽刺漫画。漫画里把克尔凯郭尔画成了外貌猥琐、举止色情的小丑。市井小人对这种生动形象的新事物津津乐道,全然不顾它对一个好人的伤害。
之前的退婚,再加上克尔凯郭尔和教会决裂,这些都加剧了社会对克尔凯郭尔的攻击和排斥。经过小报的恶意宣传,克尔凯郭尔的形象更加不堪,乃至街头的顽童都轻蔑地戏弄他。
克尔凯郭尔相信自己活不过34岁,但是他活了过来。他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上帝赋予了他特殊的使命,让他去阐述基督教的真义。带着这种自许的使命感,他把精力投入阐述基督教大义的写作中,直到42岁去世。
我们之前在说斯宾诺莎的时候提到,越是生活痛苦的人越关心个人幸福。克尔凯郭尔的遭遇如此痛苦,可以想象,他对个人幸福、个人命运会有多么关心。他又受到他父亲的影响,非常关注信仰。
因此他非常不满意黑格尔。
他不满意的地方在于,黑格尔把全体人类都纳入他宏大的形而上学和历史决定论中,把每个人都说成是历史棋盘上的棋子。个人意志、个人幸福和个人信仰在这个宏大的历史中微不足道,没有自己的位置。
在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中,每个人都得屈从于必然的历史进程,于是个人就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尤其是黑格尔把宗教也纳入自己的哲学系统中,好像人类信仰宗教不是自觉自愿的,而是在绝对精神的驾驭下,被动地去信仰。
克尔凯郭尔不同意黑格尔的这些说法。
信仰是很个人的事,怎么能不经过自己的选择,被动地信仰呢?
克尔凯郭尔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我们身边也一样),他们信仰宗教并不是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而是人云亦云,别人都信,他就随大溜去信。克尔凯郭尔认为,这些人喜欢混在群体里,通过集体的暴行来彰显自己的强大——这让人想到了克尔凯郭尔被群氓讥讽嘲笑的境况。几乎就是在克尔凯郭尔的同一个时期,勒庞写了著名的《乌合之众》,也持类似的观点。
克尔凯郭尔特别强调个人的选择。黑格尔说一切事物都要符合辩证法的必然规律,人类的行为也不例外。克尔凯郭尔反对这个说法——假如人的行为必须符合必然规律,那人类还谈什么自由呢?
克尔凯郭尔说,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也有选择的责任。有些人随波逐流地活着,拒绝做出自己的选择,那种人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不叫真正的活着。真正活着的人,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这个选择不能是纯理性的。真正的选择超越了理性,真正的信仰也超越了理性。克尔凯郭尔说,真正的选择是一种飞跃;信仰上帝这件事,是一个“信仰的飞跃”。
更进一步说,上帝拥有无限可能性。自由的选择是实现无限可能性的过程,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在接近上帝。
克尔凯郭尔“信仰的飞跃”的宗教观不难让我们接受。
我们前面说过,“论证”信仰这个行为本身,就意味着信仰有可能是错的。而真正的信仰应该是无条件地相信。所以从逻辑上讲,我们可以靠论证接近信仰,但是不可能直达信仰。在“论证”(讨论信仰是否可信)和“真正的信仰”(拒绝讨论是否可信,甚至“因为荒谬,我才相信”)中间,还有一段逻辑的空白,需要“一跃而过”。“嘎嘣”一下,没道理地突然就信了。
而且,这个飞跃其实不限于宗教,对于任何我们死心塌地相信的东西,尤其是“人生意义”这样的大问题,很可能都需要这样的一跃。换句话说,克尔凯郭尔在提醒我们:我们前面对“人生意义”的长篇讨论,仅仅是思想上的热身。而最后的人生答案,不在讨论之中,而在讨论之外的“精神一跃”。
不只是克尔凯郭尔这么想。
在和笛卡尔同一时代,有一个数学家叫帕斯卡。这个帕斯卡也是一个超级天才。
12岁轻松读完了《几何原本》。14岁出席法国顶级的科学研讨会。16岁出版数学专著,其中就有被后人用他名字命名的“帕斯卡定理”。19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手摇计算器,可以计算六位数的加减法。后来,他还把这台计算器献给了瑞典女王——对,就是冻死笛卡尔的那个。如今计算机编程里的“帕斯卡语言”就是为了向他致敬。另外还有数学上的“帕斯卡三角”、概率上的“帕斯卡分布”、物理学上的“帕斯卡定律”、用他名字命名的压强单位……总之就是科学史里一大堆东西都用他的名字命名了。
此外,帕斯卡还和数学家费马一起创造了“概率论”这门学科,把赌博变成了一个数学问题。
而且,帕斯卡还把他的概率知识用在了信仰问题上。
对于“该不该信仰上帝”这个问题,帕斯卡的思路是:上帝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那么,如果我们信仰上帝,假如上帝存在呢,我们就会获得巨大的好处;假如上帝不存在呢,我们也不会因此失去什么,最多是搭上一些进教堂的时间、多遵守了一些教会规范而已。反过来,如果我们不信仰上帝,假如上帝存在呢,我们会下地狱,受到巨大的惩罚;假如上帝不存在呢,我们顶多省去了进教堂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从“赌注”的角度讲,信仰上帝比不信仰更划算。
帕斯卡这种对宗教冷酷无情的思考方式,可以算是用理性思考信仰问题的极端了。
但是帕斯卡本人不是这么走进信仰的。
在帕斯卡31岁的时候,有一天,他驾驶的马车突然失控,领头的两匹马冲向桥边,而且已经撞开了栏杆,马上就要落到河里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连接马车的马匹之间的挽绳突然断了,马车奇迹般地停了下来。惊魂未定的帕斯卡认为,这是一个神谕,是上帝警告他要悬崖勒马。之后,帕斯卡放弃了世俗生活,选择了皈依。
也就是说,帕斯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克尔凯郭尔的观点:再多的理性思考也无法直达信仰,最后的确需要“信仰的一跃”。
从更深的层次讲,克尔凯郭尔的思想揭示了一对矛盾:形而上学和自由意志的矛盾。
形而上学的目的是什么?
是用理性的方法找到终极真理。这个真理至高无上,可以指导我们的一切行为。
好,经过了这么多代哲学家的努力,黑格尔好不容易给你们找到答案了。结果呢?
结果克尔凯郭尔偏偏不满意了!
克尔凯郭尔的意思是,如果存在一个能指导一切,包括指导个人行为的终极真理,那不就意味着个人的自由都被束缚了吗?
假如我们没有自由意志的话,那我们不就是木偶了吗?
有人说了,那要是有某种形而上学,也给自由意志留出了空间行不行呢?
我回答:你既然不能干涉每个人的自由意志,那你不就只能干涉物质世界了吗?
那这不就是科学嘛!
或许有人会商量着说:我的形而上学只干涉一部分自由意志行不行?譬如我告诉你人生意义,但选不选,由你自己。
这个观点的问题是:不能成为普遍真理的人生意义,还能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生意义”吗?它还能解决我们对人生的困惑吗?我们追问人生意义,是在面临困惑的时候,想要找一个高于其他答案的指示,好指导我们前行。结果你说,这答案并不是绝对正确的,只是众多答案中的一个,选不选由你,这不又变成宗教型的信仰了吗?
我们来看看形而上学的窘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