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悲观主义不悲观(1 / 1)

我们来讲讲为什么叔本华这么有底气骂黑格尔,以及为什么他最后赢得了巨大的名声。

叔本华骂黑格尔,自然也不会喜欢黑格尔的哲学。叔本华是康德的继承者。他基本继承了康德的世界观,但是有一个区别,叔本华认为我们可以认识物自体。为什么?道理很简单:

因为我自己就是物自体啊。

我的各种思想、行为,我脑海中的每一个念头,都是物自体的反映,怎么能说我没法认识物自体呢?

当然,物自体是超越理性的,所以不能用理性直接描述物自体。换句话说,如果我用文字把我每天的行动、脑海中的每一个念头都记下来,那这些文字都属于我的“表象”,还不是物自体。但是,我还可以用非理性的方式认识我自己。我可以用“直觉”去审视自己的内心,闭上眼睛,直接去感受自己本心里的东西是啥。用白话说就是“扪心自问”,当我们处于这种状态的时候,就可以认识到物自体。

那物自体到底是啥呢?叔本华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作“生命意志”。注意啊,这里的“生命意志”是一个专门的术语,和字面意思不一样。“生命意志”也就相当于是叔本华体系里的“物自体”。

这个“生命意志”是啥样的呢?

简单地说,是一股永不停歇的力量。这股力量驱使着万物去运动,去发展。

最典型的就是我们的欲望,我们为什么非要吃、非要喝,吃饱喝足了又要玩儿,玩儿够了又有虚荣心,等功成名就啥都有了,还想要追求青史留名、万世不朽呢?在叔本华看来,这背后驱动我们的,就是“生命意志”。

而且不仅我们自己有“生命意志”,万事万物的背后都有,而且都是同一个“生命意志”。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宇宙万物背后的物自体是同一个。

前面讲康德时那个“蓝色眼镜”的例子,可能会让我们认为物自体有很多个,而且和表象里的事物一一对应。比如,桌子有一个它对应的物自体,“我”也有一个“我”对应的物自体。

叔本华说,这是不对的。

因为我们在区别两个事物的时候,离不开空间概念。比如两个东西形状不同,摆放的位置不同,等等。可是物自体不具备空间属性啊,所以我们不可能把物自体区分成一个一个不同的样子。

叔本华认为,万物的物自体是统一的,只有一个,就是“生命意志”。

既然万事万物背后的物自体都是“生命意志”,我们又通过观察自己,发现“生命意志”是驱使我们去运动、去发展的欲求,那么也就可以推理出,连没有意识的小草、没有生命的石头背后,也有驱使它们运动、发展的欲求。

叔本华列举了很多自然现象来说明这一点。

动物求生、小草生长,这些现象表现了求生的欲望,反映的就是“生命意志”。

那你会问:没有生命的物体,比如石头呢?它都不会动啊,哪儿来的“生命意志”呢?

叔本华的回答是:这些物体的运动遵守物理定律,驱动它们运动的是各种力,比如引力、磁力。那这些力的背后的本质是啥呢?是物自体对吧?那物自体咋还能弄出力来呢?叔本华就说了,这种带有驱动性的“力”,就证明了物自体是一种有冲动、有运动倾向的“生命意志”。所以叔本华指着冲刷石头的激流说:你看这激流在没有人干涉的情况下,还能自发地运动,这就是万事万物背后有“生命意志”驱动的最好证明。

孔子曾经站在大河边上,忍不住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叔本华会说:“你看大河昼夜奔流很奇妙吧,正是因为背后有永不停息的‘生命意志’啊!”

听完了叔本华的这一番大论,我不知道您咋想,反正我是有一种“槽点好多,一时不知道该从哪里吐起”的感觉。说石头和溪水运动的背后有“生命意志”,感觉牛顿会忍不住站出来说两句。但是咱们先不讨论这些没生命的东西,咱们先从自己说起。

叔本华说,人这一辈子都是被“生命意志”控制的,无法反抗。我们或许会反驳说:“不对啊,我可以用理性来控制自己啊。”我可以先用理性想好了自己应该去做什么,然后靠意志力命令自己去做,这就克服‘生命意志’了啊。而且这不就是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区别吗?小到锻炼减肥,大到遵纪守法,这都是理性的功劳。文明社会,不就是靠人们的理性来建设和维持的吗?这怎么就不行了?”

叔本华会说:你幼稚。

在叔本华看来,理性固然厉害,可是在生命意志面前却处于全面劣势。

首先,在叔本华的世界观里,生命意志是最本质的,而我们所看、所想的世界,都是建立在生命意志之上的表象。包括我们的理性,也是生命意志创造出来的。叔本华又认为,生命意志本身有自己的欲望和目的。那我们想,生命意志为什么要创造出理性呢?答案是:用来满足它自己的欲望。

这就好比说,我们以为自己生活、恋爱、结婚、工作是根据我们的理性选择的。而叔本华认为,隐藏在这些理性背后的真正的原因,还是各种欲望:生殖的欲望、享乐的欲望、征服的欲望等。你以为你在靠理**,实际上还是在满足生命意志。所以理性以为自己克制了生命意志,其实还是在生命意志的操控之中。

其次,人类用理性去描述事物,必然是破碎的、片面的。比如欣赏一件艺术品,无论我们用多少理性的词汇去描写它的美,还是不能尽情描述出来,只有亲自去欣赏这个艺术品,用非理性的、直观的感受去自己体验,才能真正感觉到美的原貌。所以叔本华认为理性和直观相比,理性的谬误更多,非理性的直观更接近真理。

最后,人类只能在短暂的时间里能保持理性。在很多情况下,比如无梦的睡眠里,理性是停止的,生命意志却持续不断,一直影响着人类。另外,随着年龄增长,脑力衰弱,人的理智还会变得衰弱乃至终止,生命意志却不会。所以就算理性不服管,生命意志也终将战胜理性。

当然,叔本华不会认为理性一点儿用没有,他的形而上学就是理性的产物呢!那他认为,生命意志和理性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

意志是个充满欲望的君王,但是它头脑糊涂,只知道发布命令却不知道该怎么去达到目的。理性是个头脑清醒的老臣,他虽然对君王的命令有意见,但是限于身份,只能偶尔劝谏君王,大部分时候都是在用他的聪明才智去满足君王的欲望。

理性不是没有用,它只是实现意志的工具而已。

举个例子。

我们平时和别人发生了争执,我们说服别人用的是理性吗?绝大多数时候,靠的不是理性而是利益。比如邻居用杂物占了我们家地方,有几个人能用逻辑,用“不侵占公共空间的善是一种普世道德”来说服邻居的?真正能说服别人的,靠的是利益的威胁(再占我们家地方我就告居委会去)和**(您看邻里和睦的生活多好啊)来说服对方的。

而利益是什么?就是满足欲望,就是生命意志。

实际上纵观人的一生,学习就业、结婚生子,哪一件事归根结底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追求利益呢?

或许有人说,你举的这些例子都属于世俗生活,在纯学术中,理性总能大于感性冲动吧?我单纯地进行学术讨论,这时总是纯理性行为了吧?

可你想过没有,你进行学术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学习哲学理论,不就是为了考试毕业吗?我们普通人读哲学,不就是为了告诉自己“我连康德都知道,我好了不起哦”!不就是为了能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给自己长点儿面子吗?

你也许会说,我学哲学真没这么功利,我真的是为了求知,是因为对这世界充满好奇才学哲学的。

可是,再仔细想一下,求知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比如我学哲学,是因为我对人生充满困惑。因为“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困扰着我,让我充满焦虑。而回答这些问题,是为了消除这些焦虑,让我内心平静。

归根结底,驱使我们求知的,还是“消除焦虑”之类的欲望。

接下来,叔本华就推理出他的悲观主义了。

在叔本华看来,我们人类只是“生命意志”实现目的的工具。就像人类不会在乎工具是不是快乐一样,“生命意志”也不会在乎我们人类是不是快乐。它让我们产生欲望的目的不是让我们高兴,而是让我们动起来别停。

所以,人不会因为满足欲望而停下脚步。满足不了欲望,人会痛苦。满足了欲望,人又会产生新的、更高的欲望,还是会痛苦。

叔本华打比方说,满足欲望,就好比施舍给乞丐一个硬币,维持他活过今天,以便把他的痛苦延续到明天。叔本华还引用一句法国谚语,说明人们无止境的欲望:“更好是好的敌人。”

如果人满足了全部的欲望,而且没产生新的欲望,人会幸福吗?不会,人会感到空虚和无聊,这也是痛苦。

所以快乐只是暂时的,痛苦才是永恒的。用叔本华的话说,人生就好像在痛苦和无聊之间不停摆动的钟摆。这种情景就像王尔德说的,“人生有两大悲剧:一个是得不到想要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了”。

而且前面还说过,生命意志还是不可抗拒的。人类被这么一个没法打败又只能带来痛苦的东西终身控制,那人生自然是一个悲剧。

悲剧的一个表现,是人没有自由意志。我们记得,康德费尽千辛万苦,才给人类找回了自由意志。而在叔本华这里,自由意志又没了。在叔本华看来,人虽然表面上是自由的,但其实是在受生命意志的控制。人类就算有自由,也是一种被奴役的、极为悲惨的自由。

欲望除了能给人类带来无尽的痛苦,还会带来自私和竞争。生命意志就是不顾一切让自身生存的意志。因为生命意志的驱使,每一个生物都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争抢。人和人之间会因此互相伤害。物种间也是这样,比如一个物种吃另一个物种。对于猎物来说,被吃的痛苦巨大。但是对于捕食者来说,进餐的快乐却只有一点点。

叔本华也不看好爱情。在他看来,爱情是生命意志为了引诱人们生殖下一代所行使的骗术。为了爱情而结婚是非常傻的行为。既然是骗术,那么爱情也不会持久,早晚会幻灭,追求永恒的爱情是徒劳的。因此,如果非要结婚的话,还不如出于功利目的去结婚。

更可怕的是性欲。满足性欲的目的是诞生新的生命。而新的生命又意味着新的痛苦。所以叔本华认为,生殖行为就好像人和生命意志签订的卖身契。因此,在人类社会里性行为总和羞耻相连。(我想很多人类学家不会同意这句话。)

顺便一说,因为叔本华认为生殖冲动是生命意志的阴谋,所以他说:“天才总有超越自己的生殖冲动,所以天才和女人之间存在着敌意。”——你瞧,这个一辈子被女人拒绝的老单身汉,成功地利用形而上学把自己归为天才了……

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学说大致如此,您或许会觉得有一些可疑的地方。别着急,待会儿我会和你一起反驳它。我们先顺着叔本华的思路继续,在他看来,我们该怎么摆脱生命意志呢?

首先,世俗的成功没有用。不仅没用,还会助长生命意志。因为叔本华认为,追求成功也是生命意志的表现。人越成功,就意味着他的生命意志越强烈,从而也就意味着人生越痛苦。

用通俗的例子说,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人会产生更多的欲望,有更多的压力和痛苦。

那么学习有用吗?叔本华说,没用,知识越多反而越痛苦。比如植物就没什么痛苦,而越高级的生物痛苦就越多。(我想说这论据着实没什么道理。)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生命意志是求生的意志,那么我克服生命意志,自杀怎么样?

叔本华说,自杀也没有用。因为肉体可以死亡,但是生命意志是不会死的(因为是物自体嘛)。自杀不会消灭意志,反而说明人对抗拒生命意志失去了信心,是屈服的表现。

那么什么办法管用呢?

最根本的办法,是消灭欲望。

注意啊,是消灭欲望,不是克制。克制欲望的时候,人还是有目标、有欲求的——欲求的是“无欲的状态”。这还是没有逃出生命意志的陷阱。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彻底没想法、没自我,不在这个世界里追求任何事情、爱咋咋、啥都无所谓。

这种状态很像是东方的修行者,不是咬紧牙关“啊啊啊我要忍受欲望”,而是进入安详宁静、“物我两忘”的状态。

叔本华认为,如果我们真的能进入这种状态,那么我们就能和生命意志合二为一,进入长久的平静和安详。

这种观点,和我们熟悉的东方宗教很像。叔本华描述的这种状态,很像是得道高僧顿悟的样子。实际上,叔本华的哲学观点深受印度宗教的影响。“人生皆苦”“摒弃欲望”“追求无我”都和印度宗教的观点类似。据说他的书桌上经常摆放的是一尊康德像和一尊佛像。

当然,能达到这种境界太难了。叔本华认为,还有一种简单的办法,就是欣赏艺术。他认为,人在欣赏真正艺术的时候,内心是不带欲望的,也是忘我的。这也就能暂时达到前面说的境界,暂时脱离生命意志的控制。

为什么艺术这么厉害呢?

因为最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在努力审视自己的内心,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而且艺术是非理性的。刚才说了,叔本华认为,人在非理性状态下审视自己的内心,才能感受到生命意志。所以,最伟大的艺术品反映的是生命意志的真相。

在所有的艺术中,叔本华最推崇音乐。当然,他喜欢的都是他那个年代的流行音乐——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古典音乐。我们今天投入地听古典音乐时,的确会感到心旷神怡,能把各种欲望、名利、贪心都暂时抛到一边。

当然,这些艺术里不包括那些故意刺激人感官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的目的是纵容欲望,在叔本华看来,它们是让人对生命意志屈服的坏东西。

叔本华的形而上学可以简单地这么概括:

康德说物自体是人不能认识到的,叔本华却详细描述了一番物自体,指明了物自体就是生命意志,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是各种欲望。

叔本华的理论和其他学科的一些观点有些像。

叔本华强调非理性的欲望比理性对人的影响更大,这和后来的弗洛伊德强调潜意识的观点很像。但现在的心理学一般认为,潜意识虽然会影响我们,但没有叔本华的生命意志那么无孔不入,人类理性的控制力还是很强的。

叔本华的理论和进化论也很像,都强调物种的生存本能。但我们后面会讲到,其实进化论的很多结论可以用来反驳叔本华。

叔本华用他的“生命意志”解释宇宙万物,但是在今天看来,解释万物最简洁、最准确的工具是物理学。在物理定律之中,并没有“生命意志”的位置。

叔本华用“生命意志”来解释人类的欲望,但在今天看来,用激素来解释要更加准确一些——比如,靠吃药甚至直接切掉某块神经,就可以让人进入“无欲无求”的状态。这说明即便有“生命意志”,我们也可以用物理的手段轻松控制它。

而且从逻辑上说,叔本华是怎么知道“生命意志”到底是啥样的呢?他是打坐参禅,进入非理性状态悟出来的?他对“生命意志”的描述用的都是理性的文字,可是,“生命意志”不是说不能用理性描述吗?他论证“生命意志”的论据,都是他对世界万物的观察,但是世界万物不都是“表象”吗?那在“康德-叔本华”的系统里,怎么能用表象来论证物自体呢?

总之,固然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有点儿道理,却不能把它当成对这个世界的终极解释。

不过,悲观主义对于我们来说仍旧有现实意义。

首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从某些角度上看是成立的。虽然说理性未必就一定会败给欲望,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欲望的确是生活的主题。很多人都是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安全感、为了有更好的物质享乐、为了和别人攀比,才会去忍受无穷无尽的艰辛劳动、在各种挫折中垂头丧气,又因为不断产生的新欲望而苦恼。很多人奋斗一生,最后仍旧对某个欲求念念不忘,抱憾而终。仔细想一想,这辈子确实有点儿不值。

所以叔本华的世界观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对的、没问题的。

叔本华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没问题:既然满足欲望是一条不归路,那我们就应该早点儿看清这一点,不要再被欲望驱使。但不满足欲望我们会痛苦啊,那就可以像叔本华建议的那样,用无关欲望的艺术品来获得暂时的解脱。

这也是被社会普遍接受的生活观。

人发财了,整天酒池肉林,追求物质享乐并不是个长久的选择。不管多好的享乐,玩儿一阵子就会觉得没劲了,感到空虚无聊。

有一些有钱人想不明白满足欲望是条不归路,还在不断追求更强烈的刺激,满足更大的欲望。可是享乐的标准不断水涨船高,每一次获得相同快乐所需要的金钱越来越多,最后总有一天会捉襟见肘,把自己玩儿穷。同时,人的精神和肉体所能承受的刺激也是有限的。不断追求更高的刺激,最终只能挑战死亡——赌钱、飙车、冒险、吸毒。但是欲望还是不会停止,再往前走,就只有自我毁灭一条路了。

另一种有钱人,当他们玩儿一玩儿后,发现纵欲也不过如此,他们就不再追求物欲,而是改成追求艺术。这是古往今来很多有钱人的选择。

对于普通人来说,整日辛劳是为了养家糊口,但在温饱之后,谁没有发财的欲望呢,有了这欲望,就会产生贪婪之心、攀比之心。这时候不妨提醒自己,贪婪是一条不归路,不如多寻找日常的快乐,听听相声,唱唱歌,见见朋友,喝喝酒。功名利禄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快意恩仇地痛快活一生,这不比蝇营狗苟活一辈子更有意思吗?

悲观主义的世界观对我们安慰自己也很有用。

一般人大概都会排斥悲观主义。人活着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干吗要故意悲观啊,要笑对人生,要有“正能量”嘛。

其实,悲观主义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安慰。

悲观主义让我们把整个世界都看成是一个很差的地方。那么,我们就不必对这世界期待太多。当这世界损害我们的时候,我们也不会感到不公,或者觉得失望。同时,我们对这世界的期待小了,我们自己的生活压力也就小了。因为人生再怎么折腾也是悲观的,那我们何必一定要奋斗?

比如,如果相信叔本华的理论,你会觉得,即使挣再多的钱、获取再高的社会地位,得到的仍旧是不能满足的欲望和空虚,不比混吃等死好到哪儿去,反而还会因为追名逐利而放纵了自己的欲望,让自己更加痛苦。这么一想,也就没有什么生活压力了。

悲观主义的另一个好处是,它能让你意识到世界上的其他人和你一样注定痛苦,无论那人多么有钱多么风光也是一样。那么相比之下,自己的痛苦也就会好受一点儿。嫉妒和憎恨是一般人难以摆脱的痛苦之源,当你意识到你所嫉妒或者憎恨的人也注定摆脱不了悲观世界的时候,心里也会好受一些了。

接下来讲点儿好玩儿的事。

叔本华告诉别人要禁欲,要苦修,然而有意思的是,叔本华本人完全没能以身作则。通过前面的故事您也能感觉到,叔本华这人很自负,关心名声,特喜欢骂人,脾气也不怎么好。

或许是因为叔本华言行不一,各类哲学史都特别喜欢收集他的负面故事。不好说这是不是后来人的偏见。我收集了一些段子,您只当猎奇吧。

首先是叔本华非常谨慎胆小,这点挺像康德的。叔本华担心各种可能损害他的事,处处留心,简直事无巨细。

比如他的住房必须在底层,以便遇到危险的时候能迅速逃离。

睡觉的时候,床边总是藏着上了子弹的手枪。

他还故意给私人笔记写上错误的标题,给自己的物品贴上错误的标签,比如在茶叶罐子上贴上“毒药”,为了迷惑可能到来的小偷。(强!)

他从来不让理发师的剃刀接近他的脖子。

他的墨水瓶下面藏着几个金币,以备不时之需。

外出的时候,不管到哪儿都自己带水,以免喝到不干净的水。

他害怕自己还没真的死亡,就被人粗心地埋起来。于是他特别嘱咐说,当他死后,在他的死亡确认无疑之前,装他的棺材不能盖盖儿。

欧洲爆发革命,叔本华害怕街头愤怒的群众会损害自己的财产,于是欢迎政府军进入他的房间射击示威群众。政府军官需要观察敌情,叔本华立刻递给军官一副观看歌剧时使用的双筒大望远镜。

叔本华宣扬禁欲,但他本人很会享受。他经常去最上等的饭馆吃饭,点昂贵的饭菜,有时还会点两份主食。在西方,人们习惯吃完饭把小费放到桌子上。叔本华呢?他每次吃饭前,先把一枚金币放到餐桌上——注意,是金币哦——看得侍者们满眼发光。但每顿饭吃完以后,这位大哥又把金币放回到自己的口袋里了。

有一次有个侍者实在崩溃了,问叔本华到底是什么意思。

叔本华白了他一眼说:这是我自己跟自己打的赌,一旦有一天在这里吃饭的英国官员在马、女人和狗之外还谈点儿别的东西,我就把这枚金币捐到慈善箱里去。

叔本华很精于计算。

他怕人骗他,他是德国人,记账就使用英文,后来又改用更生僻的拉丁文和希腊文。

他也不信任银行,要求银行职员每个星期把他财产的利息送到他家里,让他亲自数一数。

还有一个段子:

叔本华的母亲和妹妹的全部财产,以及叔本华自己三分之一的财产都存在同一家银行里。银行按时给他们一家人支付款项,供他们生活。结果这家银行因为经营不善,无法再给叔本华家付钱了。

银行家给叔本华的母亲和妹妹提出一个建议,答应还给她们一部分钱,从此大家两清。银行家的意思是,你们要是不接受这个条件,我就破产了,到时候你们一分钱也没有。

这个合约中没有叔本华什么事。在叔本华的妹妹看来,她签署这个合约是抛弃了叔本华,光在为自己和母亲争取利益。

然而当过商人的叔本华更加老谋深算。他知道这个合约后,没有出言阻止。不久,银行家和叔本华的母亲、妹妹签了合约,理清了债务,银行的经营渐渐又上了轨道。叔本华找到了银行收入的证据,突然冒出来找银行家要钱。这时银行家没有理由不付款了,他只好乖乖地把叔本华的钱全都支付了。

这事的结果是,叔本华的母亲和妹妹损失了全部财产的四分之三,而叔本华一分钱没有损失。在这件事里,叔本华等于间接地利用了母亲和妹妹的损失保护了自己的财产。而他在银行里存的钱,不过是他全部财产的三分之一而已。

叔本华也很刻薄。

叔本华不信任朋友。他说:“凡是对敌人保密的事也要对朋友保密。”还很毒舌地说:“患难之交真的那么稀有吗?恰恰相反,我们一旦和某人交上了朋友,他就开始患难了,就向我们借钱了。”

他主张和别人交往的时候,要带着一点儿轻视,这样才能让对方珍惜友谊,因为“不尊崇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尊崇”。但是当这个人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就应该隐藏对他的轻视了。

有一次叔本华要开除他的女佣,只是因为那女佣违背了他不许给书房的佛像掸灰尘的命令。

叔本华特别不能忍受噪声,他说“一个人能安静地忍受噪声的程度同他的智力成反比”,他看戏的时候对各种脚步声、咳嗽声感到非常愤怒。他还写信给当局要求采取严格措施制止这些行为。

说到他的刻薄,还是下面这件事最有名。

有一次,叔本华的邻居,一个47岁的女裁缝在叔本华的房间外一连几天和朋友聊天,叔本华嫌她太吵。两个人在争执中,叔本华把她扔下楼梯,造成了她终身残废。

扔了人之后,叔本华拒绝承认是他干的。官司打了五年,最终叔本华被判每个季度向受害人支付一笔钱。对于叔本华来说,这完全是笔小钱。但是可以想象叔本华对此有多恼火。女裁缝去世后,叔本华用押韵、对称的文字写道:“老妇死,重负释。”(Obit anus, abit onus)。这段故事因为被罗素写在了《西方哲学史》里,所以被引用的次数特别多。不过也有同情叔本华的人认为,是这位女邻居趁机敲诈,没病装病。

叔本华的八卦说完了。

叔本华晚年成名,他的思想随着他的作品遍布欧洲大陆。在他去世五年后的一天,在德国莱比锡市的一家旧书店里,一个青年鬼使神差地拿起了一本《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在这一刻,另一个震惊世界的哲学家诞生了。